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在我少年时代,我的感情并不像标有刻度的咳嗽糖浆瓶子那样易于掌握流量,常常对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应过分,要么无动于衷,要么摧肝裂胆,其缝隙间不容发。这也类同于猛兽,只有关在笼子里是安全的可供观赏,一旦放出,顷刻便对一切生命产生威胁。

——王朔《动物凶猛》

说起《动物凶猛》,也许很多人觉得陌生。但是一说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不少人会顿感一阵躁动的青春气息带着那个特殊年代的色彩扑面而来。

实际上,《动物凶猛》最初是发表在1991年的《收获》上,而后在1994年,姜文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献给了它,经典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才得以出世。

和酿造着激情和青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名字不同,《动物凶猛》天然的带着焦灼和冲动。

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一、一群孩子如同凶猛的动物,在灼热的夏日横冲直撞。

夏天在我看来是个危险的季节,炎热的天气使人群比其他季节裸露得多,因此很难掩饰欲望。

——王朔《动物凶猛》

这是一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人们涌动着过剩的精力,仿佛充斥着欲望的动物。

上个世纪7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几乎陷入停滞。

这本书描写正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孩子们在稚嫩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期挣扎,此刻又获得了空前的自由,用书中的话来说,“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

于是他们开始打架,逃课,顺便泡妞,穿梭大街小巷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穿着成人衣服装成大人模样吞云吐雾,身上的动物本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当然,这样肆无忌惮的前提是,他们在当时根本就无需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所有的一切都有安排,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

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叙述开始的“我”逃学,最大的爱好是用钥匙打开别人家的门,只是为了看看里面有什么,以此来打发自己无聊的时光,满足自己一个少年空虚的内心世界。

后来,“我”和大院里的一群坏孩子在一起无恶不作。他们认识了风情的于北蓓,开着各种各样无聊和晦暗的玩笑,宣泄着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

直到“我”认识了成熟美丽的米兰,一种沉睡的欲望和感官恍然苏醒,“我”开始深深地迷恋上米兰。“我”不能忍受米兰的忽视,和高晋之间的亲密关系,终于在刺激和欲望的驱使下,对米兰的浪漫而美妙的情感被动物性的爆发所吞噬。

二、自由自在状态中关乎个人真实情感的小说

迄今为止,王朔创作过很多长篇、中篇和短篇,许多改编为影视作品,并广受欢迎,但显然,《动物凶猛》于他而言意义不同。

我自己喜欢的,确实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中同时又无技术上的表达障碍写的关于我个人的真实情感的小说……它们是《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许爷》。

我的作品中最令我激动的是《动物凶猛》。

——王朔

这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在这里我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它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写作视角

与以往直接表现上世纪十年浩劫社会背景的小说不同,《动物凶猛》中没有正面表现成人们忙于革命的混乱,没有表现遭受的迫害,而是以一群孩子的视角来表现特殊政治时期的影响

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大人们忙于革命,根本就没有时间来管理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们便也获得了绝对的自由。

孩子们心安理得地不上学,整天混在一块,在大街上打群架,脱离了成人世界的约束和引导。

他们崇尚战争和武力,从来不曾为自己的未来有过神往和描刻,因为“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就会轮到我”。一群孩子自由的状态表现的正是特殊时代的动荡状态,不用上学,不用学习“后来注定要被忘掉的知识”。

街上整天都是革命,几乎每个时刻都有人被打倒,这些给孩子们留下了武力和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印象。

孩子们由于缺乏家长的引导,因而蔑视人性,带有强烈的动物性,与传统价值观对抗,丧失了少年应有的纯洁天真的本性,又是作者为了表现时代的负面影响而设计的。

当人被迫陷入和自己的志趣相冲突的庸碌无为的生活中,作为一种姿态或是一种象征,必然会借助于一种恶习,因为与之相比恹恹生病更显得消极。

——王朔《动物凶猛》

此外,作者还塑造了一个孩子的认识世界来反射成人的认识世界。

孩子们拉帮结派,胡作非为,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大院里的,家庭的身份地位大体相当,比如于北蓓,因为她是外交部的,所以这群男孩子才经常和她来往,“我“也“宽容地把她列入可以配得上我的那一档”,他们是“不和没有身份的人打交道的”。

