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全文共3400字/閱讀預計7分鐘

“聽過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是對很多知識付費愛好者的形象寫照。

現在是個人品牌崛起的好時代。很多人想憑藉知識的汲取,結合自己的優勢進行產出,以此開啟副業通道。

於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開始瘋狂報課,瘋狂買書,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管理能力、心靈成長等等,似乎每一項都是個人提升必要選項。

我身邊還有更誇張的朋友,一年下來讀了將近200本書,各種付費課程大大小小將近20門,到現在依然沒有建立起副業發展通道,所學知識已經忘記大半……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其實不僅個人成長,包括企業培訓,也存在同樣情況。

很多公司花費大量財力精力,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

員工在接受培訓的當時,頭腦“高潮”點不斷,個個表示深受感觸,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非常大的觸動。

可是當過了3個月、6個月再來看,大部分員工的成長還是回到老路子、舊習慣上,那些曾經激發他們想要改變的理念,並未貫徹在日常工作中,讓他們變得更好。

以往,我們會覺得知道卻做不到,是因為缺乏毅力和堅持,而《知道做到-如何將KNOW-HOW轉化為你想要的結果》這本書告訴我們,知道和做到之間,還缺失重要一環:重複,重複,重複!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想一想,為什麼我們能記住廣告?

電梯間的廣告、開機畫面廣告、戶外廣告等等,這些無處不在的廣告,通過不斷增加與受眾的接觸,一次又一次的重複,甚至強行植入了你的腦海。

這就是重複的力量。

而且,不是一次重複,而是每隔一段時間的間隔性重複。

為了幫助我們理解“間隔性重複”對於彌補學習和實踐鴻溝的巨大效用,以及掌握具體實踐方法,我們有必要先明白沒能學以致用的根本原因。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好。然而改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從認知、態度、行為三個層面,都有阻礙我們將知識運用於實踐的強力因素。

1、認知層面信息過載

每天,都有海量信息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而我們的大腦,總是在不斷處理一件或兩件事,要麼是學習新東西,要麼是遺忘。

如果我們每天不停接觸新知識,而不停下來整合和實踐,我們的大腦就會阻塞。

偏偏學習一種新知識,比努力將其付諸實踐,更有趣,所以我們很自然不斷獵取、儲藏新知,從而陷入信息過載。

打開你的電腦硬盤,或者微信收藏、網課,是不是還有很多你收藏而從未學習過的新知?更不用說實踐應用了!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2、態度層面消極過濾

很多時候,當我們做對事情,而又沒被人發現或者鼓勵,我們會逐漸建立起消極的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這種機制會讓我們以批判的、懷疑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一切,包括對自我的評價。

當我們讀書、聽音頻、報班學習時,我們很難做到空杯心態,而多半是以當時的心境、心態,用先入為主的方式來過濾接受的信息,那麼有可能只有10%的信息進入我們的腦海。潛意識裡,遇事先以否定的態度對待,更抹殺了實踐的可能。

比如,你事先認定自己不擅長寫作、演講或者做某件事,那結果就是很配合地發揮不好。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3、行為層面缺乏跟進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時期就是剛剛接受完培訓的時期。

如果當我們回到日常工作中,不得不埋頭於處理學習期間積累的工作,而沒時間去嘗試應用剛學會的東西,沒有制定出周密的計劃來持續跟進,過不了多久,老習慣就會捲土重來。

而這一步,也是所有影響知行合一障礙中最難克服的一個因素。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正是因為這三個層面的阻礙因素,很多人的學習都停留在學得越多、忘得越快的停滯狀態,內心焦慮感與日俱增。

事實上,這也很正常。

因為,你很難通過一次談話,或一句話,來改變一個人的信念,或者說服一個人去做某件事。如果想要讓某條信息產生預期結果,你必須學會間隔性重複它。

有句話說:練習並不能幫你做到完美,只有完美的練習才會讓你做得完美。要有效消除以上三個原因的阻礙,你需要做到以下三步,而每一步關鍵就在於:重複、重複、重複!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1、“少而精”篩選必要知識,重複沉浸其中

成甲《好好讀書》這本書中,曾提到過“老鼠賽道”,就是“看起來一直在努力,其實是在原地打轉”。

為什麼很多熱衷學習的人,最後卻成不了高手,就是陷入了這種低水平勤奮模式。

作者認為,“想真正瞭解一個領域,你必須透徹的吸收一些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的接觸大量信息”。應該如何透徹吸收呢?就要做到“沉浸式”學習。

這裡提到兩個要點:重要信息和沉浸式學習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查理·芒格說:"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隻用幾種。"

