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看電視劇,尤其看古裝劇,我們會經常發現一些“槽點”

,比如:


央視版的《三國演義》,在官渡之戰中,曹營中的一位士兵餓得發昏時,就啃了根——玉米


在2011年上映的《關雲長》中,曹操請關羽做家鄉菜,關羽竟將胡蘿蔔搬上了桌。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幾年前播出的《大漢天子》曾出現一個鏡頭:漢武帝竟喂大臣吃方便麵!


但其中,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槽點是聖旨


每當大事發生,都會有它黃燦燦的身影,而且它使用的場景都非常套路化:


每次都是扯著公鴨嗓的太監們領讀:聖旨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

最後往往還要來一句:x大人,還不領旨謝恩?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有人就問了,聖旨不就這樣嗎?哪有槽點?其實,這裡邊的槽點太多了!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聖旨並不都是金黃色的

在今天這年月,誰家裡要是有一份聖旨,那絕對是身價蹭蹭漲!


但,聖旨這寶貝,人家的官名根本就不叫聖旨!


從三皇五帝到秦始皇、漢高祖,可以說經歷了帝、王無數,但真正第一次使用“聖旨”的,卻是東漢末年的蔡邕,在他的《陳政事七要疏》記載:“臣伏讀聖旨……”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看到沒,“聖旨”是臣下對皇帝旨意的敬稱,並不是人家的官名。


是不是覺得聖旨不叫“聖旨”已經很顛覆了?顛覆的事還多著呢!


比如聖旨的顏色,影視劇裡的都是金燦燦的一片黃,恨不能晃瞎人的雙眼,但事實上,人家的色彩是“五顏六色”


就拿明清兩代的聖旨來說吧,只有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才有可能會是“土豪金”的,至於五品以下官員接到的聖旨,一般都是純白綾打造,也就是白色的。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而即便五品及以上官員所得到的聖旨,也不一定是純金色,還有可能是三彩、五彩或七彩等不同款式,上邊會根據不同事由、不同級別,發出完全不同類型的聖旨,一個人想得到同款聖旨,那幾率其實是非常小的。


一般來說,接受聖旨的人職位越高,聖旨的顏色就越豐富


比如嘉慶皇帝給李廷鈺祖父母的誥命,就很有意思。


李廷鈺是名將李長庚之子,官位是從一品的浙江提督,屬於國家省部級幹部,所以給他父母的誥命,用的就是規格最高的七色聖旨,這七色也不是簡單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而是非常典雅的墨綠、灰綠等色。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除了顏色不同之外,聖旨的“輔料”也是賊有講究,比如聖旨的軸柄也有嚴格的劃分:一品大臣是玉軸,二品是犀牛角軸,三品是貼金軸,四品和五品是黑牛角軸……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聖旨不一定都是由太監宣讀

影視劇中,經常安排太監扯著公鴨嗓去宣讀聖旨,看起來,好像太監就是聖旨的標配。


嘿,如果你信了,那就是信了編劇的“邪”!


宣讀聖旨的人,其實是身份尊貴的欽差大臣!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這等榮譽差事的主角一般叫做“翰林”

。他們的職責,就是專門給皇帝寫稿子、念稿子的!


如果稿子寫得好,皇帝公章一蓋,一道聖旨就發出去了,而宣讀聖旨的,往往也是他們——正所謂“誰辦事,誰負責”嘛。


所以你懂了吧,李詩仙就很喜歡別人叫自己“李翰林”——雖然他只是個翰林待詔。


一般情況下,對於太監來說,寫聖旨、讀詔書都只是兼職。但即便是兼職,也有一些太監把這項事業發揚光大的,比如五代時期的張居翰,他的故事就非常勵志。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公元925年,後唐攻滅了前蜀,國主王衍就成了階下囚,連帶著滿朝文武一千多號人,他們滿懷建設新世界的想法,趕往後唐的首都洛陽。


可是走到半路,後唐李存勖突然變了卦:管這一千多號人吃喝拉撒挺麻煩的,就下了一道詔書:“王衍一行,並宜殺戮。”意思是,把一千多號人全部剁了。


而偏偏複審詔書的人叫做張居翰——富有同情心的張居翰,他一看這詔書,就想到了一千多顆血淋淋的人頭——太殘忍了,便把詔書給改成了“王衍一家,並宜殺戮。”一字之差,幾百顆腦袋保住了!


