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斌:一输再输的人是病态思维驱动做决策导致的结果

结果是行为导致的,行为是决策导致的,决策是多因素导致的,比如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从根源上分析一输再输的人,我发现,这一种人最大的问题是决策出现了根本性的问题,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顽疾。若不从根开始解决问题,他的人生不会有根本性改变。

成年人追求利益是理性的,但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会出现非理性的决策和行动。前一段时间写了一篇《陷阱式机会一再重复不得不防》,大意是指:为了看似近在眼前的利益采取赌博行动。“如果人们预期未来有更大的利益时,人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即便前面有较大的风险,人们仍会赌博一试,这一种行为在历史上一再重复,未来仍将继续这一种模式。这一种看似是机会,却诱导人冲动的模式,笔者认为这是机会式陷阱,当人们看到这一种机会好似触手可及时,成功在望时,更愿意付出成本去赌博一次。比如马路边的套圈奖礼品的生意,比如商场旁边放着的夹玩具游戏,均是这一种机会式陷阱。”

世界上有两种骗子,一种是马上露馅的骗子,让当事人没有幻想的时间都没有,就被骗了,这一种骗术是小骗,他们依靠出老千或骗术获取别人的东西;另外一种骗子是一种科学骗子,他让当事人在无意识中认为有机会,最终输掉巨额财富,比如超级大赌场就是如此设计的,他们只拥有微小的优势,依靠超量的博弈必然赢得财富。世界上,所有的彩票机构都是科学的骗子,包括看似是官方的博彩机构均是如此,他们必将赢取玩家的金钱和时间。

玩一种玩不赢的游戏是没有意义的娱乐,如果可以通过提升水平来赢取财富,那可是一种科学或技艺,是值得投资的项目,而有些项目是铁定无法玩赢的,我们不应该去玩。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说:“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一个道理非常简单,相信理性的人都会像查理·芒格一样去做。事实上呢?不容易做到。为什么理性的人做不到这一点呢?一是他认为如果去那一个地方,虽然有可能会死,但是,若没有死,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些人可能选择赌一把;二是他不认为那一个地方是死亡之地,反而认为暴富的机会。所以,死人就必然出现了,因为一定有人主动选择去做这件没有把握,却有潜在的无法预测的机会。最终,事实会葬送这一些人的人生或马上断送他的生命。

笔者认为,不管过程如何,凡是结果不好的交易或博弈,均是不值得坚持的,即便在玩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机会,这一种交易游戏也不值得玩。输的概率太大,而赢的概率太小。选择玩这一种游戏是不明智的,得不偿失的决策。理性决策者,决策时一定要看平均报酬比,看过程是否容易控制,看结果是否呈现理想的状态。而非理性的决策,决策时,主要看过程是否存在较大的机会,他们认为,只要中间存在机会,努力之后就能把握住这一种机会。两种决策之假定是不一样的,理性的决策者应对这两种决策进行证伪或证明,很明显,理性决策者是接受事实的。当然,不排除非理性决策者在某一时候赢得巨额财富之可能。

前一段时间看过一本书《稀缺》,作者认为穷人的心智更容易出现问题,我不完全认同。我认为,富人也存在智慧稀缺的问题,只是相对好一点点。一个人的心智是否健康影响他的人生过程,若是心智出现病态,造成心智反应迟缓,理解力偏弱,对事实认定存在偏见,对自我判断出现错觉,这一种人最容易出现负面心智的状态,从而引发“稀缺”状态。这一种状态不分富人或穷人,不分好人或坏人。我感觉,富人出现心智“稀缺”状态的频率比穷人要少一些,所以,富人在大多数的决策比穷人更“理性”一些。

黄群斌:一输再输的人是病态思维驱动做决策导致的结果

输家的行为模式

输家行为模式不一定象牛顿定律那样的精确或是普遍为真,但他们遵循着相似的某种模式在行动。喜欢打麻将的人都知道,输家总是那些不肯下牌桌的人,而赢家总是见好就收。

 1、卡纳门(Daniel Kahneman)实验

 心理学家卡纳门(Daniel Kahneman)与塔府斯基就曾做过一连串的实验,发现在各种基本条件相同的状况下,受测者会纯粹只是因为描述的方法不同,而做出不一样的决定的。

