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名医说

8

▲ 一口气爬上 18 层楼的钟南山院士气定神闲 叶 依 摄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

◎本刊记者 杨小龙采写 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2008 年,我开始写《钟南山传》,那年钟院士本命年,72 岁, 我以为这本书算是一个总结。今年,他又是本命年,84 岁,还在战斗。”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钟南山传》作者叶依:以这份仰望,励志自己的人生


2020 年 2 月 5 日,叶依在自己的头条号上敲下了这段文字。 而四天前,她刚从北京飞往广州,见到了正在紧张工作的钟南山院士。 “他明显瘦了,他不经意的微微弯腰,让人的心揪着。我问他休息得

怎么样,他回答,有时睡得着,有时睡不着。” 谁也没有想到,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暴发的时候,年至耄耋的钟

南山院士还能再次站到抗疫一线。 叶依,一位跟踪报道钟南山十余年、唯一被钟南山院士认可的传

记作者。自从她与钟南山院士相识,始终没有停止对钟南山的报道 和写作。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0.03

名医说

〇“永远的‘18 楼’,永远的敬意”

钟南山曾经评价,媒体人他最佩服两位: 一位是王志,一位就是叶依。

2006 年 3 月 6 日,这是叶依永远也不会忘 记的日子。那天,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政 协医卫组委员驻地,她意外撞见大步跨出会议 室的钟南山,看见他钻进会议室附近的楼道, 叶依立刻紧随其后,“拦住”了钟南山。

几米开外的会议室门口,是记者们的“长 枪短炮”,而彼时叶依和钟南山所在的楼道,环 境杂乱、光线暗淡。没有比这里更不适合采访 的地方了。

“要不上去?”钟南山问叶依。钟南山所说 的“上去”,是指一起爬上 18 楼的会议室。叶 依丝毫没有犹豫,便“追”起了钟南山。

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的旋转楼梯,每层有 21 个台阶,会场在 3 层,中间要爬上 15 层,这 道算术题叶依全然顾不上去算,只管追着“一 步两个台阶”的钟院士。刚开始还算齐头并进, 等叶依爬到第 7 层的时候,钟院士已经与她拉 开了两层楼的距离,等叶依快爬上第 15 层的时 候,钟院士就已经没影了。生怕跟丢钟院士, 快要断气的她不知道哪里来的冲劲,一着急就 冲上了 18 层。

那时,叶依并不知道钟南山是运动员出身, 更不知道自己“拼命追逐”的竟是一位七旬的 老人。“当时我只知道

一位七旬的“老人”,气定神闲地看着气喘吁吁 的叶依,这个画面,让她无法忘怀。

钟南山给叶依倒了半杯凉水,“你喝下去, 我保证你没事。”喝下凉水后,叶依平复了很多。 这时,钟院士坐了下来,面带微笑地对叶依说:

“现在请你坐下,我来接受你的‘考试’。” 那天,钟南山留给叶依近半个小时的时间, 这在两会期间绝对是“特殊优待”了。“短兵相

接”,让叶依与钟南山真的结缘了。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钟南山有时还会对叶

依说:“没想到你‘傻乎乎’地就真的跟我爬到 了 18 楼。”但这也是他对叶依的肯定:一个人 如果有这种执着的精神,往往会成功。

〇“伟大是出自如此的平凡”


叶依是一个有着满族血统的北京大妞,少 女时代的她是一位小有名声的女诗人,是 20 世 纪 80 年代的“朦胧诗人”,出过诗集。于叶依而言, 虽然都是与文字打交道,写健康报道只是为了 完成工作任务的“被动写作”,文学创作才是她 的至爱。与钟南山院士的相识、相知,让她充 满诗意的情怀得到了升华。

2008 年,叶依得到钟南山的书面授权,成 为他唯一指定传记体作品的作者。钟南山对她 说,“你看我这么忙,不可能再拿出这么多时间, 去给另一个人重新讲一遍生平过往。”钟院士把 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医学事业,所以,叶 依无比珍视这次写作的机会,一种使命感油然 而生。

