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振兴中华,蔡元培的“五育”思想

开启近代学校不久的中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培养人才?事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在新旧教育更替的关键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将清朝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任命教育家蔡元培为第一任教育总长,改造封建教育的第一道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于1912年的1月19日颁布,内容共14条,概括为八项:

(1)所有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等一律改称校长。

(2)初等小学校实行男女同校同学。

(3)各科教科书,必须符合中华民国的宗旨,清朝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

(4)小学的经科(四书五经)一律废止。

(5)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

(6)高等小学以上体操课,应注重兵式。

(7)中学校为普通教育,不分科。

(8)废出奖励出身的制度。

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11条,对清末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蔡元培于2月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思想。9月2日教育部颁布新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军国民教育: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蔡元培指出近代中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

实利主义教育:蔡元培主张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因为实利主义教育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更是以财力为基础。

公民道德教育:蔡元培认为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他把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内容,他指出:“爱国心者,起于人民与国土之感情……人民爱国心之消长”与“国运之消长”息息相关,所以必须以新的教育取代旧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蔡元培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世界观的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封建思想专制的作用。

美育教育:蔡元培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他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把美感教育讲得很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在蔡元培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

1912年9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课程设置方面贯彻了蔡元培的五育思想。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并授以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为宗旨;初小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设缝纫;高小除初小已有课程继续深入外,增设中国历史、地理、理科,男子设农业,女子仍有缝纫。并视地方情形加设英语或其他语种。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设文、理、法、商、医、农、工等七科,各科再分若干门课程。

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高等师范以造就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师为目的,除设有普通学校的各种课程外,设有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科目。另外,增设社会生产、生活实用和教育理论等科目,各级师范学校的学生均享受公费待遇。 实业学校教授农、工、商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为目的,甲种实业学校实施完全的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实施简易的普通实业教育。并且力求适应地方需要,授以特殊之技术。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把五育思想融进了北大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的理念,并始终践行,改变了北京大学,彻底打开了中国现代大学之门。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的10年中,始终坚持其治校理念,这给北京大学乃至整个时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蔡元培胸怀祖国,力主教育救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可用之才,对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振兴中华,蔡元培的“五育”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