孩子的世界尚且有身份和地位的区别对待,那么成人的世界里就更加可想而知了。

作者通过对特殊背景下孩子的日常行为、活动及思想等的描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同时表现它给青少年内心留下的深刻的印痕和特殊的历史记忆。

(二) 自由、生命力与虚无感

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王朔《动物凶猛》

作品通篇都写青少年脱离成人约束后处处彰显生命力的自由生活,然而在这种自由的生活背后,却又无处不在表现着一种空虚和失意。

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宋洋漫画改编《动物凶猛》

小说的主人公“我”常常用一把“万能钥匙”走进别人的家门,不是为了要偷任何东西,只是为了看看别人家里都有什么。

这种偷窥的感觉就和“我”与那些朋友在一起胡作非为一样,很多时候都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满足,以填补日渐成长的少年心中的空虚感。

而“我“与朋友的胡作非为,也是一种生命力的涌动与发泄。

自由的生活带来的是“我”及朋友们的放肆不羁,吸烟、逃学、打群架,年少的生命涌起的生命力找寻着一切可以发泄的途径。

“我”的生命力涌动有了正确的方向是从遇到米兰之后开始的,仿佛那些隐藏在“我“身体中的所有生命意识都瞬间苏醒。

这个少年陷入了对米兰的狂热之中,也许这点他并未意识到,但是当他在复习课上忽然按捺不住,必须马上见到米兰时,他“对人的生理功能受精神作用的屏蔽和操纵”有了切身感受,当他见到米兰时,这种不适的感觉又自我痊愈了。而当他因为米兰和高晋过于亲密而吃醋时,一种欲望又使他强烈地想要证明自己。于是他的这种生命力终于化作了动物性,将他对米兰美好的情感吞噬。

可是,当“我”终于成功地占有了米兰之后,围绕着“我”的却是一种无力派遣的空虚感,

“我在清澈透明的池底翻滚、爬行,惊恐地挥臂蹬脚,想摸着、踩着什么紧硬结实的东西,可手足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能感到它们沉甸甸、柔韧的存在,可聚散无形,一把抓去,又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指缝中泻出、溜走。”

嫉妒引发了“我”欲望的爆发,欲望得到宣泄之后,却是一种无尽的空虚和失意。

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作者这样安排故事的结尾,意在表现对少年成长的出路的思考。

因为在所谓的“自由”状态中,他们可以肆无忌惮,什么也不用担心。

可是等他们成长起来,十年浩劫已经结束了,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迥异的世界,他们必须要用一种转变换取对社会的适应,所以充满的是虚无和失意的情感。

(三)时空交错的叙述

《动物凶猛》这部小说并不是依据时间发展的先后来叙述故事,而是开篇以倒叙的手法由火车站送至亲和一次同学聚会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却又不是一味地沉迷于回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时而插入现实的思考和感想,给整篇小说造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故事的叙述者“我“想要讲述的是记忆中的生活,想表达的却是现在的感受。

这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矛盾。

这种辗转反复的叙事有时也会促成一种元叙事的方法,一方面讲述过去的故事,一方面讲述怎样讲述这个故事。这既是一种建构,也是一种解构,从而故事的真实性就遭到了威胁。

——张永峰,陆万胜.自由的困境《读王朔的小说》

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宋洋漫画改编《动物凶猛》

作者在小说中一方面按自己的记忆叙述,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怀疑自己的叙述,“再有一个背叛我的就是我的记忆。彻底动摇了我的全部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于是总在叙述过程中引人入胜的环节,叙述者插入了对自己这个故事的思考,把过去与现在融为一体,交错起来,形成了一种模糊繁复的叙述效果,足见作者叙述手法之高明。

