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明忠匡伯張進墓探尋記

東山:明忠匡伯張進墓探尋記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銅山名宦祠記憶》的文章,刊登在2015年《銅山古城》第五期。說的是清嘉慶十年(1805)銅山紳衿集資在關帝殿之右建了一座“名宦祠”(民國期間改為縣立中學校舍,今改為風動石風景區辦公室),作為每年春秋祭祀明、清名宦場所的故事。名宦祠內祭祀的是明代江夏侯周德興、巡海道蔡潮、忠匡伯張進、清代浦邑侯陳汝鹹。周蔡張陳四公雖為外地人,天涯從政,然宦績昭著,留名於史。其中,忠匡伯張進作為明末清初鎮守銅山的軍事將領及行政長官,為保護銅山黎民百姓,英勇犧牲,葬身島隅,事蹟最為壯烈。


據《銅山志》、《東山縣誌》(民國稿本、1994版)載,張進(1603—1661),字伯旭,號振寰,江蘇揚州儀真人。幼讀史,重氣節。成年後,身長八尺有餘,習水務,善騎射。天啟六年(1626),張進受父奕泰洞庭湖遊擊將軍之蔭,由“廕生”(明代選取制度,高官二代可免試進國子監讀書,並經吏部簡試即可得到官職)步入仕途。南明隆武初,加授太子少保,晉封少師忠匡伯。


張進鎮守銅山期間,熱情為民辦事。時銅山因荷蘭“紅毛番”及倭寇侵襲,民不聊生,多離鄉別井,逃難內遷。張公到任後,即廢除苛捐雜稅,並告示百姓凡有冤案者,雖片紙單辭,無不引見,詢其疾苦。而平反之事,以鋤奸除暴為己任。一時銅山民眾喜得更生,紛紛扶老攜幼,返島安居。永曆四年(1650)五月,清兵進攻銅山,張公閉門固守。忠勇侯陳霸率兵來援,清兵退。永曆七年(1653)銅山民眾鳩工興建“忠匡伯張公德政碑”,感念其愛民恩德。永曆十年(1656)九月,清提督馬得功渡海進攻銅山,張公派黃元、郭華棟出兵抵禦,擊退清軍。永曆十五年(1661)一月,鄭成功率師收復臺灣,留愛將張進駐守銅山(時任都督)。六月,部將郭義、蔡祿謀叛降清,並迫張進同行。張公有意拖延施計,暗將火藥百餘桶匿藏於都督府下,欲誘敵入府與之同歸。但二叛將到儀門即生疑而退,張公知事洩露,恐連累銅山百姓,乃從容著朝服執笏稽首告別皇天后帝,席坐胡床(古代一種可摺疊的交椅),燃香投火,引爆火藥自焚殉節。


忠匡伯張進殉節後,銅山人民感念張進的政績與氣節,為其樹碑立傳,建祠修墓,並四時祭祀。多年前我在志書上看到張進的事蹟,深深為張進的品格所感動,萌生前往瞻仰張進陵墓的衝動。但隨著朝代的更迭,三百多年前的張進之墓何在?記得《東山縣誌》民國稿本有“眠犬山,在東凌村後,明忠匡伯張進墓在焉。”的記載,但我孤陋寡聞,始終搞不清這“東凌村眠犬山”在那裡,甚為糾結。一次在友人張哲民家喝茶閒聊,偶然請教此事。張是東山文史通,馬上回答我:“東凌村,就在我縣前樓鎮東英村,東英村由東凌、東鄭、岱寮、下英等四個自然村組成。”我恍然大悟,即興約文促會許漢金老先生一同到東英村探尋。但因人生地不熟,只得無功而返。


今年3月23日,在許漢金、陳炳文、黃振桂等幾位老先生的倡導下,由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張哲民牽頭,我們一行來到東英村。接待我們的是一位熱心文史的村委會幹部,他向我們介紹了他參加《東山縣村落要覽》編寫工作的經歷。

東山:明忠匡伯張進墓探尋記


我們一同來到村郊一個叫“睏狗山”的小山下,原來這睏狗山就是縣誌所載的眠犬山,這裡有一棵偌大的榕樹,獨木成林,鬱鬱蔥蔥,讓人驚歎。他說,這棵古榕樹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樹冠面積達600平方米,是縣二級保護樹木,村民稱之“將軍榕”“雨傘榕”,張進墓就在大樹盡頭的山上。張進,村民皆稱“張伯爺公”。幾年前村裡在樹蔭下鋪砌石板路,設置石桌椅,並建設上山石階墓道,把這裡整理成村民休閒懷古的好地方。


東山:明忠匡伯張進墓探尋記


我們拾階而上,不久就到了張進墓塋的遺址。眼前雜草叢生,已不見墓丘,僅遺一小截磚砌的“墓手”,十分淒涼。但回頭一看,眼前夕陽西照,視野開闊,依山傍水,不失為一處風水寶地。當我們問及墓葬構件及遺物去向時,這位村幹部告訴我們,張進逝世後,棺木由其弟伯俊收葬於此。這裡位於東山縣西南部,距銅山古城(今銅陵鎮)約14公里。由於地處偏僻,雖經歷清朝民國,張進墓塋仍安然無損。至文革期間,張進墓穴被視為“封建殘餘”“四舊”而遭搗毀,墓碑也被挖出廢棄。據說當年在棺木中只發現戰靴和戰袍,沒有骨駭。估計爆炸後張進已粉身碎骨,找不到屍體,遂以衣冢代之,至今戰靴和戰袍也不見蹤影。墓碑曾長期鋪設在水溝上做為腳踏石,至1998年被發現後才移立於東山風動石景區內的碑廊。幾十年過去,張進墓塋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東山:明忠匡伯張進墓探尋記

張進墓塋遺址,圖中圓圈處為“墓手”


感謝東英村村委會的幫助,這次我們終於找尋到張進墓塋遺址,可謂不虛此行。我們鼓動村裡儘快把張進墓塋修復起來,讓墓碑“完璧歸趙”,這裡將成為東山縣全域旅遊的又一個亮點。村裡的積極性讓我們看到希望。隔天,我們又來到位於風動石景區的碑廊,張進墓碑仍立於風動石景區碑廊北側。碑高105釐米,寬122釐米、厚13釐米,陰刻:“皇明,少師忠匡伯振寰張先生塋,歲在辛丑桂月穀旦,孝子日耀、日輝、日煌同立”。


東山:明忠匡伯張進墓探尋記


“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在東山人的記憶中,有許多張進式的官宦,易地做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論大小,不論武文,都曾為人民做過好事,為東山的福祉做出貢獻。東山人民不會忘記他們,也不應該忘記他們。


來源 | 銅山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