“我遇见了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之所以这么 伟大,一定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的内心是靠 什么支撑下来的?我渐渐对这件事产生了好奇。 我如果不写下来,将来老了我会非常遗憾,无 法对自己交代,更无法对自己的文学追求交代。”

但写钟南山,谈何容易?起初,叶依找不 到任何方向,她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到底能 不能写得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叶依知道,这 期间也有别人提出要为钟南山作传,但钟南山 都没有接受。有一天,叶依沉思片刻,给钟南

9

▲《钟南山传》作者 叶 依

他是抗击非典的英雄, 看上去就 50 来岁。”

爬上 18 层,叶依 看见有一扇房门开着, 悬着的心便放下了。但 此时的她,手腿打颤, 呼哧呼哧地直喘气,根 本直不起腰来。“走进 房间,我看见钟院士大 气不喘,侧脸注视了我 足足有 20 秒,丝毫不 像刚爬完楼的样子。”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0.03

名医说

山发去了一条短信:“如果有 在广州的才人为您写书,水 平又高于我,我同样会非常 高兴,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一 个目的:宣传‘南山精神’。” 钟院士如此回复叶依:“不用 再说了,我已经定了。”当时, 叶依陷入深深的自责:“我到 底 还 在 犹 豫 、‘ 啰 嗦 ’ 什 么 呢?”

2008 年 11 月,叶依从北 京飞到广州,跟着钟南山出 诊、查房。“钟院士一直把救 治患者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事 情,救人就像跟他的生命捆 绑在一起。”钟南山对患者的 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足以让叶依感动到心颤。 叶依在《钟南山传》的后记中如此写道:“我清 晰地看见,伟大是出自如此的平凡。我于是从 仰慕他的名,开始阅读他的精神。”

钟南山的患者,年龄基本都比他小,当他 们坐在诊床上时,不论是谁,多大年纪,钟南 山都会用胳膊垫着患者的脖子,扶着他慢慢躺 下,小心翼翼得像在对待一个婴儿。把患者扶 起来后,他还会弯下腰,帮他们穿上鞋、系上 鞋带。这一连贯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他几 十年如一日。“在诊室的分分秒秒,我的内心无 法平静,你可以感觉到,他对生命的那种深深 的敬畏。”

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有很多具有传染 性的危重患者,身上还带有刺鼻的气味,但钟 南山总是会把耳朵紧紧贴在患者的身上,一听 就是半个小时。“钟院士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 谛听一个深深的山谷。”

在《钟南山传》的创作过程中,叶依时常 在痛苦中挣扎,犹如“蚂蚁啃骨头”。酒店房间 的地毯上,都是一圈又一圈的“弧线”,那是她 的头发。“我原本一米五的长发,等到书出版的 时候,剪掉了一尺,因为稀疏了许多。”

盛名之下,钟南山并不轻松,他所面对的

▲ 钟南山用手为患者捂热听诊器 叶

依 摄

10

压力、委屈、质疑甚至风险,超乎常人的想象, 但是他有坚不可摧的意志,一心勇往直前,什 么也阻挡不了他。一个在生死面前、大是大非 面前置自己命运于不顾,而一定要讲出真话的 “真人”,一个用雄健的手臂挽起患者,弯下腰 为患者穿鞋的蔼然仁者,令叶依满含敬意。“涤 荡的情怀随人物的际遇而汹涌或宁静,一股正 气驱动我,文如神助。”

〇“他将体育的品格,带进了此后的生活”

“他将自己曾身为运动员的体育品格,带进 了此后的生活。他一生奔波,但是,哑铃重量 的攀升,拉力器强度的加码,鹿一般飞奔的速度, 轻盈的俯卧撑......一切依然如此生动,他用生 活塑造自己。”

叶依是报道钟南山院士健康生活的第一人, 作为一位长年报道健康资讯的记者,叶依采访 过很多医学专家,但她觉得,钟院士是最以自 己的行动追求健康的人,“钟院士不仅在呼吸疾 病方面很专业,他的健康状态,他的健康生活, 本身就是一本书。”

