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德國篇


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就是福祿培爾的一位德國人創立的。九個月的時候他母親去世了。後來繼母對他不太好,把他關在地窖裡也不管他。可等打開門時,發現地窖裡特別整潔,福祿培爾也特別的乾淨。繼母就很奇怪,福祿培爾說,我的親生母親來過了,陪我度過了一個晚上。繼母很緊張,就把他送到他舅舅家。跟著舅舅生活,此後他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到耶拿大學,沒畢業就因為交不上學費退學了。此後,他到了瑞士參觀另一個教育家斐斯塔洛齊的教學法,深受啟發,回來後,他就開始自己招生,採用斐氏的主觀教學法,讓孩子到郊野自己玩耍。他主張,用圖畫的方法來教學,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和了解。

在1840年的時候,他把自己的教育機構命名為德國幼兒園,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直到今天,德國的幼兒園很多是開在樹林裡的,有人戲言,你在德國只要找片小樹林,挖兩個沙坑,就可以辦一所幼兒園。當然,在市裡,則會安排參觀消防局,警察局等地方。這完全是生活體驗式教學。

德國幼兒園主要有兩種:Kita(0-3歲組)和Kindergarten(3-6歲組)。沒有規定入學的時間,家長可以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選擇最好的時間正式入學,並且可以有家長陪同。幼兒教育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沒有強制性要求統一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教學主要採取活動的形式,包括講故事、唱歌、勞作、繪畫和接觸自然等,典型的寓教於樂。


幼兒教育——德國篇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裡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3年中,孩子們參觀了警察局,學習瞭如何報警,如何處理遇到壞人的情形,瞭解警察是用來做什麼的。

孩子們參觀了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到達郵局,又被投遞出去的;參觀了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去自由市場,拿著錢,學習怎樣買東西,區別自由市場跟商店的不同。去花圃,參觀花圃的種植,學習分辨花草植物。

他們去看馬戲、兒童歌劇和魔術。他們參觀圖書館,學會了如何借書、還書。他們去坐有軌電車,學會記住回家的路線。他們每週都跟老師去超市買東西,學習付錢,選擇貨物。

3年過去了,孩子學會了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約會,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找警察,一個6歲的孩子,生活能力,應變能力都是很強。


幼兒教育——德國篇


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他們給出的答案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沒用!徳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佔總數的一半。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盤,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象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兒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紮實,但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幼兒教育——德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