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杜牧有一首詩歌大家都很熟悉,叫做《山行》

,光看題目很多同學可能還不眼熟,但內容很多同學肯定都知道,因為小時候我們都背誦過這首詩歌。

作品如下: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那麼問題出現在哪裡呢?

就是第二句的“生處”,第二個版本寫做“深處”,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字之差的區別,對於古詩詞來說,可謂是一字之差,而謬之千里,最終帶來的意境也不相同。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能直觀的感受到了,譬如李白的《將進酒》大家都很熟悉,開篇第一句就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但你知道嗎?《將進酒》包含有古今三個版本,就這第一句就有三種,分別是:

  1. 君不見黃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岸不復回;(敦煌版)
  2.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人版)
  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今版)

還有那句最著名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它的原版為“天生吾徒有俊才,千金散盡還復來”,還有那句“古來聖賢皆寂寞”,原來的兩個版本都叫做“古來賢聖皆死盡”,而且根據敦煌出土的史料顯示,《將進酒》最初的名字叫做《惜罇空》。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也就是說這首《將進酒》已經被後世文人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動,但是我認為這種改動是非常成功的,比原來的版本更加朗朗上口,意境也更加優美酣暢。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因為改動個別字眼,就讓整體詩歌的意境得到了提升。

譬如像李白原本是寫“古來賢聖皆死盡”,這屬於一種唯物的手法,但是後人把“死盡”兩個字改動為“寂寞”,這屬於從唯物變成唯心,聖賢為什麼寂寞啊?你看陳子昂是這麼說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還有我們的孔夫子也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僅僅把“死盡”的客觀現實改為“寂寞”的唯心感受

,讀者的目光便從聖賢都已死去的現實轉移到聖賢們孤獨寂寞的精神世界,你想啊,每個人都會死,不管是聖賢還是凡夫俗子,這並不能夠引起人的共鳴,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但是說聖賢感到寂寞,大家就會去感受聖賢的精神世界。

你看這種改動是不是非常的成功?

之所以給大家談這些,就是想告訴大家,由於詩歌受制於它的體裁,每個字眼的運用都要講究巧妙,說白了,寫詩歌就是要“摳字眼”,字眼摳得好,整首詩歌的意境就完全不同了。所以你看古往今來人們賞析一首詩歌的時候,會對詩歌裡的一個個字眼進行長篇大論的解讀。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大家有時可能覺得這是在過度解讀,吃飽沒事幹,其實真不是這樣。你看就沒有人對小說啊,文章啊摳字眼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杜牧《山行》中一個“生處”和“深處”僅僅存在一字之差,但是整個意境就完全不一樣了。

我個人更加支持“生處”這樣的說法,這裡的“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誕生的意思,清晨或者黃昏的時候,雲霧在山巒之間形成,居住在山區的朋友可能更容易理解,每天早上起來,就會看到遠處的山巔上、峽谷裡漂浮著一層淡白色的雲霧。

這屬於時間上的一種描寫,在那群山之間,雲霧升騰誕生的地方,幾戶人家孤零零的坐落在那裡。你看這句詩的前一句是“遠上寒山石徑斜”,說的是作者在很遠的地方,看到遠處已經籠罩在深秋裡的山巒裡有一條小路彎彎曲曲的延伸著,在雲霧繚繞的山巒裡還坐落著幾戶人家。

那麼“深處”是否不妥呢?其實不能說不妥,“深處”屬於空間上的描寫,作者在很遠的地方,在朦朦朧朧的雲霧裡看到有幾戶人家,有的人說這樣的描寫是錯誤的,因為作者不可能站在很高的地方,其實這就是很膚淺的認識了。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難道深只能指一種自上而下的姿態嗎?而不能用來指平視所看到的雲霧的深處,因為有的人認為“遠上寒山”證明杜牧曾經登高望遠,所以才有“白雲深處”,但如此一來又怎麼和下文的“停車坐看”聯繫到一起呢?

實際上只要坐過火車的朋友就會明白,當你透過車窗眺望遠方山巒時也能呈現出空間感,因為你首先看到的肯定是群山,然後才是山巒上那條比較顯眼的山路,再仔細觀察原來雲霧裡面還隱隱坐落著幾戶人家。所以這裡的“上”我認為是對應下面的“石徑”。

意思就是說遠處有條彎曲的小路通往籠罩在深秋裡的山上,因為風景太美了,所以作者才停下車靜靜觀賞。但是一直以來既有支持使用“生處”,也有支持使用“深處

”的人,那麼人家杜牧本人是用的哪個字眼呢?

