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基建《一》

2020年是個特殊的年頭,口罩成了硬通貨,很多事情應該反思。

今年有三個非常熱的詞,疫情、口罩、新基建。


解讀新基建《一》

新基建是一個新的詞,19年底國家就開始在大力在推廣這個新概念了,當時還沒有疫情,並不是有些網友們說的那樣 “一有大事發生就搞建設“ 並不是這樣。


國家也不太可能事先預料到新冠疫情的發生,所以純屬巧合。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新基建呢,等疫情過後的發展可能還是要把出現下滑的經濟要向上推動,也是要做一些準備的。


沒想到這個是機緣巧合,看來咱們中國在經濟上的運氣還是不錯。疫情之後新基建可能會迎來一個爆發的高峰,反之因為有了新基建也會對疫情的恢復形成一個很大的推動力,所以現在來談新基建正是好時候。


可能有些人一聽到基建兩個字就會想起08年碰到地震,美國又發生經濟危機對中國也有一定的波及,中國當時面臨著雙重的壓力,所以推出一個4萬億方案例,短時間內也確實有效。當然很多經濟學家也有不同的爭論,說你用這個傳統基建的辦法去救市對長期市場經濟會不會帶來一定的問題。


所以一說新基建感覺是不是又一輪的4萬億,其實不然,這一次國家的做法非常高明,只是碰巧遇上疫情這個非常的時間點上,這個是碰巧沒有人能預測。另一個巧妙就是現在,過去十年裡,科技產業的發展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個變化來得非常的洶湧澎湃,甚至於說超過了以前互聯網對整個實體產業的影響,就是說科技已經深入到了每個實體產業裡。比如說,以前我們還會區分這個叫科技產業,那個叫傳統產業。

今天你要再說我是傳統產業的,我對科技不感興趣,我不瞭解科技。那麼你是不合格落後的了,因為已經沒有這個區分了。


引用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托馬斯·彼得斯的話說,距離已經消失,要麼創新要什麼死亡,什麼距離?就是傳統產業和科技創新的距離,每一個產業裡都有科技創新。


就像南方一些非常傳統的食品加工企業他都已經用上了最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圖像識別,和人工智能的機械手分揀,和機器手的精準操作。你還以為人工智能識別和機器手操作只在電子產品的生產線上才使用嗎?,當然不是,現在連最傳統的食品產業都已經用上高精尖的科技。


有家企業使用這些先進科技使得他的員工數量從三萬五千多人,減到現在只剩五千多人,三萬人的用工成本降低,是非常大的投資減少,也就變成了自己回報。所以,大量傳統企業是非常捨得投入去做科技升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科技的提升實實在在的省錢,給你帶來更高的利潤,還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2019年中美貿易戰很多聲音說中國包括全球的企業會不會把供應鏈移出中國,移到東南亞,移到像越南這些地方。其實,如果能移恐怕早就移了,這是因為在過去十年裡,全世界隨著機器換人,最堅決的地方在哪兒?是在中國。


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不要以為是美國,而是中國,雖然美國新增很多的工廠確實都是全自動化的,比如特斯拉在美國的工廠就是全自動化的。但是,美國的工業製造能力新增的非常少,而中國呢,新增的全都是過去大量的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換代帶動起來的。所以說,中國才是全世界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市場。


但是呢,春江水暖鴨先知,在過去十年裡,中國的這些傳統產業,要麼已經進行了科技升級,要麼就被你的已經科技升級的同行給幹掉了。

也就是說,今天很難再找到一家工廠是全手工操作的了,或多或少都已經引入了科技的工具。


那麼,工業機器人這次的產業變革,誰最選知道?當然是那些在一線的企業家最先知道。


未完待讀 解讀新基建《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