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賣慘”神舟“蹭熱點”,抗疫中能否少些不和諧聲音?


西貝“賣慘”神舟“蹭熱點”,抗疫中能否少些不和諧聲音?


過去這一個月來,“疫情”,無疑是國人乃至世人最關心的頭等大事,醫護工作者奮戰在一線,社會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截止到21號,累計確診人數已達到75571,累計治癒人數到達18573,累計死亡2239人。國家衛健委稱,疫情爆發趨勢得到控制,期待它儘快過去。

這期間,中國企業在抗疫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被疫情打亂了運行節奏以後,諸多企業紛紛通過捐款、捐物、擴大生產、提供服務等形式支援抗擊疫情,體現出了強大實力與責任擔當。

多數企業捐款捐物,而有些企業則參與到防疫物資的運輸當中,為疫區提供了更為直接的幫助。中國郵政、京東物流、順豐等十餘家快遞企業相繼宣佈開通全國各地馳援武漢救援物資的特別通道,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相關物資運輸。京東全面開放供應鏈、物流、技術、服務等核心能力,累計投入了近10億元用於抗疫情、保民生、撐經濟、穩就業之中。

在全民抗疫、逆行者感動大眾的時候,也有少數企業發出了不和諧的聲音。

怪現象一: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2月1日,一篇西貝餐飲集團董事長賈國龍的專訪文章刷屏全網,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文中 提到:受疫情影響,西貝400家線下門店基本停業,企業賬上現金流撐不過3個月。

隨後,浦發銀行迅速伸出援助之手,給予西貝5.3億元的授信,農業銀行也熱心腸的加入, 給予了西貝2.5億元中短期授信。

得此援助,曾經堅持不上市的西貝董事長,樂觀到表示願意重新評估未來西貝上市的可能性。

無獨有偶,靠著一句豪邁的“我寧虧5億元、賣房賣車,也要讓1.6萬員工有飯吃、有班上。 ”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手撕員工“減薪”聯名信的視頻一夜之間火遍網絡。

按照“喜聞樂見”的劇情發展,中信銀行也“雪中送炭”地攜1億元人民幣火速相救,成就了一段疫情期間“企業有擔當,資本有良心”的佳話。

可以預見的事,疫情過去之後,這兩段故事都將名留公關史,成為企業危機公關的典型案例 。

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每一個“哭”的孩子都喝到了奶,那是否意味著每一個餓肚子 的孩子都應該去學習如何去“哭”。如果“哭聲”太多,飢餓的孩子是不是應該露出傷疤、再適當撒點鹽,讓“哭聲”顯得更大一點?

怪現象二:明明可以靠法律的,非要先靠輿論

如果翻閱深圳市神舟電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海軍的微博,2月13日似乎就可以覺察到這次事件的“苗頭”。

吳海軍微博去年最後一次出現動態,還是在去年的10月26日,他貼出了10月31日的神舟發佈會海報,此後便沉寂了近三個半月之久,今年2月13日,吳海軍微博再次發聲,呼籲政府及時解決中小企業被欠款的問題。這裡第一個關鍵詞浮出水面——結款。

2月18日,吳海軍的微博再次強調,呼籲不僅央企應該支持中小企業,大型民企也應該支持中小企業,及時結款。這裡第二個關鍵詞付出水面——大型民企。

2月19日,吳海軍的呼籲被《中國商報》的微博轉發,吳海軍為該微博點贊,此刻,已經有媒體開始關注吳的發聲。

2月20日,吳海軍的微博突然放出重磅消息:正式起訴京東拖欠3億尾款。至此,人們似乎恍然大悟。

結合前文,吳海軍似乎從一週前就對此事進行循序漸進的鋪墊及暗示,翻開第二條2月18日的微博,如果將京東帶入為大型民企,那神舟對應的位置似乎是“被拖欠了3億鉅款”的中小企業。這不免讓人聯想到最近很流行的公關手段,將自己塑造成“勇者鬥惡龍”中的弱者,博得同情。

企業選擇什麼樣的方式維護自己權益,本無可厚非,但非要通過“賣慘”的方式,把個體的經濟糾紛公佈於眾,就顯然有些過於“套路”了。

怪現象三:裁員收錢假汝之名

如果說有什麼公司將裁員弄得轟轟烈烈、大義凜然,大概非“新潮傳媒”莫屬了。

2月10日,復工第一天,估值150億的新潮傳媒宣佈裁員500人,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隨後 ,新潮傳媒CEO張繼學又發佈新潮家書稱“5000人的企業,活著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有趣的是,此時新潮傳媒賬上還有10億現金,一點也沒有要倒閉的樣子。

一般企業鬧個裁員降薪,都藏著掖著還來不及,因為這直指企業盈利能力,無疑會讓公司飽 受質疑,但新潮傳媒這一次的操作,頗有一些”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意味,實在讓人大跌 眼鏡。

自2月份以來,蛋殼公寓單方面以疫情為由,要求全國多地區業主減免一個月的租金,與此 同時,對租客卻沒有相對應的減免租金或補貼措施,引發了社會的集體聲討。

受到輿論壓力,2月17日,蛋殼公寓發佈了對租客的補貼措施。公告中指出,對新籤租客實 行首月0元住的優惠;針對在租租客給出了至少10天(武漢地區為1個月)的租金補貼。

本來這個故事在此應該告一段落了,但令人懵逼的是,在給出各種優惠措施的過程中,蛋殼 公寓竟偷偷使用租金貸這一金融工具,在“兩頭吃”負面還未平息的情況下,又引發了監管 部門“亮紅牌”。

在抗疫過程中,每個人都身在其中。疫情之下,企業自身的處境確實不容樂觀,有些“慘境”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無論如何,利用疫情的影響來“賣慘”也不能成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終究,法律的還是要歸法律,政策的還是要歸政策,商業的還是要歸商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