细说“禽”与“兽”:虽为同义复词,却有语素差别

在汉语中,同义复合词由来已久。学界对于它的语素分析、语义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于同义复合词的分类,目前涉及较少。同义复合词的各个语素之间意义相似或相近,有些同义复合词语素之间的意义表面上看起来相同,但是仔细考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意义的细微差别。

“禽”的理解

《说文解字》中对禽的解释:“禽,走兽总名。从,象形,今声。禽、离、兕头相似。”

“禽”是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上面是个网形,下面是网具的柄,可见“禽”本为捕捉禽兽的工具。金文字形中加了“今”声,从象形字变成了上声(今)下形(网形)的形声字。

在上古时代,“兽”的用法还未普及,所以“禽”就被广泛应用,并且被赋予了很多概念。

上古典籍中的“禽”内涵极为丰富,即可指鸟,也可指兽,也可以鸟兽皆指。

细说“禽”与“兽”:虽为同义复词,却有语素差别

在《礼记·月令》中:“命主祠祭禽于四方。”这里的“禽”即“兽”。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戏。”“五禽戏”是通过模仿虎、熊、鹿、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来强身健体的体操。这里的“禽”就是兽类和鸟类的总称。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意思是:两只脚而长羽毛的叫作“禽”,四只脚而长细毛的叫作“兽”。这里的“禽”就专指鸟类。

为什么“禽”就可以被赋予鸟、兽、鸟兽总称的概念,这就需要探究“禽”的本意了。

从《说文解字》对“禽”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禽”的本意是扑捉禽兽的工具,随后被衍生为扑捉,作动词用。如《资治通鉴》:“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之后再被衍生为鸟类,兽类,鸟兽总称。

“兽”的理解

《说文解字》:“兽,守备者。从兽,从犬。”

“兽”是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捕捉禽兽的猎具,右下部是一条头朝上、尾朝下、腹朝左的猎犬。有猎具有猎犬,这就表明是打猎。金文字形中,猎具中间又增加了网形的部分。

与“禽”不同,“兽”在《说文解字》里的本义是动词,意为“打猎”,后来则被用做名词,意为“野兽”,就是大家普遍理解上的意思。

因为“兽”本义是打猎,而“打猎”代表着凶残的意思,所以“兽”也被用于表示野蛮凶残。比如“猛兽”,指残食人畜的野兽。比喻极大的祸害。再如我们骂人用的“禽兽”的“兽”也是残忍,祸害的意思。

细说“禽”与“兽”:虽为同义复词,却有语素差别

“禽”与“兽”语素差别

同义复合词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复合构成的词,如饥饿一词,就是同义复合词。由“饥”和“饿”这两个语素组成,而且这两个语素表示的意义接近,都表示肚子饿的意思。

“禽兽”除开骂人时的用法,它们语言相近,都指兽类,是一组同义复词,泛指一切动物的总称。但就前文我们对“禽”“兽”分开的理解,还是能发现两者一些细微的差别。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这句话将禽与兽的区别解释得很明确了。意思是两只脚而长羽毛的叫作“禽”,四只脚而长细毛的叫作“兽”。“禽”就专指两条腿的鸟类,“兽”就指四条腿的爬行动物。

成语“飞禽走兽”也可以说明“禽与兽”的语素差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家养的鸡、鸭、鹅就是“禽”;宠物狗,猫以及猪之类的就是兽,这类兽我们常见、长接触也就渐渐被我们忽略了凶残的本性。

禽兽合在一起指动物的总称,分开来说,禽指的是会飞的、带翅膀的鸟类;兽指的是四只脚的、没有翅膀的、在地上跑的、哺乳类的动物。


细说“禽”与“兽”:虽为同义复词,却有语素差别

结语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要深入探究“禽与兽”,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的日常用语只需要通俗易懂,能被我们理解就行。但知道两者的一些区别,也能助于我们日后用起来得心应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