此次新冠肺炎暴发,钟南山奔向武汉一线, 对疫情防控作出了关键性的推动。但叶依说, 只有少数人知道,当时钟院士的重感冒刚刚康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0.03

名医说

复,国家卫健委一声召唤,他不管不顾,连夜 出发。“抗击疫情以来,钟院士的体重下降了 5 公斤,每天工作到深夜。”能在 84 岁高龄以如 此高强度连轴工作,相当程度是得益于钟南山 早年的体育基础。

20 世纪 50 年代,钟南山就读于北京医学院 时就是一位运动健将。他爱好田径、游泳、篮球、 举重等。大三时,钟南山以医学生的身份,参 加了 1959 年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拿下 400 米 栏冠军。1960 年,24 岁的钟南山获北京市运动 会男子十项全能亚军。

他的健康生活同样充满了“传 奇色彩”,引起了百姓的关注与好奇,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钟南山传》 之后,叶依又陆续创作了《想法决 定活法》《钟南山健康忠告》等传播 钟南山健康养生理念的书籍。

“我不想再给他添麻烦了,因为 他的时间太宝贵了。他信任我,同 时觉得把健康理念传播出去是一件 好事,所以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 了我的采访,并完成了稿件的审核。”

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早防早治、洁净环境,是钟南山倡导的“健康 的六大基石”。在钟南山的健康词典里,几十年 都没有离开过两个字——锻炼。叶依透露,直 到今天,80 多岁的钟南山还在坚持做对抗运动。

叶依回忆,自己曾经问过钟南山,为什么 能坚持锻炼这么多年,“结果他反问我,那你 吃饭怎么坚持了这么多年?当时问得我一时语 塞......”钟南山的观点是,健康需要投资,需 要营造,不要给自己寻找借口,把锻炼看作是 与吃饭、喝水、工作一样的事情,那么我们的 精神境界就能达到新的高度。


叶依说,即使是在会议期间,哪怕只有一 两天,钟南山都会带上五条簧拉力器,他那种“传 奇式”的肌肉就是这样来的。

很多患者因为久病的缘故,内心犹如装上 了一扇大门,他们看见钟南山,总会喋喋不休, 不只是诉说病情,还要吐露生活的烦恼,家长

里短、儿女情长,一说常常就是 20 分钟。钟南 山每次都会像一位故交,耐心倾听,听完过后, 他总能握住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就这样一来 一往,一问一答,很多患者和钟院士聊着聊着, 就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然后站起来说:“我的病 好像好了。”“话聊”让无数重病在身的患者, 先行卸下了心病。

“钟院士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 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在健康的影响因素中, 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叶依在她的作品中提到, 要做到心理平衡,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生活目标,

并执着地去追求。调查显示,有明 确生活目标的人,长寿概率相对要 高。但这个目标不能太苛求,以至 于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

如今,几十年来坚持不辍的健 康投资,让钟南山每天都精神饱满, 积极乐观,展示着对生命的珍惜与 尊重。叶依至今还记得,与钟南山 一起爬上 18 楼的那一天,钟南山与 他保健医生说的一句话:这个记者

太缺乏锻炼。现在,叶依每天会坚持走路,“了 解了钟院士的健康理念,而自己不去崇尚,不 去实践,我会愧疚的。”

从 2008 年开始为钟南山院士写传记,叶依 迄今已陆续创作了 6 本关于钟南山的书籍,第 7 本《你好,钟南山》也将付梓。目前,她还担 任着广东电视台纪录片《钟南山》的总撰稿人。 十多年来,叶依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一定写 出真实的钟南山。“因为钟南山院士平生最推崇 的就是讲真话。”叶依坦言,讲真话的可贵之处 不在于它的对与错,而在于是发自内心的。

“际会了如此一位传奇的英雄,让我有机 会释放了文学的夙愿。一切,当我对钟院士内 心世界充分感悟了,对其精神境界充分领略了, 方知如此英雄自有传奇。‘撰主’的精神照亮了 我。”叶依尽了全部心力,正所谓:圆满。

钟南山的故事,叶依还会继续写下去。以 这份仰望,聊以励志余生。

11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0.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