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孩子都去哪儿了——走向博士之路


读者反馈:

好几位读者把他们的读书笔记与我分享。看了那些整齐的摘抄、用彩笔划出的重点和字里行间的笔记,我真的很感动。

父母常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才能找到好工作。"而我同样要对父母说:"你要好好学习,才能培养出好孩子。"父母常对孩子说:"你要多思考、多练习,才会熟能生巧。"而我同样要对父母说:"你要多反思、多尝试,才能改变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

《轻叩清华门——12个清华学子家庭采访实录》并不是一本专门写给学霸家庭看的书,它记录的是12个普通孩子与父母共同成长的经历。

距离上次采访三年多过去了,现在的他们各自走向了怎样不同的道路?又体验了哪些生活滋味呢?

清华孩子都去哪儿了——走向博士之路

小五对心理学的认知和理解,是在获得一个又一个学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的。他说:"我和很多人一样,高考选这个专业仅仅因为名字听起来很'酷',后来却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本科四年虽然学了很多有意思的结论,但我感觉很难深刻理解,也不知如何应用。"

为了解开这些困惑,也为了满足自己对音乐、心理和教育的兴趣,小五本科毕业后选择去哈佛大学的艺术教育专业继续深造。可是去了他才知道这些课程偏重实践,工作一段时间后继续进修的老师更容易获得启发,却并不适合年轻又缺乏经验的自己。

小五说:"本科时,我对在实验室里研究变化多端的现实世界总感觉有点奇怪,所以第一个硕士选择了偏实践的专业。但是经过这一年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做研究,特别是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研究。"

于是拿到了哈佛的硕士学位后,小五又申请到了牛津大学社会干预与政策分析专业的硕士项目。2019年分享诺贝尔心理学奖的几位教授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观察和研究贫困问题,而他们的成果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帮助。比如他们发现给穷人钱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有些人拿了钱就不去工作了。

虽然课程设置很接地气,但牛津大学相对偏僻而封闭的学术环境让小五感觉脱离现实世界。他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却仍然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在牛津,除了上课小五也参与了很多科研工作。比如在世界银行的项目中分析非洲国家人民生活习惯对医疗体系的影响,比如在学校的心理学干预项目中工作。他还与一位上海纽约大学的老师合作刊发了一篇发展心理学文章。有了这些学术背景,小五开始申请博士项目,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

斯坦福大学的奈特-汉尼斯学者奖学金是小五的第一选择。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竞争十分激烈。小五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丰富的科研经历和对学术研究的热情,有幸进入了最后一轮。但他最终被教育系录取,却与最钟爱的心理系失之交臂。

面对神往的大学和丰厚奖学金的诱惑,小五纠结了很长时间。最终,这些年逐渐坚定的"做一个心理学家"的信念占了上风,他还是选择了纽约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干预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小五的博士生导师长期关注发展中国家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特别是黎巴嫩那样的战乱国家和塞拉利昂那样的贫困国家儿童的情绪认知。他们通过与教育和心理相关的科学实验和干预,研究为处于困境的孩子提供切实帮助的方法。

小五说:"这个项目与我从本科到硕士的教育背景完全匹配,非常神奇!"


清华孩子都去哪儿了——走向博士之路

今年是小五读博士的第一年,也是他进入心理学这扇大门的第八年。谈到这门学科对自己的影响,他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管理,二是逻辑思维。

小五说:"一个孩子买不到心爱的玩具就会发脾气,但如果他想一下:'我不高兴是因为买不到玩具,买不到玩具是因为爸爸妈妈有理由不让我买。'这就可以使他暂时冷静下来。对我来说也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感觉到自己有负面情绪时,长期心理学训练让我能很敏感地意识到它的源头是什么。比如我生气了,就会下意识想什么导致了我生气。这样的思维习惯让我更容易控制情绪。"

关于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提升,对于小五来说更加重要。他从幼儿园起学习大提琴,也特别爱看书。音乐和阅读的长年熏陶让他的思维更偏感性。而在心理学的课程中,有很多对于逻辑和统计的训练,这对完善他的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五说:"当我玩音乐或看文学作品时,我感觉到它是美的它就是美的,不用特别去思考和推理。但是在做严谨的科学研究时,则更多需要理性思维。"

