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 ”

中華文明歷經了數千年的歲月洗禮,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僅存的一個。究其原因,是中華文明大一統的觀念融入了每個華夏民族兒女的血液中。每到民族危難時刻,華夏民族都能迸發出巨大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之強,足以撼天動地,令任何入侵者鎩羽而歸。那麼是什麼時候,我們開始有了這種大一統的觀念呢,這一切的淵源都來自一個人――秦始皇!我們在歷史課本里看到有關秦始皇的關鍵詞可能只有一個,暴虐!都說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其實是別有用心者書寫的。我們今天還原真實的歷史,穿越千年的歷史時空,去看一下真實的秦始皇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一、年少有為,撥亂歸正

公元前247年,座標,秦國故都雍城(今陝西鳳翔縣)。

一位年僅13歲的少年緩緩的登上了王城最雄偉的宮殿前的臺階,伴隨群臣的呼喊,登上了象徵帝國最高權利的寶座上。在權利鬥爭無比慘烈的宮廷中,這看似一片祥和的氣氛後,實則內憂外患危機重重!

不像我們聽到的那樣,小嬴政一出生就是這個國家的未來的國君。老國君死了就登基晉級,大權獨攬。真實的歷史是,他一出生就是在當時的趙國和母親一起作為人質。秦國大將白起,坑殺了趙國三十萬大軍。在當時的人口基數非常少的情況下,可以說是一夜之間整個趙國一多半的男人都死掉了。作為人質的嬴政母子在敵國的待遇可想而知,自然嚐盡了屈辱。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在呂不韋的設計下,好不容易回到了家鄉,他也沒有享受到王子的榮寵。而是和他的僕從趙高,在都城外找了一座小茅草屋,開啟瘋狂學習模式。文韜武略,日夜苦學。此時的他才8歲,直到他的父親死後才搬出來。老國君死因不明,也沒有留遺詔封他為新國君。當時的秦國王庭,有非常多的公子。大家一起爭奪王位,嬴政是在校場比文比武,靠著自己的努力坐上了寶座的。

登基後又用了十年左右,除掉了犯上作亂的嫪毐。又讓呂不韋告老還鄉,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他對待功臣的態度,他一生都沒有殺過一個功臣,也是歷史上的唯一!

至此,宏圖霸業便翻開了帷幕。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二、統一中國,奠定中華千年大一統格局

隨著周朝分封制的土崩瓦解,被分封於各地的諸侯勢力開始了相互兼併的戰爭。中原大地分裂成了七個國家,弱肉強食是這片土地的生存法則。野心和權謀,合縱與連橫。凡是剛成年的男性都會被迫捲入無休無止的戰爭,血染大地,浮屍千里!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孟子 梁惠王上》

如果,當時的中原大地是被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統治,便會結束這種民不聊生的局面。

一開始的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任誰也無法相信,就是這樣一個邊遠弱國,經過數代國君的苦心經營,到嬴政登基時已經有了厚實的家底。嬴政又勵精圖治,在他的治理下,秦國軍隊一躍成為足以橫掃天下的雄師。

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王翦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攻破最後一個堡壘,齊國。這一年,嬴政38歲。不到十年,結束了中原混戰。百姓也結束了流離失所的的生活。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歷代王朝中,若論帝國版圖,秦朝是排不上號的。但是和秦始皇所做出的豐功偉績,對中華文明的貢獻相比,此後的王朝很少有夠能與之比肩。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廢除了奴隸制,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在奴隸制統治下,如果你是奴隸,一輩子都是奴隸,和牲畜沒有兩樣。而在封建制下,只要你肯努力,就能翻身成為貴族,貴族不努力也會吃不飽飯。在秦國的疆土上,如果你開墾荒地三畝以上,種田五畝以上,在這裡工作三年以上,那這塊土地就是你的。放在當時,這一制度是非常先進的,劃時代的!

