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洞深處有仙蹟


雲洞深處有仙蹟

雲洞巖

雲洞深處有仙蹟

仙亭巖

唐代劉禹錫詩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此句用於雲洞巖甚為貼切。雲洞巖海拔雖只有280米,卻因岩石兼具詭奇偉岸之風姿而久負盛名,明翰林學士豐熙讚歎道:“山盡石,石盡美且巨,他山莫儕。”早在隋開皇年間(581~600年),就有潛翁隱居山中養鶴修道。在煙繞霞映、奇石幽洞之間,鶴鳴雲際,水擊巖澗,整座巖山瀰漫著超凡脫俗的仙氣和神韻。


雲洞深處有仙蹟

風動石

雲洞深處有仙蹟

風動石

也許雲洞巖就是天仙們玩賞的一件天然盆景,神仙一時雅興從天而降,來到這仙境般的巖山下了一盤棋。後人就在仙人當時落腳點建造石亭,該址尊稱為“仙亭巖”。據《漳州府志》載:“仙岩亭,在鶴鳴山雲洞深處。山有石壁高出雲霄,宋僧人往見二士對弈,就之,化為白鶴沖天而去。餘一棋子,取咽之,因辟穀不食,壽百餘歲。”這個美妙的神話令多少後人心馳神往,歷來文人騷客題詠吟和不絕,成了一個頗負盛名的尋仙景觀。宋胡梅所《仙亭巖詩》:“仙子高盝海上山,一法不到石臺間。鶴隨仙客收棋去,龍伴山僧採藥還。風送白雲歸洞口,鍾隨明月到人間。不須再問神仙事,花開花落暑又寒。”


仙石巖其實是一整塊巨大岩石,石面平坦而寬敞,東西長約二十步,南北約十餘步。北端是刀劈斧削般的懸崖峭壁,崖沿平臥一磐石,一頭挑出懸崖,登臨遠眺,足以令人目眩,據說這就是當年神仙異士對弈的“棋盤石”。


雲洞深處有仙蹟

宋亭外景

雲洞深處有仙蹟

宋亭外景

仙石亭就建造於仙岩石上,至今保留基本完好。仙亭為四柱方形,亭蓋廡殿式,五脊四坡。亭長、寬和高都同約3米,成一個正方體,亭蓋高度為亭高的一半,整座石亭構造嚴謹,端莊之中又不失飄逸的秀美。石匠工藝高超,全亭上下內外皆採用岩石材質,柱、梁、正脊、脊吻、瓦頂、瓦楞、瓦當、飛簷均以清一色的花崗岩鑿成仿木構件,榫鉚拼接而成。亭蓋全由鑿刻平整的石瓦拼鋪,交接縫隙用圓筒狀石瓦楞覆蓋;正脊脊吻為朝天魚尾,垂脊成飛簷翹角,西側二個翹脊現已不存。支撐亭蓋的四根亭柱40釐米見方,邊楞成詐角,柱頂鑿成櫨鬥狀,鬥託二根出挑石檁,檁上橫跨六根石樑,居中二樑上疊架石質駝墩,壘撐方形藻井,脊檁為圓柱,是唯一鑿成圓形的支柱構件。脊檁、橫樑底部雕鑿佩帶紋飾,居中二根橫樑還鐫有楷書字樣:一為“檀越通守顏公恭人陳氏同登仙界”;另一是“朝天庵主紹仁造仙棋盤石亭伏冀”。


雲洞深處有仙蹟

宋亭內景

雲洞深處有仙蹟

宋亭內景

仙亭巖下有一天然石洞,目睹仙士對弈的宋僧當年就在此巖洞苦修。宋僧法號從謙,據《紫雲開士傳》:“從謙,宋僧,漳州人,慶曆中住泉州開元寺。嘗遊石壁山,見二異人對弈,遂能辟穀不食。”文中所言的石壁山即雲洞巖的古名稱,慶曆年號僅用了八年(1041 1048年),從謙和尚應是住在漳州開元寺而非泉州開元寺,漳州開元寺唐嗣聖年間建於漳浦,唐玄宗開元年間稱為開元寺,貞元二年(786年)遷址龍溪芝山南麓,規模恢弘,高僧雲集,為閩中第一開元寺,清同治三年(1864年)被太平天國軍隊焚燬。從謙和尚棲身的巖洞以仙亭巖為蓋頂,左靠右依數枚碩石,形成洞中有洞,四處皆有洞口的有趣景觀。北側洞門崖壁鐫有楷書“師謙洞”,每字半尺見方,字體渾厚中現飄逸;入口石壁上鐫有楷書“功德主通引官劉植大宋慶曆六年丙戌歲二月初一日開巖沙門從謙”28個字,直書三行。洞門、洞壁鐫字均保存完好。洞室寬敞高曠,北向岩石上鐫有一首詩,引文為“一人泉,古之靈泉也。三十年間,□□□涸。一日,家君雲□佛有因,泉當復出。丙辰中□□□□泉果應因。成五言八韻以紀之。時寶祐丙辰三春九日,□坂□□□敬書。”詩文八韻,謹錄下與諸位共賞:


瑞泉出石窟,朝夕供一人。緣此得題號,異處真通神。

傳來數百載,倏去三十春。誰知仙境界,曾汩世埃塵。

珠猶復珠浦,劍且還劍津。睹物□當顯,聖蹟豈能堙。

家君興片念,與佛有夙因。果然泉再湧,舊地略從新。


原來此洞即一人泉所在地,一人泉古書籍中早有敘述,此泉不溢不竭,剛好供一人一日之需,就好像特意為面壁苦僧準備的。仙岩僧洞,古詩伴泉,兩勝蹟同處一窟。遊客漫步仙人遺蹟,聆聽松濤,或攀巖洞觀,上可遠眺雲霞飛鶴,下能鳥瞰阡陌帆影,同時欣賞天然妙景和高僧手跡,真可謂一舉三得,此誠為天賜的福分,其樂趣也不亞於幸遇神仙了。


雲洞深處有仙蹟

得朋石


雲洞深處有仙蹟

師謙洞

雲洞深處有仙蹟

一人泉詩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