当我希望小五分享这些年突出的心理感受时,他说:"过了25岁,当我思考自己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以及人生的意义时,突然会有些迷茫。但有时候又觉得想了也没有太大用途,它不会激励我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一些同学说自己很想去帮助那些贫困和战乱中饱受摧残的儿童,但对我来说那只是结果而不是动机。激励我去做学术研究、去帮助人的动机,是因为我喜欢做、我适合做、我有能力做。现在慢慢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会对一些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清华孩子都去哪儿了——走向博士之路

博士是什么?

在很多人眼中学位越高学问越大,所以读博士和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特别受人尊敬。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具体体现,也因此促成很多学生一心想要攀到这个最高峰,以证明自己的实力。然而不少人走上这条路才发现,想象与现实完全不同。

与本科学习不同,博士阶段不再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要靠自主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还要有较强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博士所研究的领域不再开阔,而是越来越窄、越来越深入。如果没有极大的兴趣,无法从中获得着迷与享受的感觉,就很难在数年的枯燥与无趣中坚持。

获得博士学位不再通过试卷考试,而是要看研究成果是否在专业方向上实现发展与创新。如果预期过于乐观,对困难估计不足,读博士就会变成很痛苦的事,甚至半途而废。

除此之外,

领域窄、人数少会直接导致专业交流困难。由于独创性的要求,有时即便导师也无法给予有效指导。因此读博士还要能够忍受长期的孤独与无助。

小五说:"读博士期间,你要花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做一件很细微的事情,而且需要超强的毅力和不断的创造力。与很多工作相比,它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也是一些人花费多年时间仍然无法获得博士学位的原因。


为什么要读博士?

读博士一般有几条途径:本科毕业后直博、硕士毕业后申博和工作之后读博。小五的经历与第二条类似。在读两个心理学硕士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发现自己"喜欢做、适合做、有能力做",才最终决定读博。

应该说小五的决策非常审慎。虽然看上去耽误了两、三年,但在这段时间他不断地探索并确认自己的兴趣与擅长,逐渐明确适合自己未来的方向。不为高学历、不为找工作、也不为别人的艳羡,只是顺应自己的本心追求,应该说这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选择。

对于一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唾手可得的选择的机会很多。然而就像清华大学的一位优秀学生在分别获得了法学学士、金融学硕士和新闻学博士后,仍然问别人"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我"这样的问题,缺乏内向思考很容易使人迷失在社会舆论和利益诱惑中。

别人的经验和建议永远是别人的,只有经常扪心自问"我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我做哪些事情更加充满激情、更加快乐和享受?"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清华孩子都去哪儿了——走向博士之路

《轻叩清华门——12个清华学子家庭采访实录》节选:


当小五后来教小孩子拉琴时,仍然记得邹老师当年对他说的话:“你拿弓时,要感觉手里像握了一个鸡蛋或网球,而不是乒乓球,拉弓的感觉是把网球往外扔。”正是这样严谨又易于理解的基本功训练,使得小五能够比别人更快地掌握演奏技巧,并且将自己的理解游刃有余地表达出来。

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经验丰富的邹老师不仅总是尽力给学生提供公开演出的机会,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还经常组织相互观摩和交流,并在旁边指导点评。这些方式不仅激发了小五练琴的积极性,也让他在枯燥的重复中逐渐开始感受音乐的魅力,思考音乐的内涵。

小五说:“我之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走到现在,除了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天赋以外,还因为在关键期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更积极地发展,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些事情。如果缺了这一步,只是为了练琴而练琴,就很难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也很难坚持。”

谈到西方的儿童音乐教育,小五说:“我后来接触过不少欧美国家学音乐的孩子。他们的技法可能不如中国孩子,但都很热爱音乐。每当谈起音乐史、喜欢的指挥家和乐团时都滔滔不绝。我觉得这才是真正喜欢音乐的人。希望我今后能培养出更多这样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学生,希望他们不要仅仅为了考级而整天练琴。”


【作者新书上市,购签名书请私信,或点击“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