鉏麑:有原則的刺客,講忠信的殉道者

這是一個關於刺客的故事。一個沒有實施行刺、沒有轟轟烈烈,卻令人極其敬佩的無名刺客的故事。

談到刺客,我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或許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豫讓,抑或是司馬遷筆下《刺客列傳》中以身犯險的曹沫、專諸和聶政。

不過,本文要講述的這個刺客,確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無聞到他的名字都沒幾個人會讀,這個人就是春秋時期的刺客鉏麑(音同“鋤泥”)。

鉏麑什麼出生?什麼來歷?對不起,史書上沒有說,我也不知道。

鉏麑在史書上唯一的一次記載,就是他刺殺趙盾。趙盾是戰國時期趙國公室的先祖,也是輔佐晉文公稱霸的五賢之一的趙衰的兒子。當時,趙盾是晉國的“任國政者”,相當於宰相。

鉏麑並不認識趙盾,與趙盾無仇也不怨。他刺殺趙盾,是受了晉靈公的差遣。晉靈公或許大家不瞭解,但他的爺爺大家應該很熟悉,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鉏麑:有原則的刺客,講忠信的殉道者

右為晉文公

晉文公的前大半生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他曾在外流亡長達十九年之久,吃夠了苦,遭夠了白眼。不過,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正是這種磨礪,幫助晉文公成就了自己的霸業。

與晉文公不同的是,晉靈公沒吃過苦,沒經過磨礪,從小養尊處優,經常幹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是典型的紈絝子弟。《左傳》裡把他的出格行為稱之為“不君”,即不配為君。

晉靈公有哪些“不君”的行為呢?《左傳》裡記載了三件事。

其一:晉靈公從民間大肆斂財,把搜刮到的錢用於裝飾自己的宮殿。

其二:有一次,宮廷廚師因煮熊掌沒有煮熟,晉靈公一怒之下,就把這個廚師殺掉。

其三:經常從宮廷的高臺上用彈弓射群臣,以觀看群臣躲避彈丸取樂。

這三件事歸納起來就一句話:

晉靈公是一個奢靡、殘暴、貪玩的無道昏君。

鉏麑:有原則的刺客,講忠信的殉道者

晉靈公

不過,晉靈公繼位的時候,尚在襁褓之中,做這些出格事情的時候,也就十五六歲,不過一個孩子。對於孩子的行為,當然要以勸誡和教育為主。

於是,大臣趙盾站了出來,他屢次勸諫晉靈公改過自新。但反覆的勸諫並沒有效果,晉靈公仍舊我行我素,不僅不聽趙盾的勸諫,還惹得他討厭趙盾,欲除之而後快。

於是,晉靈公找來了鉏麑,派他把這個討厭的趙盾殺掉。趙盾死了,自己也就耳根清淨了。

關於鉏麑刺殺趙盾的細節,《左傳·宣公二年》是這樣記載的:

晨往,寢門闢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 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鉏麑為了完成刺殺任務,凌晨就潛入了趙盾家,打算在他家裡把趙盾幹掉。不過,他見趙盾內室的門很早就打開,趙盾穿著整齊,正準備上朝,但由於還不到上朝的時間,趙盾就坐在房間裡閉目養神。

看到這一幕,鉏麑十分感動。他心想:“趙盾一心想著國事,對國君也很尊重,這是百姓的領袖啊。我刺殺百姓的領袖是不忠,不執行國君的命令是不信。不忠與不信,我總要佔一樣,我還不如去死。”

鉏麑:有原則的刺客,講忠信的殉道者

趙盾

於是,鉏麑後來一頭撞在槐樹上,自殺而亡。

他的死,是那麼地默默無聞,又那麼的有風骨。

歷史上,像荊軻、豫讓、專諸、曹沫、聶政這些著名的刺客們,他們最終的行刺計劃無論成功與否,都轟轟烈烈的以身犯險,真正做出了實際的行刺之舉,他們雖然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但至少轟轟烈烈過,也青史留名過。應該說,他們是沒有遺憾的。

與他們相比,鉏麑並沒有實施自己的刺殺計劃,似乎是一個不合格的刺客。但我卻認為,鉏麑是有原則、有底線的,他的原則底線就是忠與信。在忠信不能兩全之際,他寧願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願放棄原則底線。這樣的刺客,這樣的風骨,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因此,鉏麑的死,比之於荊軻他們,更沒有留下遺憾。

有意思的是,在電影《英雄》裡,李連杰飾演的刺客無名身上,就有不少鉏麑的影子:他們都那麼的默默無名;他們都在行刺的最後一刻放棄了自己的行刺計劃;他們最後都為自己的信念獻出了生命。

張藝謀在拍攝《英雄》的時候,有沒有借鑑鉏麑行刺趙盾的這段歷史呢?很難說。不過至少在我的心裡,鉏麑就是刺客無名的唯一原型。

鉏麑,一個最不該無名的刺客,終究還是無名於世。耐人尋味的是,連以他為原型的電影《英雄》的主角,都以“無名”為名,這應該不是巧合吧!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