 下面的实验证明了一个广为人所接受的说法--输家总是那些急着翻本的人,而赢家通常比较保守,懂得守住已经得手的利润。

 实验中的受测者要回答以下的两个问题,并且决定在每个问题中他们要怎么做:

 (1)假设有钱的姑姑过世了,留给你200元。这时,你那好赌的姑父给你以下两种选择--你可以选择得到确定的50元,或是只有25%概率的得到200元。

 (2)假设有钱的姑姑过世了,留给你400元。这时你超速拦下来,警察说你可以选择马上缴150元;或是现在不缴纳,但是以后有75%的机率缴纳200元。

 要注意的是,在这两种情形之中,你其实拥有相同的选择--铁定能得到250,有25%机率得到400元、或有75%机率得到200元。可是,受测者总是在情况2中决定一试运气,而情况1中选择得到250元。

 看来,大多数受测者觉得自己处于赚钱的情况下,会采取保守的策略;而当问题叙述方式让他们觉得自己处于输钱的情况时,即便他们才刚得到一笔钱,也会想要赌赌运气的,看看能不能籍此避免损失。

  2、吏洛普(Steven Salop)的实验

 一般人的决策模式有某种固定模式;但是这个行为模式不见得是理性的,也不尽然符合自己的目标。吏洛普的实验中,要求受测者假想--有600人因某种病症正在接受治疗,受测者必须从以下四种结果中选择一项:

 (A)有200人被救活了。

 (B)有1/3的机率600人可被救活、2/3的机率无人幸存。

 (C)有400人丧生。

 (D)有1/3的机率无人丧生、2/3的机率无人生还。

 尽管(A)与(C)是相同的、(B)与(D)是相同,但却有72%的受测者选择(A)而不选择(B),有22%的人受测者选择(C)而非(D)。

 接着吏洛普又描述一场假想的法庭辩论。在辩论中,被告律师宣称被告无罪,因为他救活了200人;原告律师表示被告有罪,因为他把400人送进了坛墓。

做赢家的选择

巴菲特说把投资当作一项娱乐来做,但他的生活中显然并不是只有投资。闲暇时间,除了打高尔夫球、网球以及手球式墙球外,巴菲特最痴迷的爱好还是桥牌,这个爱好在他的生命里已经存在了50多年。“桥牌比鸡尾酒会更有趣”,他喜欢这样说。在世界顶级桥牌教练的指导下,巴菲特的桥牌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对桥牌痴迷到了极点,以至于说出这样的话:“打桥牌时,我心无旁骛。我总是说如果能在监狱里找到三个会打桥牌的狱友,我并不介意坐牢。”桥牌对巴菲特来说,不仅是娱乐,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谈到桥牌与股票的关系时,巴菲特说:“这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因为每隔10分钟,你就要重新审视一下局势……在股票市场上的决策不是基于市场上的局势,而是基于你认为你合理的事情上……桥牌就好像是在权衡赢利或损失的比率。你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种计算……”巴菲特还说:“打桥牌时,你打出的每一张牌,都希望能得到你对家的支持和响应。在生意上,你办事的方式是,最大限度地使你的部门经理和员工都能为公司竭尽全力地去工作。”

上面这一段话复制于网络,我是想借此说,巴菲特是一个桥牌高手,但他不会以桥牌为生,因为他最擅长的是证券交易与投资,而不是桥牌。在巴菲特的人生选项里面,应选择最优的,而不是选择自己的爱好为生,因为他很难在桥牌专业领域成为世界级大师。

黄群斌:一输再输的人是病态思维驱动做决策导致的结果

如果你加入扑克赌局,20分钟还不知道谁是输家,那么你就是输家!巴菲特说了许多经典的话,在我的记忆中,感觉这一句话是最趣的。我不深究这一句话,而是想说,我们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有一个评估,如果自己做一项事没有把握,就不应该去做,因为做了不一定会输,但很难赢。这样的游戏是没有意义的。当然,娱乐例外。

我在自己另一书稿《优势策略》中介绍一个思想,没有优势就难赢,不能赢就不要去做了。这一个思想的大意是说,我们应先评估自己的实力,能否实现理想的结果,若是我们的实力没有优势,就不要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