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生死時刻:七成數據接口被切斷,數萬員工離開行業

最近三個月,多家數據公司被調查,數據行業動盪不斷。


行業持續收緊,七成數據接口被切斷。


一些大數據公司的爬蟲團隊被全部裁員,大量人員主動離職。據統計,最近起碼有數萬員工流出,行業人員流失率在50%以上。


各家大數據公司的CEO每天都在朋友圈“打卡”,證明“我沒被抓,我的公司也還在”。


而另一邊,合規的、有國資背景的大數據公司,卻迎來了好時候。有的公司在短短三個月內,“每個月業務翻一番”。


有人說,這是行業面臨的最大“生死劫”:有人死,卻也有人生……


01 行業大劫


大數據行業,突然間被踩了剎車。


最近三個月,大數據公司人員被抓捕、被調查的消息不斷傳出,行業人人自危。


多家金融機構稱,它們合作的數據接口,大部分都被切斷,“70%的接口斷了,其他的很多也不穩定,一週換了三次”。


首先停掉的,是各種爬蟲產品。


一家大數據公司的創始人於建瑞,發現第二家爬蟲公司被抓後,在公司召開了緊急會議。


“爬蟲部門業務暫停,數據庫和服務器上所有的爬蟲數據全部刪除,即便是脫了敏的。”於建瑞決定“壯士斷臂”。


刪除數據的第二天,爬蟲部門馬上“裁員十幾人,轉崗十幾人”。


“第三天,整個爬蟲部門從公司完全消失。”於建瑞花了三天時間,將爬蟲業務“抹除”。


緊接著切斷的,是“三要素驗證”。


在過去,各大運營商下面,都接了很多代理商,後者會提供數據接口,進行電話、姓名等要素的驗證。


“最近電信停了很多代理商,現在基本不接了。”於建瑞稱,最開始暫停的是電信,現在聯通和移動也在“縮減代理商”。


而各種多頭借貸產品,也紛紛下架。


“天創、有盾的多頭借貸產品都停了,市面上基本找不到多頭借貸的產品了。”於建瑞稱。


金融監管則開始要求自查。


11月6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向會員機構發佈《關於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依法開展業務的通知》,要求會員機構對數據合作方進行排查。


“很多被調查的或者有風險業務的公司,都被直接點名,監管要求自查是否和它們有過合作。”於建瑞稱,“這其中包括公信寶、白騎士、天機數據、木立徵信等多家公司”。

大數據生死時刻:七成數據接口被切斷,數萬員工離開行業

10月24日,一張截圖在網上流傳。截圖顯示,人行要求各地銀行排查與第三方數據公司的合作情況


多家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也證實了這一點:“儘管不同區域的要求,可能略有不同,但都是要求停掉和風險公司的合作。”


業務停滯的同時,行業也瀰漫著驚恐的氣息。


於建瑞身邊每天都有人失聯,“出國的出國,被抓的被抓”。


“最近,各家大數據公司的CEO每天都在朋友圈打卡,比運動打卡都勤奮。”於建瑞稱,這裡頭的潛臺詞,無非是“我沒事,我們公司也還好著呢”。


一家場景分期平臺的HR前兩天約好了一個面試,結果求職者沒有出現,“後來聽說,他被抓了”。


大數據突然成為高風險行業,行業掀起了一波離職潮。


“這段時間,我們收到了大量來自數據行業的人員簡歷。”上述HR表示。


而各大數據公司,也開始裁員。


“榜上有名的數據公司幾乎都在裁員。”一家金融機構的風控總監稱,被裁的員工中,基本有一半都是技術人員。


“這些公司的裁員率和離職率起碼有50%,技術部門甚至達到了70%。”


02 成本激增


實際上,金融科技發展的基礎和養料,就是大數據。


整個數據行業的停滯,導致金融業務受到巨大影響。


“80%的金融公司都收縮了。”於建瑞稱。


一些平臺,只能針對老客戶放款,不再新增;稍微激進一點的平臺,就開始憑感覺放款。


“較為資深的從業者,都會對自己用戶的畫像有概念,大概知道哪些人是優質人群。”一家場景分期平臺的風控總監李揚稱。


他們比對著過往的好客戶畫像和逾期客戶畫像來放款,“逾期率也還可控”。


但如果想維持以前的業務量,就意味著各項成本的增加。




首先,是數據成本的增加。


“正規的數據公司和央行徵信,其實可以覆蓋行業70%到80%的數據需求。”一家第三方徵信機構的創始人王海峰表示。


只是,金融行業需要付出更高的合規成本——合規的數據,價格自然要貴一些。


“它們的成本高了約60%。”數據寶CEO湯寒林稱。


其次,是核驗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


摩托車分期服務商騎唄科技的風控專家姚奕稱,受爬蟲風波的影響,他們獲取第三方數據的渠道減少了50%至70%。


為了維持業務運轉,他們只能要求用戶提交更多的紙質資料,並增加人手,用人工的方式核實用戶信息。


“之前查詢一條信息,只需要一兩秒,成本在幾毛錢到幾塊錢之間。現在靠人工核實,可能需要幾分鐘甚至十來分鐘。”


