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幣圈,如何提升收益風險比?

在幣圈,如何提升收益風險比?

在幣圈,如何提升收益風險比?

本文為【言幣有中】第一期,講的是投資理念。

每天都有新的項目讓你眼花繚亂,但是相信如果你樹立了正確的理念,那麼距離找到好項目、實現收益最大化也就不遠了。

幣圈掙快錢似乎很容易,但借貸、賣房炒幣,最後炒得一屁股債的人也不是沒有。

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幣圈失敗者大多有一種片面思維:貪心的人只看到收益沒有看到風險;膽小的人只看到風險而沒有看到收益;又貪心又膽小的人漲時忘風險,跌時忘收益。

風險與收益就擺在天平兩端。風險嘛,明確地告訴你——有。收益嘛,也明確地告訴你——沒有定數。

那怎麼辦?或者這麼問,怎樣提高我們的“收益風險比”?

一、收益風險比是什麼?

收益風險比=可能的收益/可能的損失

一般來說,收益高,風險大;收益低,風險低。

就比如說股票的投資收益高,但真正盈利的人一般只會佔投資者的1%左右,而且一旦投資決策失誤,那麼在股價下跌的情況下會損失慘重,所以所謂的“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絕非危言聳聽。

幣圈同樣如此,關鍵性決策對了,乘著東風賺個盆滿缽滿不是沒有可能。但是與高收益相對的,風險也就越大。收益風險比就是這麼個可能的收益與可能的損失的比值。

二、怎麼提高收益風險比?

假設可能的收益為E,可能的損失為L,二者比值為R,要提高R,很簡單,要不分母L變小,要不分子E變大,要不就是二者有機運動使得最終比值提高。

減小分母L(可能的損失),可行的手段有這麼幾種:

1、調整止損線,降低自己的風險承擔;

2、降低每次的交易金額在總資金的佔比;

3、提高自己在場外的賺錢能力。

很多人都有“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想法,但是投資不是賭博,幣圈不是賭場。千萬別以資金量少、家底薄為藉口,抱著一種“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大無畏精神魯莽行事。

要知道,在風險市場之中,你可能收益多少,你也完全可能虧損多少。理性地高風險投資,用的一定是自己的閒置資金。換言之,即便這部分資金虧完了,也不會影響你的正常生活。

那麼如何加大分子E(可能的收益)?

1、選擇更為優質的交易標的

2、選擇最佳的交易時機(比如,若干暴跌之後再買)

3、放長持有時間(比如,穿越一次以上的牛熊)

2011年12月21日,有人在知乎提問,“大三學生手頭有 6000 元,有什麼好的理財投資建議?”

當時還沒有出名的巴比特創始人長鋏回覆:“買比特幣,保存好錢包文件,然後忘掉你有過6000元這回事,五年後再看看。”

看看比特幣就知道,即便要經過熊市的幣價下跌以及連番打擊,優秀的項目大概率是長期向陽的。看準它,抓穩它,好的項目值得這麼鑽研和等待。

以上提到的六條調整方案並非絕對答案,每個人的慾望不同,偏好不同,經驗也不同,排列組合也不會一樣。

仔細想想,足夠你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投資決策了。

三、堅持做大概率能贏的事

這是本文最後一部分。

經濟學研究指出,人有一種“風險厭惡”的心態,寧願承擔肯定發生但是小額的損失,也不願意去承擔不確定但是金額很大的損失。

但只要重溫一下中學數學曾經學過的概率論,你就會發現收益最終多少,和風險多少無關,它還是個概率事件。

比如現在,你有兩個選擇

A:直接拿走300元

B:放棄A,50%的可能性拿到1000元。

選擇B的期望是500,明顯大於A,不管你主觀上怎麼看,選B都是理性的。

但是兩個選擇如果變成

A:直接拿走300元

B:放棄A,有20%的機會拿到1000元。

如果這時候你依然選擇高風險的B,那麼你就是在賭博。

別衝動,無論資金量大小,你都應該朝著贏面概率最大的地方下注。

問題來了,有沒有辦法增加贏面的概率?

相同的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因為掌握的信息不對稱——有的信息你不知道,所以決策失誤;有的信息可能你知道,但是,知道不意味著你能把它與收益掛上鉤。

就比如說,有的人打牌,水平很臭,純靠運氣。但是有的人就特別擅長記牌並且分析牌面出現的概率,所以就算是一副爛牌在他手裡,最後也能鹹魚翻身。

炒幣也是這樣,通過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數據分析,你才能知道一個項目的技術實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究竟怎樣。

即便某家評級機構對其評論並不好,但是基於信息的判斷,你也敢大膽買入,等待超額的收益到賬。

下注要算,要根據概率大小決定,而不是隻依據風險大小,做片面思考。而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有利於精準計算概率,作出收益最大化的選擇。

牛人們大都擅長把現實世界的具體問題抽象成為一個抽象問題,堅持做的都是算出來勝算佔大概率的事件。

即使偶爾點背,人生的曲線大概率是上升的;但如果總是站在大概率對面,即便偶爾獲利,也難逃曲線回落的大方向。

你的目標很清楚——投資收益,學會收集信息調整自己的投資決策,讓投資成為大概率收益的事情。

這樣,當你的收益風險比相對大到一定程度,而且越滾越大的時候,相信你就是一顆自由的“韭菜”了。

到時你再把你的經驗,

告訴其他“韭菜”聽,

你猜他們會不會信?

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