重要學科重要理論就屬於重要信息,比如“二八原則”“黃金圈思維”、“複利思維”等。我們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只有抓取這種屬於底層邏輯、底層規律的東西,站在知識的源頭,才能更有效提高認知效率。

沉浸式學習,就要求我們對這些知識重複深入地理解,思考它的運用場景,在實踐中運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學習和選擇。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做出覆盤和反思,直至它能深入到我們的腦海,為我們帶來更多創造力。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2、用綠燈思維開放心胸,重複踐行直至接受

在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感受,一旦你對某個人有偏見,那麼無論他講什麼,你都下意識地排斥,而難以解讀出他觀點中的合理信息。

要打破這種“消極過濾”,我們就要帶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對與我們認知有差別的信息,帶著積極的期待。

瑞·達利歐《原則》裡提出“極度開放,極度透明”原則,就是要求我們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仔細聆聽對方的講話內容,思考可能性所在,會有更多有效信息進入我們的視聽。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要變成“可能性思考者”,作者還提出“綠燈思維”,也就是在拒絕和否定之前,啟動思維“綠燈”,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性上,思考怎樣能實現這種可能。那麼,你會獲得更大的創造力和能量。

比如,你不得不參加一個演講,你不要想著找藉口去拒絕,也不要暗示自己不行。你不妨大聲告訴自己:你就是一位出色的演說家,你會做出非常精彩的演講。

在肯定這種可能性之後,你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出一場出色演講上,從而有效避免“積極過濾”。

不過,“即使擁有一個積極可能性的心態,你也需要進行重複”,制定相應的策略,不斷強化新思維方式。不然,很快又會陷入消極思維。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3、制定出色跟進計劃,重複內化為思維方式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在於,他們不僅懂得如何學習,更擅長制定學習計劃並完成。

如果說你花1倍的時間去學習一門課程,在跟進上你就要花10倍的時間和精力。

因為,當我們學習完,又回到日常生活環境和工作流程,很容易消解掉新獲取的知識和體驗。我們只有制定出相應的跟進計劃,才能保障知識的應用和內化。

比如,在報了寫作班以後,知道要提升寫作能力,就要大量輸入和累計,每天至少扔兩個小時進去。你制定出每天的閱讀寫作計劃,才能把所學的寫作技能運用於實踐,從而真正掌握。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刻意練習》中提到過“心理表徵”,就是一種與我們大腦中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觀點、信息或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比如,一提到蒙娜麗莎,很多人的腦海中就會“看到”那幅畫。

這裡我們之所以要制定跟進計劃,就是要經過日復一日的跟進練習,改變大腦中的神經迴路,以創建高度專業化的心理表徵。

也就是說,要通過大量經驗,把知識內化為直覺反應和思維模式,至此知識才算成為我們自己的。而這也正是高手成為高手的秘密所在。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而對於如何制定跟進計劃,你需要指導、支持和問責。在書中,作者演示了這樣的一個流程:”告知-演示-嘗試-觀察我-表揚我的進步或者進行修正“。

這個流程強調外部教練的指導、溝通和跟進。如果我們沒有條件選擇一對一教練,可以加入相關的學習社群,抱團學習,通過讚賞、激勵獲得積極反饋。

經過時間的推移,這個流程最終是要你自己形成一個內在的自我激勵反饋機制,從思維到行動形成真正的改變。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制定出色的跟進計劃,是在前兩步基礎之上的關鍵動作,也是最難落實的一步。如果說“知道”是開啟改變的第一步,那麼“持續跟進”就是“做到”的真正戰場。

“教最好的學”。當你做到以上三步的時候,你還要把所學分享出來。將你所學到的那些讓你“啊哈“一聲的東西,傳授給別人,這會幫你加深印象。

同時隨著你的分享,你對所學知識,也會產生新的理解新的想法,這讓有助於你產生更大的創造力,同時還能幫你鏈接到相關領域更多優秀的人。

我們不能總是不停地尋找下一個新的理念,而是要學會對剛剛教授的理念進行跟進,學會間隔性的重複它,這就是連接知道和做到之間鴻溝的重要橋樑。

知道卻做不到,真因為缺乏毅力?沒成為高手,只因忽略這一環

總結:

人們之所以知道很多道理,卻不能用於實踐中改變自己,是因為中間缺失了“間隔性重複”這一環。

阻礙人們從知道邁向做到,主要由三個原因:信息過載、消極過濾、缺乏跟進。針對每一個原因的方法分別是,“少而精“原則篩選信息,開啟“綠燈思維“尋找可能性,制訂出色計劃持續跟進。

而這每一環,都需要重複。不是重複一次,而是重複、重複、重複!

我是 ,專注自我成長,職場閱讀寫作,歡迎關注,更多精彩與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