另一項重要的舉措,是統一了文字。文字是文明的載體,帶來了民族的認同。中華文明幾千年能夠延續不斷,這是至關重要的。反觀那些沒有統一文字的國家,多是四分五裂的,比如今天的歐洲。試想如果沒有這種統一,我們今天可能一個省就是一個國家,出個省就得辦簽證。正是秦始皇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三、秦朝二世而亡的2個重要內因

1、縱容趙高,為帝國的延續留下隱患。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朝的歷史是非常短暫的。究其原因,原因很多。一味將原因歸結於秦始皇的苛政,也有失偏頗。反而是他對趙高的過分寵愛,為王朝的延續埋下很大隱患。在他死後,趙高一改常態,利用便宜之權,勾結李斯助胡亥登位,而心懷慈愛的長子扶蘇卻因此而慘死。從此,趙高大權在握,帝國這個機器被他搞得烏煙瘴氣。

實際上,秦始皇是一個超級工作狂,統一六國之後,每天處理各地來的奏章,一天只休息兩個小時,過度透支了身體。作為一個皇帝,竟然沒有娶過皇后,後宮中僅有的十幾個妃子也是母親幫著取的。如果不是大量的史書上的記載,真的難以置信。話說有一天,秦始皇由於忙於政務很久都沒有去後宮了。但是出於帝國傳承的需要他在趙高的催促下來到了後宮,與一個妃子行完房後,就問了說你是哪裡人呢。妃子說是胡人,後來這個妃子懷孕後就有了秦二世胡亥。如此仁愛之君怎麼能用荒淫二字形容呢。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史記》記載:“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

在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時,身體已經病入膏肓,然而,他忌諱身邊人談“死”字。因此,直到自己駕崩,都未將身後事安排妥當,甚至有可能他根本沒有想傳位的問題。這反而給了趙高、胡亥機會,結果二人又拉來李斯,軟硬兼施,三人密謀,賜死長子扶蘇,立胡亥為帝。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2、駐兵邊疆,造成帝國內部空虛

造成秦帝國快速覆滅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秦始皇的邊疆政策。從他的邊疆政策中體現出他作為千古一帝的恢宏氣慨與格局。

掃平六國之後,秦國擁有百萬雄師。在這樣強大的軍事力量面前,劉邦和項羽這兩個流氓其實是沒有什麼機會的。然而令人非常驚異的是,翻開史書你會發現,當項羽帶著兩萬人馬打到帝國心臟咸陽城時,那百萬大軍始終沒有出現。有人會說項羽不是打敗過二十萬秦軍嗎,其實經證實,那不過是二十萬給秦始皇修墓的囚犯。那麼那百萬雄師去哪裡了呢。蒙毅蒙恬兄弟帶著三十萬大軍駐守長城,抵禦匈奴。二十萬守邊疆。

王翦領五十萬守南越,也就是今天的廣東,廣西,福建,雲南,港澳這一大片領土,足足是中原面積的兩倍之多。又從關中地區抽調了幾十萬原來的秦國人,來到南越定居,和當地人通婚,漢化當地人。留在咸陽城內的秦國舊部已經不足三成!並且秦始皇在王翦病逝後,對繼任的趙佗下密詔:中原但又不測風雲,南海軍隊切勿北上勤王,當斷然封閉新道,不使中原亂局波及南天。趙佗聽後跪下大叫到,陛下,南海軍乃老秦人根基之所在。秦王有難,何以不能北上勤王。秦始皇說到:將軍謹記,老秦人北上則華夏從此無南海矣!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如果沒有蒙毅蒙恬北據匈奴,那麼中原大地可能會有諸多遊牧民族的侵襲。沒有趙佗守南越,那麼今天的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很可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歸為華夏版圖。

後來趙佗在歸降漢文帝時,奏章裡這麼寫到:老夫身定百夷之地,東西南北數千萬裡,戴甲百萬有餘。然,北面而臣是漢。何也,不敢被先人之故。翻譯成大白話,老子地多人多,不比你差,之所以會歸降你,不是怕你,是不敢違背對先人的諾言。這位先人,就是秦始皇!至今這份奏章在博物館裡還能查到。當然,這段並無確鑿史證,即使奏章是真,也只是出自趙佗一人轉述,是非曲直也只是他一面之辭。但話又說回來,即使如此,也從側面說明,當時秦朝朝堂之上,應該是有這種聲音的

秦始皇縱容趙高,駐兵邊疆,終使大秦帝國走向滅亡


寫在最後的話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在數千年的歷史裡,中華文化處於儒家思想的統治下,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的秦國很可能有不少地方遭到扭曲與抹黑。漢朝在取代秦國後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當性,把這個短命的帝國塑造成了暴虐的國度。諷刺的是,自漢朝之後的歷代王朝,都繼承了秦始皇建立起來的一套國家運作體系,正是碗裡吃著肉,嘴裡罵著娘。這是任何史書都無法抹去的功業。
今日的華夏兒女,之所以能生活在這樣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都離不開秦始皇這樣一位偉大帝王的功勞,也是他制定的一整套制度澤利後世百代封建王朝

相信,對於秦始皇的功過是非,還將繼續爭論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