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 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廈門位於福建省東南端, 西界漳州, 北鄰南安和晉江,東南與大小金門和大擔島隔海相望。廈門由本島廈門本島、離島鼓浪嶼、西岸海滄半島、北岸集美半島、東岸翔安半島、大小嶝島、內陸同安、九龍江等組成,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處。

廈門  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青、白礁慈濟宮:分別位於廈門市海滄鎮青礁村和龍海市白礁村,兩者相距約1.5公里。兩座建築均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現存主體建築為清代重建。祀北宋民間名醫吳夲。青、白礁慈濟宮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以及民間信仰的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廈門  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胡裡山炮臺:位於廈門市廈門島東南海岬突出部,毗鄰廈門大學園區,三面環海。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後山區,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風格,又有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築神韻,歷史上被稱為"八閩門戶、天南鎖鑰"。

廈門  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鼓浪嶼近代建築群:位於廈門市鼓浪嶼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後,美、德、法、日等國相繼在此建立領事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被迫劃租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本獨佔,直到1945抗戰勝利才得以收回主權。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房屋建築。有古羅馬風格及至現代風格,故被喻為"建築博物館"。

廈門  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早期建築:

分別位於廈門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內,為著名的華僑實業家、教育家陳嘉庚先生於1920年代至1950年代主持興建,計有三十一座樓。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早期建築既有仿西方古典時期建築風格之處,更多的是體現了中西結合的建築形式,是中國近現代校園建築的典範,為研究我國近現代建築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廈門  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廈門破獄鬥爭舊址:位於思明區思明南路451號。舊址始建於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初為廈門海防同知署關押犯人之所。1912年,廈門設思明縣時改為思明縣監獄。該址現存監獄部分,左側的思明縣政府建築已被拆除。現址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除監獄前方之二層樓房被拆建成宿舍外,其餘部分基本完整,現存牢房五座,皆為磚木結構雙坡布瓦頂平屋。

廈門  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陳嘉庚墓:位於廈門市集美鎮鰲園內。陳嘉庚 (1874~1961) ,為著名愛國華僑領袖。1961年病逝於北京,後歸葬於鰲園。鰲園佔地面積1.23萬平方米,建築宏偉,石雕精美。園門北向,內有長廊,兩壁雕鏤自然景象和歷史故事人物。

廈門  7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陳化成墓:位於廈門市梧村金榜山麓,陳化成(1776~1842年),字業章,號蓮峰,福建同安(今廈門市同安區)人。行伍出身,歷任參將、總兵、福建水師提督、江南提督。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在上海吳淞口率軍抗擊入侵英軍,激戰中壯烈犧牲,收殮於嘉定縣城。翌年,由其長子陳廷瑛護運靈柩回廈門,於農歷九月十二日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