在他的作品《樊川文集》裡,用的就是“生處”,但是後世文人可能覺得這個“生”字用的不好,就把它改為“深”,像明代高棅編的《唐詩品彙》和《御定全唐詩》、清代陳夢雷編輯的《古今圖書積塵》都收錄的是“深”,《四庫全書》也不知道哪個好,乾脆兩種版本都收錄了。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94版教育部重編的國語辭典也引用的是“深”,但是後來部編版的教材都改回了“生”中華書局2008年版的《杜牧集系年校注》也是用“生”。其實並不是說“深”的用法是錯誤的,只是最後形成的意境稍有不同,按理來說,兩種都可以使用。

給大家說了這麼多,有的讀者可能覺得哎呀寫一首詩歌怎麼這麼多規矩和要求啊,其實啊這主要是因為詩歌的體裁決定的,詩歌的體裁很多我就不多做介紹,簡單來形容叫做“短小精悍”,又或者叫做“小而美”,一首詩歌總共就幾十個字。

但是你卻要把你看到的景象給勾勒出來,可見這對文字的使用和搭配是非常講究的,一個字眼用得好,整首詩歌的意境就上去了,像黃巢的《不第後賦菊》中寫“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一個殺字讓整首詩歌充滿了凜然殺氣,後來朱元璋也寫了一首《詠菊》說“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花發時百花殺”。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一個殺字把這兩人的所思所想給淋漓盡致的刻畫了出來,讓人讀完遍體通寒。如何才能準確把握每一字眼的使用呢?這就要求我們大量閱讀書籍,尤其是閱讀古人的詩詞文賦

,說實話,寫詩人人都會寫,這是我們的文化導致的,每個人都受到這種薰陶。

但是要寫的好,寫的妙,寫的能夠流芳千古,那就需要下功夫了,李白也不是天生就能寫出這麼多詩詞來,他之所以有“日試萬言”的底氣,就是因為人家喜歡讀書,從小就開始讀書,這可不是瞎編,《新唐書·李白傳》說他:少益以學,十歲通詩書。

李白肯定是個天才人物,但是天才也是建立在讀書的基礎上才能有更大的成就。因為人的才華就像水管裡的水流,但如果你不拿鑰匙扭動這個水龍頭,再多的水也是不能流出來的,所以即便天才也是要學習和讀書的,這才能激發他們的思維。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小時候很聰明,但是不喜歡讀書,結果後來江郎才盡,成為了一個廢人,可見天才也需要引導和培養。李白十歲就能作詩,這肯定和他小時候看過的書有關,但他這個階段主要還是處於模仿,到後來經歷了一些事,有了人生感受,於是各種金句憑出。

但如果他不看這些書,那麼就會有一種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窘迫處境,這也是我們現在很多現代人的現狀,看到美麗的風景,明明想吟詩兩句,但就是憋不出來,其實這就是感受有了,但是因為沒有文字經驗,所以無法把景象轉變為文字。

那這個問題怎麼破解呢?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下面就給大家推薦這套囊括了“唐詩、宋詞、元曲、詩經、楚辭、納蘭詞”的全套詩詞大全,這基本上就是我國古代所有詩詞文化的大成了。

為什麼要推薦這套書呢?首先它內容齊全,基本上我國古代最出色的詩詞文化都收錄在這套書裡。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其次就是性價比高,划算,這套書總共有七本,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價格平均下來才二十幾塊錢,也就是一頓飯錢,可以說性價比是非常高的。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這套書什麼人適合讀

?最適合小學到高中的學生,因為這個時候他們正處於受教育階段,而且又是一張白紙,作為家長,當然要拿合適,最有價值的東西來培養他們。而不是給他們買手機、買衣服,因為我們要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僅僅只是提供物質的富足。

“生處”還是“深處”?杜牧的這句詩歌讓網友們陷入了爭論

當然,這套書即便已經出來工作的人也可以讀,並不要求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詩詞達人”,但是閒暇時刻翻上幾頁,陶冶一下情操,瞭解一下古人眼中的世界,豈不美哉?

點擊下方直接GouMai,我們將盡快安排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