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还是那个和尚,只不过换了身僧袍,披了件袈裟

大雨,坐公交。

刚坐下来,听到后面的对话。

一个女声,“车上有几个人呀?”

“7个!”听起来,大概是个五六岁的孩子。

“那司机不是吗?”并没有听清回复。

一段路程之后,“奶奶又不认字,怎么教你?”

“还有妈妈!”声音很小,好像没了底气。

“妈妈不在你身边呢?”

••••••

“你要好好认字读书,以后要考大学!你想不想考大学?”仍是没听见回复。后面没再听到继续问同一个问题,大概是得到了大人想要的答复。

红绿灯之后,拐过弯,又走了一段。

“你想不想••••••帮助孕妇,想不想帮助穷人?你只要用功读书,考上大学,等你赚钱了,你可以帮助穷人,帮助很多人。”如此之类,一些语气很强势的问话,那个孩子多以很小的语调回复。

总体而言,听起来,教育思路还说的过去。而且,是有问有答,“循序渐进”,很有“教育新理念”的感觉。可是,后面的几句话,倒使我觉得,之前的想法,并不尽然了。

“长大了,你想天天干活吗?你是想自己干活,还是当老板,让别人替你干活?”加上说话的语气,让人不免对她内心深处的本质想法产生部分怀疑。

到站下车,看清之后才知道,并不是孩子的奶奶,是个大约30出头的女士,想来是孩子的妈妈了。

和尚还是那个和尚,只不过换了身僧袍,披了件袈裟

最后听得的几句话,让我只觉得,之前帮助“很多人”的“帮助”,并非是帮助,甚至于连“布施”都算不上了,倒像极了“施舍”,而且是高高在上的“大发慈悲”。

当然,如果只是文字内容,确是难以判断。毕竟加了“演技”,让鄙人觉出了不同的“戏剧效果”。不在现场,可能会有人说我是吹毛求疵,甚至内心阴暗了。

这段看似引导式的“现代教学理念”,在我看来,与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辞,并无二致。其核心价值观,还是要做“人上人”,至于“慈善”,只是人上人的“附加品”,通过这个“附加品”,才能更好地体现“人上人”的身份。不过是加了一些包装,换了说法而已。和尚还是那个和尚,只不过换了身僧袍,披了件袈裟!

和尚还是那个和尚,只不过换了身僧袍,披了件袈裟

没有取得真经的时,永远只能是小说里那个简称“唐僧”的“唐朝和尚”。只有历经千难万险的“玄奘”,才能被称为“三藏法师”。

雨势小了许多,仍需撑伞才能避免湿了衣服。但愿,只是我想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