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接機俠”:從“艙門”到“家門”的守護

他們是一群特殊的“守門員”,肩負責任臨危受命,24小時駐守在機場,安全接回了一個又一個海外鄉親。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支“逆行戰隊”——

防護服、護目鏡、口罩、手套……4月2日晚上8時許,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轉運大廳,全副武裝的“接機俠”正忙著對入渭返渭旅客進行分流篩查和填表登記。每一道環節、每一個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苟執行到位,整套流程不敢有絲毫懈怠。

隨著境外疫情形勢變化,嚴防境外輸入已成為我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機場成為防止境外疫情輸入的第一戰場。3月21日下午,接省應對疫情領導小組的緊急通知,為應對首都機場分流工作,咸陽國際機場將改變分流模式,由各地市配備專業二級防護措施,直接面對入境旅客,進行信息採集,分流運轉。市應對疫情領導小組辦公室連夜做出方案,在各縣(市、區)迅速抽調32人戰隊,與前期我市駐機場工作的高麗、劉孟文、黨真等人員,組成駐機場聯防聯控工作組,開啟了日夜不休的戰“疫”模式。

硬核發力——臨時黨支部,備戰不“臨時”

“守一道關,護一城人。來這裡工作,我深感責任重大。”擔任駐機場聯防聯控工作臨時黨支部書記的高麗,每天的工作排得滿滿當當。她除了要及時掌握當日航班時間、人數等有關情況,統籌指揮、協調各方,提前做好車輛、人員、後勤等保障工作,還要根據現場特殊情況進行靈活調配和處置應急事件。“坦白說,即便睡覺也睡得不踏實,生怕有半點差錯和疏漏。”高麗在接受記者採訪的間隙,不時翻看著微信工作群的更新狀況。

為落實好中省市決策部署,工作組成立之初便向市直機關工委申請成立臨時黨支部。3月25日,駐機場聯防聯控工作臨時黨支部正式成立。36名專班工作人員中有18名黨員,他們勇於擔當、帶頭衝鋒,克服各種困難,在一線認真做好信息登記、政策諮詢、人員轉接等一系列任務,迅速發揮出凝心聚力的作用。

目前,駐機場聯防聯控工作組形成了一輪帶一輪的銜接機制,前一輪突擊隊員回來後,會向後一輪接班的隊員傳遞崗位信息、傳授實戰經驗,幫助其快速熟悉工作,適應環境。在此期間,專門設立了駐機場工作辦公室,下設疾控專業組、聯絡組、轉運組、應急事件突發組、後勤保障組、信息統計組6個工作組,構建了統一指揮、密切協作、整體聯動、高效運作的工作格局。與此同時,實行排班制,每班必須包含疾控人員、聯絡員,所有人員保持信息暢通,24小時隨時待命。根據工作需要,他們還設計了工作細化流程表、交接班登記表、駐機場工作派車轉運單、旅客信息登記表、信息統計表等,逐一核對信息、規劃路線,並不斷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優化舉措。從旅客落地入境到分流護送至隔離點,所有工作“無縫式”對接,實現閉環管理,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治”。

“我們大多數隊員前期都戰鬥在基層防控一線,深知其中的艱辛,但現在關口前移,他們依然義無反顧地加入戰隊,真的很讓人感動。”高麗的聲音有些嘶啞,“雖然是臨時黨支部,但我們備戰不‘臨時’。我一定會盡全力,和所有工作人員一起同心協力、硬核防控,確保不漏一人,守護好渭南的‘空中大門’。”

暖心服務——歡迎回國,我們送您回家

在這裡,一切猶如“戰時”。“防護服很寶貴,為了減少浪費,大家當班時恨不得一天不吃不喝,這樣能避免上衛生間,長時間‘釘’在崗位上。不過這還真算是個很好的減肥方法呢……”進駐隊員王小瑩的防護面罩蒙上了一層水霧,她故作輕鬆的語氣讓人分外心疼。

充當服務員、政策解說員、心理輔導員……因為工作時間長、體力消耗大,“接機俠”們每次工作結束卸下封閉而沉悶的裝備,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溼了一遍又一遍,口罩、護目鏡在臉上留下深深的印跡,手指也被浸泡得起皺發白。但他們始終戰鬥力滿格,沒有一人抱怨,沒有一人退縮。

那是一個雨夜,突然的降溫讓人措手不及。沒來得及準備行囊便匆忙出發的隊員吳王劍在執勤時,拖著疲倦的身體跑了半晚上,以此來抵禦寒冷;“90”後隊員楊波濤,把生病的妻子和剛滿月的孩子託付給家人,一聲不吭地走上工作崗位;36歲的120救護車司機陳沖多次請戰,希望給他安排最難熬的夜間轉運工作,讓年紀大點的戰友能多休息會兒;還有總是提前到崗的“暖男”於洋、張永傑……其實溫暖的故事不止這些。

境外來渭返渭的人員,經過長途飛行的勞累、出關檢查的等待,有的還因為防疫意識比較強,全程不吃不喝,身心非常疲憊。每當這時,“接機俠”們走上前去,一句簡單的問候,甚至只是一隻口罩、一杯熱水、一碗泡麵、一個蘋果,也能夠讓他們心中充滿溫暖。

隊員李俊總是用心做好每個細節,經常幫旅客搬運行李、抱小孩、攙扶老人。“看著鄉黨順利坐在轉運車裡開心地和我們揮手告別,感覺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分流中心等待轉運時,他們按時給我們送來了熱騰騰的飯菜,當時感動得直掉眼淚。”從馬尼拉回國的穆女士告訴記者,當下的一切對所有人都很難,但他們能夠體會到,現場的工作人員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回家的感覺真好,安全又踏實!”

“感謝你們的暖心服務,讓我們安全回家。有力度,有溫度,這充分展現了咱‘華山風骨,渭水襟懷’的渭南精神。”從塞舌爾回來的馬先生對工作組豎起了大拇指。

“隨著國外疫情發展的變化,我們在現場的管理措施也要作出相應調整。”進駐機場後,高麗還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工作節奏變化快。“往往一個航班,前後大概需要等3個小時。大家雖然每天早出晚歸,身體十分疲憊,但心裡都充滿了希望。哪怕只有一名華僑回渭南,我們也一定會堅守崗位,做好服務工作。”

凌晨1時許,又有一班飛機落地,分流中心又開始忙著對接新的旅客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