作者采用这种交错的叙述手法,一方面是为了客观冷静地看待少年时期的特殊经历,另一方面又不时对这种经历进行质疑,以对那个时代进行认真的思考。

(四)通俗生动的语言特色

王朔的小说一贯以朦胧、调侃、低俗的语言风格见长,《动物凶猛》这篇小说除了具有这一特点外,也不失形象生动和平实。

这篇以倒叙手法开头的小说,以一种平实淡然的笔调,缓缓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整个叙述过程中,由于作者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回忆,所以语言也显得平实稳健。

在对于人物对话语言的描写上,王朔坚持了诙谐、调侃的语言特色。

不论是小说中一群少年之间的对话,还是“我”与米兰的对话,夹杂着“京味”,都显得活泼新鲜,给人通俗易懂却又眼前一亮的感觉。

此外,在语言技巧的运用方面,作者也是得心应手。

表现最突出的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米兰第一次出场时的描写:“她的眼珠像两颗轻盈的葡萄在眼波中浮起,这使她随便看人一眼都是一种兴趣的凝视和有所倾心的关注”,其中夹杂着表现主人公情感的需要,让人读到这类的比喻句就仿佛读懂了主人公的感情。

三、《动物凶猛》的成就——离经叛道、不学无术的“顽主”形象

我习惯于从逻辑上贬斥与我所奉准则不同的人,藐视一切非我族笑都的蹊跷存在,总认为他们是不健全、堕入乖戾的人。

——王朔《动物凶猛》

面对当时一系列表现崇高与主流时代价值观的文学,王朔选择了反崇高这条道路,他的写作多关注的是平民及边缘人物的生活。

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与当时主流的人物形象不同,《动物凶猛》中的主人公是一些离经叛道、不学无术的人,他们与王朔《顽主》等其他小说一起,构成了其笔下的“顽主”形象。

这些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崭新的“顽主“形象,让我们接触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斑驳多样的人物性格,使我们能够从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纷呈复杂的社会状况。

《动物凶猛》为我们展示的是那个特定时代下少年的生活与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洞悉和理解那个动荡的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对此的思考。

“顽主”这种反崇高的人物形象,也是对文学类型的一种补充。

这种平民化的人物,更能够引起广大文学消费者的兴趣,受到他们的欢迎。

因为对这类人物的描写,能够排遣人们在价值错乱后产生的精神失落和人格分裂痛苦,也能反射出当代人时刻躁动的焦灼不安和无所适从感。

四、《动物凶猛》的不足之处

王朔打着反崇高的旗号一路前行,收获颇多。但是这也使他丢弃了真正的崇高

这一点表现在《动物凶猛》中,体现在他的语言对于普遍真理、人伦道德的无视:

“我渴望父亲恰逢其时死亡可以使我们保持对他的敬意并以最真挚的感情怀念他又不致在摆脱他的影响时受到道德理念和犯罪感的困扰,犹如食物的变质可使我们心安理得地倒掉它,不必勉强撑着吃下去以免担上浪费的罪名”,

这种说法显然存在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亵渎。

此外,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只集中在对于那一类玩世不恭的“顽主”们进行叙述,作品中流露出对那一段混乱生活的怀念,主观上又对这种生活持肯定的态度,这也不能不被认为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读《动物凶猛》:幼稚的心理和成熟的生理,焦灼中成长的少年们

应该认识到的是,对于一些虚伪的和伪善的“崇高”固然需要否定,但是与此同时,对于那些真正的“崇高”,推崇又有何不可呢?

对真正崇高的价值观的推崇恰恰是文学作品获得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根源。


参考文献

【1】张永峰,陆万胜.自由的困境——读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J].潍坊学院学报,2005(3).

【2】冯斌.王朔文学语言的传媒学解读.玉溪师范学院学报[J],2010(6).

【3】葛东辉.论文学的主体性表现——以《动物凶猛》、《致一九七五》、《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

【4】铁艳艳.论多元化语境下王朔的“反崇高”[J].语文学刊,2009(6).

【5】胡小华.王朔笔下主人公形象的嬗变历程[D].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2010.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和我一起阅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