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01 每天学习,生活却没变好

我在写作训练营里认识了一个朋友,她今年50,遭遇老公出轨。

我们两个是班上唯二没过头条号原创的,她赶紧加了我这个难兄难弟,想聊聊天。

她一连发了几十条语音,语气里有掩饰不住的焦虑,“我每天6点起床,打卡,读书,跑步,写作,为什么我的生活还是一团糟,我真的好无能,连原创都过不了。”

她全身心都投入在过原创这件事上,从注册账号,头像设定,领域选择到微头条内容定位,一直反反复复的纠结。

过原创这件事成了她的执念,似乎过了原创,她的生活就能重新走上正轨。

然而,她的痛苦是因为家庭出了变故,她应该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是靠打卡学习来解决。

战术上的努力无法弥补战略上的失误,方向不对,自然越努力越南辕北辙。

她看似努力的学习,其实只是一种逃避。大脑给与她“成长”的假象,但真正的问题却被掩盖。

不解决问题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02 学习成了一种“瘾”

我们常常说有人对游戏上瘾,对酒精上瘾,对毒品上瘾,但很少人知道,学习也是一种瘾。

人的大脑喜欢新鲜的东西,不管是新的逻辑,新的思想,新的信息,大脑喜欢不断的被刺激。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让人感觉愉悦。

脑神经科学教Gary Willson发现,多巴胺使得大脑的奖惩机制活跃起来。原始的奖赏是由我们的生物本能决定的。

最优先的奖赏机制就是新奇。

学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我知道”。

当我们看完一本小说,看完一个故事,陪着主人公悲欢离合之后,我们知道了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感受到一种新的体验或者看到一个新的方法时,大脑会说:哇,这个东西我没见过,有意思。

这是第一个层次,是被动的接受信息。

第二个层次叫“我理解”。

能够分析文章或者书籍的论点,论据,论证,能发表自己的想法,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这才是理解。

举个例子:“碱在水中会释放出氢氧根离子”,这是碱的定义。读到第一个层次的人知道了碱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但是这只是表层。

再深挖一层,我们可以想到碱必须要溶于水,所以就算有氢氧根离子,但不能溶于水也是白搭。

读到这一层才算是懂了。

书中会有很多信息并没有直白的说出来,需要字里行间去揣摩,才能真正读懂。

第三层叫“我会做”。

最高层次的学习是实践。

给大家分享一个抖音带货的案例:我们知道网上有很多抖音带货的教程,闲鱼上一搜,一套价格6.6, 看的人很多,但都说现在抖音红利过了,没基础的人做不了。

有一个大学生,也是刚刚入行不久,他喜欢琢磨,拍视频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拍好怎么办呢?他参考图文,自己做PPT截图,一个视频就是几张图片加上一些推广文案,成本很低。他一点点尝试,从标题,养号到优化,大批量的做,后来一下子爆了,点击量上百万。

真正的学习是包含这三个层次的,其过程枯燥痛苦,但很多人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次,被动的接受,这是大脑最愉悦的阶段。

新奇的事物在不断的刺激大脑,保持多巴胺分泌,在我们快要厌倦的时候,促使我们去寻求新的刺激,因此我们就会一直学习,一直追求新鲜的课程和书籍。

这也是学习“上瘾”的原因。

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03 如何真正的学习?

1,带着问题学习

我有个朋友酷爱买课,看到朋友圈的营销文案特别吸引人,就迫不及待的下单,买了一堆写作课,抖音带货课,朋友圈文案,营销技巧,理财买房之类,花了不少钱,学起来也很用心。

但仔细一看,特别杂乱,不聚焦。

学了一堆东西,其实用不上,权当小说听了。

我们在学生时代的学习方式大体是这样的:

学习——记忆——考试

然而初入社会后,这种模式就变得非常低效了。很多人发现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但最后还是改变不了困境。

真正有效率的学习模式应该是:

挑选——调用——解决问题

富兰克林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我,我可能还记得,让我参与,我就能学会。”

1969 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发明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叫做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单的说就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已经成了世界顶级医学院的首选。

离开校园后,这种学习模式与我们的生活更接近。

领导布置一个PPT,你需要快速学习PPT的基本技巧;领导要求写报告,你需要掌握写作的要点。

然而很多时候,真正的难点在于找到问题而不是找到答案。

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前不久有篇文章,讲述一个女孩从月饼销售员,商场销售员,文员,旅行社职员,到外贸跟单员,整整耗费了7年光阴,还是挣扎在一线底层上,无法突破。

看似经历很多,学了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漫无目的。

女孩真正的问题是:“我的优势在哪里?”

但显然,她并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

古典老师在《倍速成长法则》中说过,学习前问自己5个问题:

我最近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最近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哪里可能会有答案?

哪些是难度适中,我能方便读懂的?

有可以实操的工具吗?

他举了个例子:团队里有一个小朋友,需要和新渠道负责人打交道。

女孩一开始做得很辛苦,不知道该怎么入手。

换做其他人,可能会想着要买书或者听课。

但她的答案是——分析:

我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是沟通能力有问题,还是内心不喜欢?

分析之后,她发现问题在于沟通能力不足。

因此,她立刻选了一门不太难又很实用的课《好好说话》,挑出几个能马上用的章节,边听边实践。

一个月后,她就成了渠道高手。

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2,选择合适的方式

很多人一听学习,马上就想到书和课程。这个不假,但并非唯一的选择。书本,听课都属于系统的学习法,跟我们在学校的经验相似。

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所以然,只需要知道如何用就行了。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讲到一个概念,“最少必要知识”,也就是掌握一门新技术最基本的知识。

有时候,你不需要读完《设计原理》才能做出一份60分的PPT,你可能只需要明白:

1,颜色不要超过3个

2,多留一些空白的比例

就可以做出一份不那么难看的PPT了。

因此,学习的方式跟我们学习的内容和对内容的要求息息相关。搜索,调研,拜访,面谈,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不要拘泥于形式。

这里特别强调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学习方式——

跟人学

有人问松松自媒体的创始人:“您做视频有什么诀窍吗?”

松松说:“没什么诀窍,要说有的话,那就是研究同行,模仿同行,超越同行。”

跟着已经成功的人士学习无疑是一种更直接的方式。

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语凝是自媒体新手,一开始文章阅读量特别低,尝试了好几个月都是个位数,两位数。后来,她突然开窍:“我为什么不去看看同领域的大V在干什么呢?”

她立刻搜索同领域的大V,别人写什么,她就跟着写什么。时间一长,她已经成了爆文小能手,一个月至少8篇10万+。

古典在《得到》平台打造《超级个体》时,写了150万字,很多知识光凭他一个人是写不出来的。

为了写好专栏,他专门建了一个群,里面汇集各行各业的大咖。他每天抛问题在群里,等待大咖的讨论回复,再默默记录下来,查找资料。

这里需要提一下,我们读书的时候,都是闭卷的。老师把卷子发下来,我们就赶紧把书合上,自己做自己的,不能讨论,也不能借鉴别人的答案。

这样一来,大家都觉得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不愿意跟别人讨论。有些人学到一些新知识还生怕被别人知道了。

这都是学生时代带来的不好的习惯。

成人的世界里,全部都是开卷的,我们更需要进到圈子里,去找人问,去讨论,去调用别人的答案。

《超级搜索术》的朱丹老师就说过:你遇到的所有问题,网上都有答案,你只需要把它找出来。

她在网课中讲了一个例子:

刚刚步入职场,领导就交代她去举办一个产品宣讲会。她独身一人在陌生的城市,没有任何资源和人脉,根本不知道从哪里找起。

正急的不知道如何是好,她灵感一现:一定还有人跟我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她开始在网上搜索读书会,发现很多读书会的文章尾部会注明举办地点,她顺着尾页的地址找过去,很快就找到一家服务特别好的线下会议举办场所。