論篡改詔書,張居翰絕對是曠古絕後第一人!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也是誤讀

弄清了顏色,搞明白了欽差大臣,我們終於可以好好讀聖旨了。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可是當我們看到唐、宋影視劇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我立馬又出戏了。


因為唐宋時代,“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字決——壓根兒就還沒出世。


人家唐朝皇帝的聖旨,其實開頭都是“門下”,因為當時聖旨都是由門下省審核頒發。


比如《肅宗命皇太子監國制》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


而宋朝,開頭語多數也是沿用唐朝的“門下”,直到喜歡瞎搞的頑主皇帝宋徽宗,他就喜歡用“朕紹膺駿命”“朕膺昊天之眷命”等牛氣熏天的開頭。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再到元朝,因為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長生天,所以元朝時的聖旨開頭語就特別有意思,人家一律是“長生天氣力裡,大福廕護助裡,皇帝聖旨……”


至於“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出世,則要歸功於朱元璋


話說老朱同志當了皇帝之後,就開始不遺餘力的向“天之子”靠攏:他不但把南京城更名為“應天府”,將金鑾殿取名為“奉天殿”,更是自稱“奉天承運皇帝”。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說明老朱是正兒八經的“天之子”!


老朱同志既然是“奉天承運皇帝”,那說出來的話自然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雖然發明了這麼個高大上的八字決,但老朱同志的聖旨,卻絕對接地氣——當他聽說倭寇來犯,就直接下了這麼一道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不過,您可別以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8個字,就一定是明清聖旨開頭語的標配。


有時候吧,皇帝的聖旨,隨意的很!


比如,“漢子”皇帝雍正,他給田文鏡下的聖旨,就簡明扼要、直抒胸臆:“朕就是這樣的漢子!就是這樣的秉性!就是這樣的皇帝!”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其實,除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外,還有“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奉天承運皇帝,敕曰”等用法,不同場合的聖旨,就是各種講究!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除了聖旨,古裝劇中的槽點其實還有很多,比如:


《英雄》裡被長空打彎的青銅劍,《封神榜》突然出現的“石灰吟”,《三國》裡“我曹孟德”“蜀”旗飄飄,《康熙王朝》中的“我孝莊”滿清,《赤壁》中“他一定讀過孫子兵法”,《鴻門宴》中拎刀子衝鋒砍人的劉邦,《問君能有幾多愁》裡的“李後主”……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這些個槽點,有些是缺乏專業知識,有些則堪稱天雷滾滾。


但也有一些嚴謹的歷史劇,比如《貞觀之治》,從劇情、臺詞到建築、道具、服裝等,都基本還原了初唐風韻,從人物簡單的頭飾、色調偏暗但袖口寬大的服裝,主創們做到了以史為準。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鬍子的形狀,咱們之前講過,古人在不同年齡段,鬍鬚形狀是不同的,比如剛成婚要留一字胡步入社會要留八字鬍等到了中老年就要留山羊鬍了


古裝劇中最大的槽點,簡直侮辱觀眾智商,編劇們能不能再用點心?


而《貞觀之治》,就很好把握了這一點,這種對細節的把控尺度,是我們國產歷史劇所罕見的。


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為古裝劇的拍攝提供了取用不盡的素材,但這裡面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民族習慣、時代痕跡,那可太多了。


所以,某些古裝劇,可得長點心,可別再被罵誤人子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