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之战"中,曹军主帅不是张辽或者乐进,而是这个人物

西江月(杨慎)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

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

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在

在汉末三国时期,其实有很多人物的资历、地位、贡献比较高,但是没有留下个人的传记,以至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小透明"。这个问题最严重的应该是蜀汉政权,因为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提到了蜀汉不置史官(结果在《后主传》中又有"史官言景星见"的记载,导致出现到底是陈寿为污蔑诸葛亮还是蜀汉不置记注官之间的争议),很多资料找不多,所以不能立传。其实这个问题在《魏书》和《吴书》中也同样存在,一些原本有资格立传的人却没有传记。下面小编要介绍一个人物,他在"兖州之变"中帮助曹操保存三县之地以东山再起;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都督张辽、乐进、李典等人击败孙权的十万大军;另外也参与了与诸葛亮的战争。不过却没有个人传记。这个人物就是薛悌。

在

薛悌其人

薛悌这个人虽然没有个人传记,但是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常常出现。在《三国志·魏书·陈矫传》中引注的《魏晋世语》中有一个勉强算是薛悌的一个小传,加上其他传记中的记载,小编首先还原出一个薛悌的大概的轮廓。薛悌是兖州东郡人,这个地方应该算是曹操开始崛起的"龙兴之地"(曹操起兵在陈留,但是被徐荣击溃,后进入河内依附袁绍,直到成为东郡太守后,才算有一块稳定的地盘)。这个时候薛悌是否成为曹操的部下,这个小编不清楚,不过在曹操成为兖州牧后,薛悌就成了曹操的从事。这个时间大概在初平三年到兴平元年(即公元192年到194年)之间,曹操开始创业的时间是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可以看到薛悌在曹操集团中的资历是很老的。

在

按照《魏晋世语》中的记载,薛悌在二十二岁的时候,以兖州从事的身份成为泰山太守(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薛悌可能是在接应曹嵩失败的应劭之后,那么时间大概是初平四年或兴平元年,不过小编没有找到明确记载,权为参考)。在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曹操消灭袁尚、成为冀州牧之后,薛悌和另一个叫做王国的人成为左右长史(应该是司空长史)。后来薛悌还担任过中领军、魏郡太守、尚书、尚书令等官职,总体上来说都是比较有权重的位置。

在

薛悌的军事经历

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可能最多的人还是喜欢关注军事上的东西。而薛悌的军事经历虽然不算特别丰富,但也还是有一些记载,而且还是第二次"合肥之战"中的主帅。这还是因为薛悌没有个人传记,只分散于其他人的传记中的原因。第一是"兖州之变"。这件事发生在兴平元年,曹操去打徐州的时候。由于曹操杀死边让的行为让他受到兖州士人的仇视,另外曹操与陈留太守张邈也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于是在曹操主力出征的时候,陈宫和张邈发动叛乱,联合吕布夺取兖州。

在

这次"兖州之变"是曹操创业初期的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和刘备丢徐州差不多的性质。不过曹操有袁绍的支持,艰难地挺过来。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兖州虽然几乎全部丢失,但是并非倒向吕布,而是暂时脱离曹操的控制观望形势,而且曹操也不是全盘皆失,还有鄄城,范、东阿三个县城作为东山再起的资本。如果没有这三个地方,恐怕曹操真的就成为袁绍的部下了。而薛悌就参与了这三个县城的保卫战。

在

其次是令人津津乐道、喜闻乐见的第二次"合肥之战"。时间是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的第二次"合肥之战"。当时曹操正在汉中,淮南地区相对来说比较空虚;孙权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打了皖城,加强了对淮南地区的控制,拥有一块江北的桥头堡,之后又和刘备重新界定荆州的划分,稍微缓解了一下双方的摩擦,看上去属于士气正盛、蒸蒸日上的时候。于是孙权趁曹操处理张鲁的时候发动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这就是第二次"合肥之战"。

在

这一次战役的具体过程就不赘述了,基本上是张辽趁孙权立足未稳的时候吊打了孙权一次,在孙权久攻不下准备撤军的时候又吊打了一次。可以说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张辽的表现风头无两,不过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曹操集团一方的主帅却不是张辽,也不是折冲将军乐进或者破虏将军李典(三人同为杂号将军,乐进名位似乎高于张辽,乐进、张辽同假节),而是薛悌。

在

薛悌在当时的身份是护军,从"赤壁之战"中赵俨以都督护军的身份总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部的事情可以推断出,此时的薛悌的职能应当类似于"赤壁之战"中的赵俨,总领乐进、张辽、李典等军队。曹操的"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的类似"锦囊妙计"的指挥,也是先交给了薛悌,然后再由薛悌来传达的。由此可见薛悌确实是第二次"合肥之战"中曹操一方的主帅,只不过没有太多的表现,或者没有被记载下来。

在

最后是在诸葛亮四伐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进行交战,虽然《汉晋春秋》和《晋书》中的记载有很大的争议,而《三国志》的记载又很模糊,但是从诸葛亮五伐时司马懿"千里请战"的表现来看,诸葛亮应该是占据了优势。可惜天上下大雨,李严运输军粮不利,诸葛亮只好撤军。在这个时候军师杜袭、督军薛悌认为第二年诸葛亮还会卷土重来(这也是判断诸葛亮占上风的依据),但是司马懿则判断诸葛亮要积蓄三年的粮食才能再度北伐。事实上司马懿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

小结

总体上来说,薛悌在曹魏资历老、时间长,至少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而且有过包围东郡、济阴三县;以七千守军抵抗孙权十万大军的高光时刻。但是从现有的关于薛悌的史料来看,他似乎更多是充当一个"工具人"或者"背景板"的作用。在《陈矫传》中衬托陈矫;在《高堂隆传》中表现高堂隆的忠直;在《张辽传》充当传话筒;在《晋书·宣帝纪》反衬司马懿的准确判断;只有《程昱传》中稍微表现了薛悌的功绩。而从第二次"合肥之战"与诸葛亮四伐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薛悌对于战争的理解确实距离张辽或者司马懿有一定差距。其名气不如张辽和司马懿也就很好理解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