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3,学会反思和复盘

另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方法是——跟事学。

简单的说,就是复盘。

复盘这个词是来自于棋局,指的是将下过的棋局重新推演一遍。放在生活中,就是把自己做的事情,再重新推演一遍,成功的将来可以复制,错误的,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下次不要错了。

很多人的错误是不停重复的,总是掉进同一个坑里,难怪进步那么慢。

很多学习高手都强调复盘。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了反思日记,他不仅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员工: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和感受,然后思考,总结经验。

他认为如果能力增长是条曲线的话,偶尔反思一下的人,其增长曲线斜率低;每天坚持反思、从生活经历中不断改进自己的人,增长曲线陡很多。

柳传志有一个联想复盘法,很有名,现在分享给大家。

复盘分为4个步骤:

1,回顾目标:当初的目的和期望是什么。

2,评估结果:和原定目标相比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3,分析原因:事情成功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4,总结经验:需要实施哪些新举措,需要继续哪些措施,需要叫停哪些项目。

在第二个步骤评估结果时需要注意:

评估不是为了发现差距而是发现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必须具备这几个条件:

1,不是偶然事件

法律上有个术语叫“孤证不定案”,复盘也是一样,需要交叉验证,单单一个案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2,落脚点在事不在人

复盘的结果要客观,而且要具有可复制性,人是变量,不能把落脚点放在变量上。

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4,微软721法则

最后一个部分,我们聊一聊时间分配。

微软公司有一个关于学习的法则,叫做721法则。

根据微软培养员工的经验,大量给员工培训没什么用,如果要真正学会,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这样的:

70%的时间实践,20%的时间交流,10%的时间学习理论。

当然在实际操作上,可以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比如实操类的学习,运营,销售,市场,这种务实的职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看书本身作用不大。

721法则正好与其相配。

那么务虚的职业,如培训,教育呢?可以适当的增加看书,学习理论的时间,但实践一定是不可少,也是花费时间最大的一环。

参加过写作培训班的同学其实心里都有数,很多课程本身作用不大。对于新手小白,很难判断一篇文章是好是坏,坏在哪里,好在哪里。

听课一遍又一遍,不如实践一篇,被老师点评几次,心里就有个大概的方向了。

《拆掉思维的墙》的作者古典讲到一个例子:

有一次,他和一个朋友一起去上一门线下课,有些同学听完老师的讲解,觉得用处不大,直感叹:“钱白花了!”

但他知道,朋友拿着创业计划书给老师过目,仅仅是老师指出来的问题,就帮朋友节省了几十万,这门课真是太值了。

同样是上课,区别为什么这么大呢?

一些人只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学习并没有联系实践,而另一些人则总是想办法将学过的东西用上。

很多人说读书没用,不能赚钱,但成甲在《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中说,读书很值,他读过的书,很多都为他十倍,百倍的赚回了钱。

他读完《谈判力》后,觉得特别有意思。有一次去买车,他就想着试试书中教的知识,能不能用来砍价。

根据书里写的,首先来个“狮子大开口”;接着他又找来个朋友,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然后他采用了“虚拟决策人”,说要给老婆打电话;最后“施压”,攻破销售员心理防线,省了2万多块钱。

高手在学习时会很克制

拾遗从来没有学过任何爆文技巧和营销手法,一直在专攻语言的美感;巴菲特只投自己看的懂得公司,就算他跟微软的比尔盖茨是好朋友,他也不投互联网公司。

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讨论和实践。

实践出真知。

年过50,一事无成,越努力越水逆,小心掉入学习“上瘾”的陷阱

总结一下: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然而很多人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学习模式,不断的用新的刺激来活跃大脑,得到的只是“很努力”的错觉。

真正的学习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只有将学习模式变成解决问题的模式,我们才能真正成长,摆脱“学习上瘾”的魔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