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農產品品牌化撬動縣域經濟

品牌是農畜產品的“身份證”,也是敲開市場大門的“通行證”。這兩年,興安盟突泉縣以特色農產品品牌化撬動縣域經濟,推廣“公司(產業聯盟)+商標(地理標誌)+專業合作(農牧戶)”的新型產業化經營模式,將農牧業產業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與發展優勢,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品牌小米飄香 特色農業強農富民

“我們地裡的穀子熟了根本不愁賣,縣裡的公司上門來收,價位還挺不錯,省下了去賣穀子的路費和人工,也是一筆收入。”突泉縣六戶鎮榆樹村低保戶顧喜民提到的公司,就是突泉縣太和米業有限公司。

以特色農產品品牌化撬動縣域經濟

4月18日一早,榆樹村的顧喜民和六戶鎮太和村貧困戶王殿臣幾位村民早早就來到突泉縣太和米業有限公司,等待跟公司簽訂今年的種植回收合同。“穀子好種植、易管理、經濟效益還比種植玉米高!”今年,顧喜民打算種植30畝至50畝穀子。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去年他種了35畝穀子,雖然年頭差點,但平均每畝也產出近600斤,市場價格在2元多錢,畝經濟效益1200多元,玉米畝產1000斤算,價格0.8元,畝經濟效益才800元。

太和村小米種植歷史悠久,久負盛名。2007年成立的“突泉縣太和米業有限公司”是這個縣最大的小米精加工企業,2008年,取得有機食品認證,2013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識認證。目前在北京、呼和浩特、哈爾濱、烏蘭浩特等地設有代銷處,讓家鄉的小米走向全國。公司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實行保護價收購(每斤高於市場價0.2元),每到收穫季,公司統一收購農戶種植的小米,既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還提升小米的知名度。

“蒜”出來的品牌 “紫皮大蒜”助農增收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飯碗”。在通往突泉縣太平鄉五三村村部的路上,這句標語十分醒目。大蒜種植,在五三村已有40多年曆史。憑藉高品質,突泉紫皮蒜的名號叫得十分響亮。

在村民許賀春家,庭院裡種植的大蒜剛剛發芽。他說,今年播種的種子都是從去年收貨的紫皮蒜中精挑細出來的。每年清明節前後,對於許賀春一樣的村民來說都很忙碌,剛將紫皮蒜瓣栽進土裡,等到7月就能收穫了。“每年我都在園子這1畝多地裡種植紫皮蒜,能收入1萬多元錢,7月收了大蒜種上白菜,再到10月中旬收穫,一年忙半年、半年兩茬田。”許賀春高興地說,明年他打算把後院也種上紫皮蒜,增加收入。

一頭蒜,從種下到成熟,長得好不好、收成有多少,與天氣密切相關。“以前大家靠土辦法、老經驗種植大蒜,一碰上乾旱少雨的年景,大蒜產量就少,蒜農收入微乎其微。” 許賀春說,現在不一樣了,天氣預報很準,而且手機上就能看。

原來,氣象服務與紫皮蒜“結緣”已久。自2016年中國氣象局定點幫扶五三村以來,家家戶戶都能收到紫皮蒜精細化氣象服務信息,小氣候儀直接建到了種植園,村民防災減災意識越來越強,原來純靠經驗的種植模式一去不復返了。

“去年俺們村的大蒜上了電視,還賣到了北京!”許賀春自豪地說。2019年,通過中國氣象局牽線搭橋,突泉紫皮蒜登上了中央電視臺農業農村頻道。

肉牛品牌賦能 帶動農戶“牛氣沖天”

以特色農產品品牌化撬動縣域經濟

走進突泉縣曙光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園區內蒙古綠豐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棟棟標準化廠房讓人眼前一亮,牛舍裡一頭頭膘肥體壯的安格斯牛正悠閒地散步。這是一家以引進養殖優良肉牛為主的民營扶貧龍頭企業。

近年來,綠豐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依託京蒙對口幫扶契機,積極探索多種農企利益聯合模式,發展壯大安格斯肉牛產業。為了讓京蒙扶貧資金髮揮最大效益,通過與突泉縣政府、村集體、貧困戶聯合經營,探索出“入股分紅”“資產收益”“放母收犢”“土地流轉”“就業增收”5種利益聯結機制,達到了政府分紅、企業增規、村集體增收和貧困戶脫貧“四贏”。先後累計帶動貧困戶1萬多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放母收犢’是我們主要做的一種模式,2018年開始到現在,已陸續放下去3400多頭。在這裡買牛有保障,公司下放的都是百分之百懷孕的母牛,農戶拉回家就能產犢見效益,在簽訂母牛領養合同的同時還簽訂犢牛回收協議,養殖戶不愁賣牛。”內蒙古綠豐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廣旭介紹著他們“放母收犢”的合作模式。

“目前公司已跟國外簽了初期4000頭的訂購合同,預計今年將從澳大利亞進口1萬頭安格斯牛。今年,我們還計劃通過‘放母收犢’的方式陸續下放幾千頭牛給農戶。”吳廣旭介紹,公司目前已完成投資5.7億元,建設“兩基地,兩工廠”,項目全部建成後,預計年均生產銷售收入20億元,年均利潤總額1.8億元,將進一步帶動突泉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也將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