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歷史的幾場暴雨:一場救了大秦國,兩場讓日本沒有被滅

在《大秦帝國》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橋段:秦孝公剛繼位沒多久,魏國在龐涓的謀劃下,召集六國共商分秦事宜。此時的秦國,因為常年被魏國蠶食,又值新君剛繼位,如果六國真的聯合來攻擊,那當真岌岌可危,隨時有覆滅的可能。而這個時候,魏國又使出了一條毒計:派使者聯絡戎狄部族,對秦國進行前後夾攻。如果魏國的計謀成立,秦國將面臨前後夾擊的絕境,那無論秦孝公多麼雄才大略,也無力迴天。如果真那樣,歷史可能就重寫了。

改變歷史的幾場暴雨:一場救了大秦國,兩場讓日本沒有被滅


這時候的秦孝公,別無選擇,只能孤注一擲。他密令左庶長嬴虔,率領五萬輕騎,向西開進到戎狄區域的大山裡隱蔽起來,同時制定了一個作戰原則,敵不動我不懂,若戎狄當真有二心,率兵攻擊秦,那就讓嬴虔一鼓作氣,殺個片甲不留。然而,這個行動冒了極大的風險。因為此時的秦國,風雨飄搖,國力孱弱,五萬輕騎已幾乎是全部的作戰力量,而這五萬輕騎抽調走後,秦國的東部就只剩下千餘輛十分老舊的戰車和戰力不高的步卒。如果此時恰好六國來攻擊秦國,那麼這點兵力根本無以抵抗。留給秦孝公的,就只有孤城和最後一戰的悲壯!但這個時候,如果不孤注一擲的拼一把,秦國也會被六國吞滅,放手一搏,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然而,在這個危急時刻,天邊隱隱閃電,隨著轟隆隆的一陣雷鳴,一場大雨不期而至。秦孝公看到這場大雨的時候,激動的熱淚盈眶,同時向天立誓:上蒼有知,若秦不當滅,當永不負秦!秦孝公之所以這樣激動,是因為這場大雨能抵千軍萬馬:因為下雨,道路必將變得泥濘,所以能大大遲緩六國發兵的日子,同樣有給了秦國5萬輕騎兵一個秘密運動的絕佳機會。最後,在秦國的連番計謀下,戎狄騎兵在六國並未有配合進兵的時候,八萬騎兵獨自攻擊秦國,被秦早早埋伏在洮河峽谷的嬴虔5萬輕騎輪番衝擊,八萬騎兵殺得只剩下不到兩萬的殘兵。投降後,嬴虔下令砍下所有狄戎降兵的右臂左腳,讓這兩萬人爬了回去。至此戎狄元氣大傷,而六國分秦的計劃,因為缺少了裡應外合,最終破產。秦孝公渡過了繼位以來的最大的一次危機,這才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

可以說,正是因為這一場甘霖,讓秦國得以喘息。以一場雨改變歷史來講都不為過。我們要感謝這場雨,讓秦國度過了危機,最終經過幾代人的勵精圖治,才終於有了秦王朝的滅六國,為後世的強盛打下了基礎。當然,歷史上因為天氣改變歷史的情況有很多,其中,有兩場龍捲風是最讓人厭惡的,也改變了歷史。是哪兩場呢?那就是元朝對日本的兩場戰爭中遇到的龍捲風。

改變歷史的幾場暴雨:一場救了大秦國,兩場讓日本沒有被滅


日本在唐朝後期開始,漸漸的和中國脫離了外交關係。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王朝後,不允許在身邊還有這麼一個沒有對他臣服的國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忽必烈先後多次派出使者,前往日本,讓日本無條件投降元朝,但都被日本拒絕了。

公元1270年,忽必烈第五次拍出使者到達了日本,並傳達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想元朝朝貢稱臣,那麼就立即出兵攻打!而當時日本的北條時宗是個愣頭青(剛18歲),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同時這哥們還壓制了其他人的妥協態度,開始積極準備防禦。忽必烈聽到這個消息後,想起自己五次派遣使者、五次被拒絕,這臉被打得咣噹咣噹響,感到了無比的憤怒與恥辱,是可忍嬸嬸也不能忍,於是不顧正在跟南宋幹仗,立馬下令準備船隻和糧草,開始出兵日本。歷史記載:忽必烈命風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徵日本。”

然而,蒙古軍隊雖然在陸地上所向無敵,但並不擅長海戰,僅僅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取得一點戰果。給蒙古軍隊致命一擊的是,在戰鬥過程中突然降臨了暴風雨,沒見過如此惡劣天氣的蒙古軍隊蒙了,在退往曠海中時損傷慘重。面對汪洋大海無可奈何的蒙古軍隊,不得已只能無功撤退,蒙古人戰無不勝的神話在這場海戰中破滅,也預告著元朝第一次打日本失敗了。

改變歷史的幾場暴雨:一場救了大秦國,兩場讓日本沒有被滅

忽必烈聽說征服日本失敗後,氣的七竅生煙,於是又拍出使者前往日本,再一次以強硬的態度要求日本納貢,不然還要來揍你。結果這個愣頭青根本不接招,拒絕了要求不說,還直接處死了元朝使節。消息傳回來後,忽必烈估計氣的吐了幾兩老血。而此時愣頭青第一次打贏了後,也膨脹了,開始策劃遠征高麗。怒火中燒的忽必烈,以日本殺使臣為由,組織南宋新投降的軍隊,湊了十萬大軍,近萬艘船,兵分兩路攻擊日本。而且,高麗國王也為元朝提供了1萬軍隊,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糧食。兩路大軍浩浩蕩蕩的殺向日本。

在與日本對峙了兩個月後,一場巨大的颱風襲擊了日本海岸。元朝的軍隊遭受了重創,在此次颱風襲擊下,東路軍損失了將近三分之一,江南軍損失接近一半。漢文史料也記載,因而在“波如山”的颱風襲擊下,元朝的軍隊“震撼擊撞,舟壞且盡。軍士號呼溺死海中如麻。”至此,元朝第二次東征日本再次以失敗告終。當然,忽必烈的失敗,並不是說戰鬥力不強,只是說明當時代表著當時具有最高軍事組織能力和技術水平、陸上戰力最強的蒙古軍隊,不適應與大陸作戰不同的海上登陸作戰,更加不適應海上的那種鬼天氣而已。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喜劇,如龐涓六國分秦這樣出色的謀劃、如元軍那樣強大的實力,都敵不過一場雨、兩場風暴。歷史上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每當讀到元朝打日本這一段歷史,我都在想,如果沒有遇到這兩場暴風雨,日本現在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