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後還是“殊途同歸”? 垃圾處理終點站的革新才是根本

垃圾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最終的結果就是為了節約資源,從而減少浪費。

生活垃圾分類後還是“殊途同歸”? 垃圾處理終點站的革新才是根本


可事實上費大力氣分類好的垃圾最終還是由同一垃圾回收車運輸到同一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

唯一不同的是由原先的一個可以裝滿的垃圾桶變為多個半桶垃圾桶。

這些垃圾桶在使用一定年限後還得更換,據一個在物業工作的朋友介紹,一箇中等規模的小區每兩到三年就得更換300-500個垃圾桶。

那麼在分類後可以說更換的垃圾桶數量直接以分類的種類數量進行翻倍,而這些費用最終都反應在物業費上面。

最近的新聞提到生產垃圾分類垃圾桶的廠因為這陣分類風搞得產品差點賣斷貨,還要限購。這可以說是素質覺悟了?

生活垃圾分類後還是“殊途同歸”? 垃圾處理終點站的革新才是根本


市政工程所投入的垃圾桶亦然,並且市政投入的垃圾桶質量要求都更高,所以造價普遍都不低。這些成本真的是簡單的垃圾分類可以節省出來的麼?

在我國執行最嚴格的就是醫療垃圾管理,最高可以入刑,但是卻屢見醫療垃圾被破碎後重新流入到餐具玩具領域的新聞。

事實上現在這種“大躍進”式的添加垃圾桶行為遠不如引入固定的回收公司在小區聚集點設置智能垃圾回收機器有效。

生活垃圾分類後還是“殊途同歸”? 垃圾處理終點站的革新才是根本


現在絕大多數城市想帶著孩子體驗一把垃圾可以回收變現都比較困難。

相信這類直觀用經濟利益體現分類價值設備的投入可以大大提高垃圾分類,並且還不耗費政府額外資金絕對比簡單粗暴的添加垃圾桶更能引導人們對垃圾分類的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