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都是第一次,何來“吃鹽多過吃米”?

導言

一位老前輩在跟一位後輩討論,最後往往以“我吃鹽多過你吃米”作為教訓後輩的結束語。老前輩辯論得勝,保住了面子,而後輩聽了不開心,很想要反駁,又辦法表現得太過無禮。於是陪著假笑,心裡默默地自嘲今天又向“社會人”進了一步。


在過去,一個科技不發達,生活方式沒有太多變化的年代,吃過的鹽多、走過的橋多的人,往往是很有經驗、知識豐富、有好技能的人。後輩永遠聽前輩的,這沒什麼懸念。但現在已經是一個信息日新月異的時代,這樣的交流互動方式已經是行不通的。

“我吃鹽多過你吃米”貶義語言居高臨下,更加得不到尊重


隨著兩代之間聚焦的話題日漸不一樣,彼此之間彷彿處於平行世界。

許多老一輩的知識見解來自親朋好友同事小範圍的生活圈。平時偶爾閱讀少數傳統紙媒或者收聽一下本地電視臺,接觸的信息源並不算太多。經常喜歡看誇張離奇的鄉土劇。

而年輕一代的信息已經來自世界各地,欣賞著世界各國的影劇,得到了大量對世界對社會方面的知識。同時還閱讀各種新媒體報導中的意見精華,慢慢地已經開始形成了自己精神獨立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準則。

年輕一代和老一輩在思考方式和美感直覺方面已經沒有太多的交集,代溝也越來越嚴重的。

而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下,如果常常居高臨下,用“我吃鹽多過你吃米”這樣貶義的言語,作為保住自己權威的方法。我想這是很不明智的,也會讓關係變得更加僵硬,自然也不會得到後輩的尊重。


人生都是第一次,何來“吃鹽多過吃米”?

人生都是第一次,何來吃鹽多過吃米?


人生都是第一次,不管是出生得早,還是出社會早,你是人生前輩,並不代表你就是我的方向盤。每個人走的路都是獨一無二,即便平淡也是多種多樣。

有沒有發現,正當我們年輕迷茫的時候,大家總愛各說紛紜,評頭論足,道理一框框。不管是有意無意,都很喜歡做人生前輩。

明明人生大家都是第一次,卻全以前輩自稱。以至於後輩聽著聽著發現自己連路都不會走了。每每想找回初心,連身在何處都不知道,何來方向呢?

難道大家不都是從跌跌撞撞過來的嗎?事實上並不會因為你提前預防,就不會出錯,不會措手不及。該面對的東西一樣都不會少,遇到的挫折,遭遇的失敗絕對不會因為幾句經驗就可以萬事大吉。

老一輩可以做的只能是從旁耐心地指導,要麼就乾脆放手讓後輩去成長。而不是一味地打壓後輩們的各種新的嘗試。


人生都是第一次,何來“吃鹽多過吃米”?

一味地強調只能照做學習,不能批判是非常糟糕的交流方式


老一輩自尊心防備,後輩能夠主動地表示一起來溝通和分享想法就變得很不容易。在倡導理解老一輩的時代背景同時,也請不要忽視後輩們的生活背景。

其實如果遇到有學習意圖的老一輩,後輩是很樂意以尊重、並愉快的方式去分享自己的見聞和看法的。

良性的互動方式才能真正地讓後輩更積極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現今社會,多元思想碰撞,該以怎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

不再以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生活方式。新老一輩都需要與時俱進,保持好的,摒棄不好的。老一輩能夠以更積極的方式去指導後輩,這是值得被提倡的,被尊重的。這樣的交流方式才是和善的,代溝才會減少。


人生都是第一次,何來“吃鹽多過吃米”?

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當然,畢竟老一輩生活經驗都是有侷限的,他們也許一生中只圍繞著“家庭”和“生計”而努力。從來沒有探討過人生需要有自我這個主題。

而往往這才是物質相對充足的現代社會最值得思考的精神話題。

以後,當後輩的意見和老一輩所想的不一樣時,請不要再用“我吃鹽多過你吃米“的話把場面弄得很尷尬,既抹殺交流,又形成更深的代溝,還得不到尊重。何必呢?

為什麼不調整心態,試著去了解並理解後輩們的想法?不必認同一切想法,但是要知道 “他們這樣想,可能是有道理的” 這一點很重要。

“原來有人這樣生活著,是這樣看待人,這樣看待生活的”。

是的,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覺的人。

我始終覺得,無論哪一代,熱愛生活永遠不過時。良性的交流互動促進良好的前後輩關係,我們才會有更多新的嘗試,新的領域,新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