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国人”,我们想错的那些事

最近,不时有疫情期间外国人在中国享受特权或者违反法律法规的新闻引爆舆情,看了真的很生气。

我们不讨论单一事件的是非黑白,相信政府立场的主导和主流媒体的呼吁下,一起自有公论;今天我想讲一些关于“外国”和“外国人”,普罗大众可能需修正的看法和做法。


1

“外国人”国籍维度上的定义,而非人种、语言。目前,白人和黑人大概率是外国人,但他们并不都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大国强国,也有可能来自东欧、非洲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黄种人当然也不都是中国人,他们可能是日本、韩国、蒙古人;说中文的未必是中国人,他们可能是东南亚华人或者移民海外的华裔。

外国人不一定来自更发达的国家,海外华侨也并非什么数典忘祖之辈。我们要认识到国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平视外国人和中国人,并放下先入为主的尊崇、嫉妒或轻视。


2

不要认为外国人都很有钱。如前文所说,所谓“外国”的定义非常非常宽泛,很多国人理性上都具备充分的信息基础去判断这个问题。

这种偏见之所以存在,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方面,中国如今的成就和富有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确实经历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很多国家和民众曾经比我们更加富足、生活质量更高;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进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们相对贫穷的时代,领先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活动、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外国人,确实来自更发达地区,而且是发达地区相对富裕或高知的人群,所以他们才能来中国旅游、工作、教学。但形势发展到今天已经大大不同了。


3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生活在欧美也并完全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先说说自由自在的方面,欧美澳新等地相对来说地广人稀,属于个体的自有活动空间比较大,物理上的束缚就比较少;另外,大家普遍认为欧美国家言论更为自由,可以对任何事情发表任何意见,这是思想上的自由。

但反过来说,地广人稀也意味着社交圈子小、生活便利性降低,这种生活方式确实是见仁见智的;而且所谓做自己也不是绝对的,但凡摊上个爱管闲事的邻居,那可就够受的了,你把自家车停在自家车位里,ta都能不厌其烦地提醒你车头有点歪。

言论自由就更别提了,可能因为他们“自由”惯了、而且觉得自己手里有那么点发言权和决定权,所以有些欧美人可太固执己见、喜欢辩论了。只要跟ta想得不一样,ta就要滔滔不绝地说服你,这种执着放在国会、议会可能有点用,放在老百姓的生活里那可真太累了。

所以“入乡随俗”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不要觉得出国了就能爱咋咋地了。


4

说到入乡随俗,吃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吃披萨真的不需要用刀叉——在国外,披萨很少作为正式场合的食物,纽约街头很多卖披萨的食肆,9毛9一片跟我们在街上买包子一样,大家都是手拿着吃;在国内就更不需要了,以后去x胜客吃饭,用不惯刀叉的,大可以用手拿披萨或者问问餐厅有没有其他餐具,别不好意思。


5

说到入乡随俗,大家可能还会考虑怎么起好一个英文名。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问问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名字是怎么起的。

可能来自文化典故、可能来自一个明星、可能纪念着重要的人或事、也可能寄托着父母美好的心愿……起英文名也是一样,外国人起名字也是这些考虑,比如我们看到好多外国人的名字里有个Sr.或Jr.,这就是子孙沿用了某位祖辈的名字,比如爸爸和儿子都叫George,爸爸就是George Sr.,儿子就是George Jr.。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喜欢给自己其中文名,比如龙在天、孙悟空,这都代表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倾慕。

所以起名字的大原则都是一样的,如果你没有特别喜欢的英文名,就用中文名的拼音也完全没问题。

毕竟,我们可没见过那么多叫Tony、Kevin的印度人或日本人,保持名字的语言特色也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6

最后讲讲学外语吧,学好一门外语到底有多重要?反正不会比学好母语更重要。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服务于交流,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学好英语当然是很重要的。但随着AI的发展,语言不通所带来的障碍在未来可以被忽略不计。

学习语言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应试,比如说现在的高考还要参考英语成绩,但这完全是基于上述学习外语以达成更好交流的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今后大家各说各话也可以通过手机之类的设备实现同声传译,那么语言纳入基础教育考纲的可能性也两说了。

所以说,认定自己的母语、并把它学好,成为有效表达和文化探索的工具,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学习外语。




说了这么多,好像整个基调是负面的、批判的,其实真不是。

我只是觉得中国人在努力做好世界公民的进程上已经很努力、很有成效了,应该时不时停下来自我审视一番,看清方向再行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