之前審核只要約10分鐘,現在為30分鐘。“此外,人力成本也增加了30%至50%。”


面對現在的數據困境,有一些平臺嘗試自建風控和爬蟲。


“搭建一套爬蟲系統,保守估計需要6個人,至少三個月,開發成本就得200萬。”於建瑞稱。而後期的維護成本更高。


“比如說,為了反爬蟲,運營商的官網動不動就會來個頁面調整,爬蟲系統就得跟著改。”於建瑞稱,後期每個月的維護成本,還得50萬。


而自建風控系統的難度,同樣意味著人力成本的高昂。


“整個金融體系的成本,保守估計增加了50%左右,人力、數據的成本大幅度增加,效率也會下降很多。”於建瑞稱。


03 未來如何


這不是數據行業的第一次大洗牌。


數據行業最早的一批從業者都記得,早在2012年前後,中國的數據行業就曾經遭遇過一次大洗牌。


2012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羅維鄧白氏非法獲取、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羅維鄧百氏全員被上海警方帶走。


2012年,央視“3·15”晚會對羅維鄧白氏的曝光截圖


那一次之後,數據行業的暴利鏈條被打斷,絕大部分從業者離開。


留下來的人,也心懷敬畏,不敢越界。


“上一次實際上是為了捍衛數據主權,而這一次和上一次有本質的區別,是為了維護穩定——金融和數據結合得太深,暴力催收和套路貸引發了很多極端案件。”在數據行業有15年工作經驗的資深從業者丁一稱。


但現在市面上這些主流的大數據公司,大部分都是在2012年之後創立的。它們沒有經歷過上一次洗牌,也沒有感受過歷史的教訓。


“數據行業是一個什麼樣的行業,底線在哪裡,他們中,大部分人並不知道。”丁一稱。


而這一次和上次一樣,大量人員離開,暴利鏈條被打斷。


歷史如此相似,數據行業彷彿又走完了一個輪迴。


丁一認為,這次洗牌也許並非壞事——行業重新回到一個新的起點,新的底線也被劃好。


而在腥風血雨中存活下來的合規公司,也漸漸熬出了頭。


“在過去,合規的數據公司根本活不下去,因為我們要付出更高的合規成本。”湯寒林稱。


他舉例稱,他們並不緩存任何一條數據。


而行業大部分的玩家,都是將調取的數據偷偷存起來,當數據越積越多之時,數據公司就可以直接用緩存庫裡的數據,不再需要從接口調取。


於是它們的銷售價格就可以壓到極低,“多賣一單就是賺”。


“它們價格便宜,而且因為已經緩存下來了,所以響應時間也會比我們快。” 湯寒林說。


在慘烈的市場競爭中,劣幣將驅逐良幣。


而如今,合規的數據公司成為了“香餑餑”。


一家有國企背景的數據公司創始人透露:“最近三個月,我們每個月的業務量都翻一番。”


而一些巨頭旗下的大數據平臺,也突然間變得門庭若市。


“排隊等著接我們的服務,諮詢量也暴增。”一家巨頭旗下的雲平臺銷售稱,他們最近正準備擴充團隊。


關於大數據行業的未來,從業者認為,“持牌”將是一個關鍵詞。


“或許,第三方大數據公司將會持牌經營。”一家數據公司的負責人夏睿預測,到那時,行業內應該只剩下幾家頭部公司,小公司存活的可能性不大。


合規、持牌,可能會成為未來大數據行業的主旋律。


丁一認為,一個行業從草莽到合規,確實要經歷幾個週期,“只有暴利鏈條被打斷,這些守規矩的人,才可以重新奔跑”。


“你還準備留在大數據行業嗎?”最近,很多人問於建瑞。


“市場和需求還在,只是劃了新的跑道,我還是會在。”他說。


只是這一次,他會更加心懷敬畏。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