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看电视剧,尤其看古装剧,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槽点”

,比如:


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在官渡之战中,曹营中的一位士兵饿得发昏时,就啃了根——玉米


在2011年上映的《关云长》中,曹操请关羽做家乡菜,关羽竟将胡萝卜搬上了桌。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几年前播出的《大汉天子》曾出现一个镜头:汉武帝竟喂大臣吃方便面!


但其中,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槽点是圣旨


每当大事发生,都会有它黄灿灿的身影,而且它使用的场景都非常套路化:


每次都是扯着公鸭嗓的太监们领读:圣旨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最后往往还要来一句:x大人,还不领旨谢恩?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有人就问了,圣旨不就这样吗?哪有槽点?其实,这里边的槽点太多了!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圣旨并不都是金黄色的

在今天这年月,谁家里要是有一份圣旨,那绝对是身价蹭蹭涨!


但,圣旨这宝贝,人家的官名根本就不叫圣旨!


从三皇五帝到秦始皇、汉高祖,可以说经历了帝、王无数,但真正第一次使用“圣旨”的,却是东汉末年的蔡邕,在他的《陈政事七要疏》记载:“臣伏读圣旨……”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看到没,“圣旨”是臣下对皇帝旨意的敬称,并不是人家的官名。


是不是觉得圣旨不叫“圣旨”已经很颠覆了?颠覆的事还多着呢!


比如圣旨的颜色,影视剧里的都是金灿灿的一片黄,恨不能晃瞎人的双眼,但事实上,人家的色彩是“五颜六色”


就拿明清两代的圣旨来说吧,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才有可能会是“土豪金”的,至于五品以下官员接到的圣旨,一般都是纯白绫打造,也就是白色的。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而即便五品及以上官员所得到的圣旨,也不一定是纯金色,还有可能是三彩、五彩或七彩等不同款式,上边会根据不同事由、不同级别,发出完全不同类型的圣旨,一个人想得到同款圣旨,那几率其实是非常小的。


一般来说,接受圣旨的人职位越高,圣旨的颜色就越丰富


比如嘉庆皇帝给李廷钰祖父母的诰命,就很有意思。


李廷钰是名将李长庚之子,官位是从一品的浙江提督,属于国家省部级干部,所以给他父母的诰命,用的就是规格最高的七色圣旨,这七色也不是简单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而是非常典雅的墨绿、灰绿等色。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除了颜色不同之外,圣旨的“辅料”也是贼有讲究,比如圣旨的轴柄也有严格的划分:一品大臣是玉轴,二品是犀牛角轴,三品是贴金轴,四品和五品是黑牛角轴……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圣旨不一定都是由太监宣读

影视剧中,经常安排太监扯着公鸭嗓去宣读圣旨,看起来,好像太监就是圣旨的标配。


嘿,如果你信了,那就是信了编剧的“邪”!


宣读圣旨的人,其实是身份尊贵的钦差大臣!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这等荣誉差事的主角一般叫做“翰林”

。他们的职责,就是专门给皇帝写稿子、念稿子的!


如果稿子写得好,皇帝公章一盖,一道圣旨就发出去了,而宣读圣旨的,往往也是他们——正所谓“谁办事,谁负责”嘛。


所以你懂了吧,李诗仙就很喜欢别人叫自己“李翰林”——虽然他只是个翰林待诏。


一般情况下,对于太监来说,写圣旨、读诏书都只是兼职。但即便是兼职,也有一些太监把这项事业发扬光大的,比如五代时期的张居翰,他的故事就非常励志。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公元925年,后唐攻灭了前蜀,国主王衍就成了阶下囚,连带着满朝文武一千多号人,他们满怀建设新世界的想法,赶往后唐的首都洛阳。


可是走到半路,后唐李存勖突然变了卦:管这一千多号人吃喝拉撒挺麻烦的,就下了一道诏书:“王衍一行,并宜杀戮。”意思是,把一千多号人全部剁了。


而偏偏复审诏书的人叫做张居翰——富有同情心的张居翰,他一看这诏书,就想到了一千多颗血淋淋的人头——太残忍了,便把诏书给改成了“王衍一家,并宜杀戮。”一字之差,几百颗脑袋保住了!


论篡改诏书,张居翰绝对是旷古绝后第一人!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是误读

弄清了颜色,搞明白了钦差大臣,我们终于可以好好读圣旨了。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可是当我们看到唐、宋影视剧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立马又出戏了。


因为唐宋时代,“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字决——压根儿就还没出世。


人家唐朝皇帝的圣旨,其实开头都是“门下”,因为当时圣旨都是由门下省审核颁发。


比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而宋朝,开头语多数也是沿用唐朝的“门下”,直到喜欢瞎搞的顽主皇帝宋徽宗,他就喜欢用“朕绍膺骏命”“朕膺昊天之眷命”等牛气熏天的开头。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再到元朝,因为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的圣旨开头语就特别有意思,人家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至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出世,则要归功于朱元璋


话说老朱同志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不遗余力的向“天之子”靠拢:他不但把南京城更名为“应天府”,将金銮殿取名为“奉天殿”,更是自称“奉天承运皇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说明老朱是正儿八经的“天之子”!


老朱同志既然是“奉天承运皇帝”,那说出来的话自然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虽然发明了这么个高大上的八字决,但老朱同志的圣旨,却绝对接地气——当他听说倭寇来犯,就直接下了这么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不过,您可别以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8个字,就一定是明清圣旨开头语的标配。


有时候吧,皇帝的圣旨,随意的很!


比如,“汉子”皇帝雍正,他给田文镜下的圣旨,就简明扼要、直抒胸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其实,除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外,还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奉天承运皇帝,敕曰”等用法,不同场合的圣旨,就是各种讲究!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除了圣旨,古装剧中的槽点其实还有很多,比如:


《英雄》里被长空打弯的青铜剑,《封神榜》突然出现的“石灰吟”,《三国》里“我曹孟德”“蜀”旗飘飘,《康熙王朝》中的“我孝庄”满清,《赤壁》中“他一定读过孙子兵法”,《鸿门宴》中拎刀子冲锋砍人的刘邦,《问君能有几多愁》里的“李后主”……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这些个槽点,有些是缺乏专业知识,有些则堪称天雷滚滚。


但也有一些严谨的历史剧,比如《贞观之治》,从剧情、台词到建筑、道具、服装等,都基本还原了初唐风韵,从人物简单的头饰、色调偏暗但袖口宽大的服装,主创们做到了以史为准。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胡子的形状,咱们之前讲过,古人在不同年龄段,胡须形状是不同的,比如刚成婚要留一字胡步入社会要留八字胡等到了中老年就要留山羊胡了


古装剧中最大的槽点,简直侮辱观众智商,编剧们能不能再用点心?


而《贞观之治》,就很好把握了这一点,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尺度,是我们国产历史剧所罕见的。


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为古装剧的拍摄提供了取用不尽的素材,但这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民族习惯、时代痕迹,那可太多了。


所以,某些古装剧,可得长点心,可别再被骂误人子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