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填報志願進行時:一位高三生家長對職業規劃的思索


一直質疑“職業生涯規劃”一詞近兩年這麼火,作為一名高三黨的家長,昨晚聽《升學在線》關於高三填報志願的講解,一下子明白啦。


“3+2”新高考模式選科與填報志願的關係密切,它要求學生及家長在高一或者最好在初中小學就開始進行生涯規劃。


另一些信息更有衝擊力――本科不再分一本二本,只分本科專科;志願不再以學校為單位,直接到專業;如果你選科夠好,可以填報96個專業,直接完爆。


迴歸正題,我們70後對於所謂的職業生涯規劃,基本就是考高分――讀好學校――找穩定工資高的工作。那時信息少,選擇少,倒讓我們沒有那麼多煩惱。


高三填報志願進行時:一位高三生家長對職業規劃的思索


現在的高中生,可以選的學校多、專業廣,高考完後,各種宣傳廣告接踵而來,讓你目不暇接。


各種幫你填報志願的APP,培訓機構應運而生,是把自己交給別人幫你規劃呢,還是自己多瞭解後自行規劃,你看著辦。如果你選後者,我們一起探討。


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


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規劃,首先得知道它指向什麼?“是從第一次擇業開始到退休的整個職業生涯規劃過程,包括擇業規劃以及中長期和長期的規劃”——這是熊丙奇老師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定義。


我們這裡就直接縮小到從學業規劃到第一次擇業這個短期階段,中長期目標太難了。


思想決定一切,沒有正確的認知,結果會大相徑庭。你願意做職業生涯規劃,就要從心裡接受學業或者職業是可以規劃的,有一些規律可循的。如果你從心底不接受,那就先去看看職業生涯規劃會給人帶來那些益處,再來討論怎麼進行。


各種興趣、職業測評


高三學生都接觸過一些關於興趣(霍蘭德興趣島測試)、職業(舒伯的職業價值觀測試)、性格(DISC性格測試)的很多測評,一些老師在上職業生涯規劃課時也會提到。


高三填報志願進行時:一位高三生家長對職業規劃的思索

究竟用處有多大,同學們最好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不是這些測試的量化有問題,而是大多數學生對自我認知達不到測評系統需要的水平,國外做這些測試,都有專門的測評師協助完成。


測評能帶給我們的,是一個大的方向,可以幫助你發現一些隱藏較深的優點、能力。比方說有的學生覺得自己性格內向不活潑不善於交際,有典型的“綠色性格”特點,但這不妨礙你成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成為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


找到自己想要的


俗話說:知人易,知己難。學會了解自己,所有的測評也是幫助你從各個方面找到自己的優勢,教你一個自我評定的方法。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自我認識這塊涉及很少,學生的評價多來源於老師,學生也比較缺乏自省能力。


找到你內心最想要的,不要拿社會的、父母的、老師的、同學的目標當成你的目標,不因目標不夠遠大而害羞,也不因目標高遠而害怕嘲笑。


光線傳媒副總裁劉同提到他高考選擇中文專業,給父母給老師給同學的理由都不一樣。父母覺得中文專業是萬金油,告訴同學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最吃香,對老師的回答是覺得自己性格比較適合坐辦公室。


其實他真正選擇中文系只有一個原因:除了語文還能勉強一看,其他專業壓根兒沒興趣。


高三填報志願進行時:一位高三生家長對職業規劃的思索

新精英生涯總裁古典——大學專業是土木工程,畢業後在建築設計所上班,辭職後玩樂隊,練散打,騎車流浪,進入新東方做培訓師,最後創辦精英生涯,致力於職業生涯規劃。


告訴你這個故事不是讓你學習他在職業上的一次次試錯中走向成功。讀過他的書就知道,他大學畢業之前的目標都是他母親年輕時因文革未完成的,不是他自己內心想要的。


古典是幸運的,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標,並在尋找的過程中創新一個新的職業――職業生涯規劃師。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想要的適合的職業。


漫畫家蔡志忠說過:做人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有的人適合做總統,有的人適合掃地。如果適合掃地的人以總統為人生目標,那隻會一生痛苦不堪,受盡挫折。


能夠真切的認識自己,是件多麼幸運的事。


興趣與熱愛


提到興趣,很多同學會說:我興趣太多,每種都想試試,那什麼時候能找到合適的?抱歉同學,你那僅僅是興趣,要把它上升到職業,興趣肯定是不夠的,它只是提醒你有這種可能。


就好比你旅遊時喜歡上一片美麗的花園,就對種植花草感興趣,想當個園藝師。


OK,那你就不能僅僅給花拍照發個朋友圈就行,你得了解什麼時候翻土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澆水什麼時候施肥,還有哪些花種在一起好看而且會生長得更好等等一系列問題。


高三填報志願進行時:一位高三生家長對職業規劃的思索


又有同學說,我不想種植,我對把花拍下來發到朋友圈感興趣,做個微博達人。也行,那你就應該瞭解怎麼拍照好看,配什麼樣的文字,在哪個時段發更能吸引人眼球,什麼樣的讀者喜歡看到這樣的分享等等。


當你把興趣臺前幕後都瞭解清楚後,還是一如繼往地感興趣,恭喜你,升級到熱愛,不妨可以作為職業選項。


警惕職業美圖秀秀


說到職業,多數同學腦海裡呈現的是自己對一些職業的典型畫面:醫生身穿白大褂在乾淨敞亮的辦公室給人看病,或在手術室主刀;律師在法庭上慷慨陳詞,主持正義;記者自由天馬行空的生活……


其實每一個職業都沒有你想得那麼美麗,就如朋友圈裡的照片,都是濾鏡美化後的美圖秀秀。


分享一下笑話:我有班上每個孩子媽媽的微信,經常能看到她們朋友圈的自拍照。可等放寒假來接孩子時,我得細瞧無數遍,仔細找現實面孔與自拍照的共同點,唯恐是其他人冒充母親接走孩子。


沒錯,你看到的很多就是濾鏡下的職業。學醫時間長回報慢,而且需要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而值夜班是每個醫生都必須面對的,更別提遇上一些特殊情況,更要衝鋒上陣。


一項在律師行業的內部調查顯示,有82%的律師覺得自己很少做真正公正的事,大部分記者的收入並不高,面臨每週發稿的壓力。


就是說每個職業我們不能僅僅看到光鮮的一面,背後總是有很多付出,每個職業要做好都不容易。


如何查找職業原圖


瞭解自己喜歡的專業——看書或瀏覽網頁,查找該專業的課程,這是最快速的一個方法。通過必修課程,初步判斷今後需要學些什麼,有一些報考志願的書還會寫出該專業與高中學科的相關性。


瞭解自己喜歡的學校――通過學校的官網瞭解發展史,學校最初好的專業一般都不會差,與之相近的專業也不錯。各高校一般都有貼吧論壇,在裡面混一段時間,會了解到學生對學校的大體評價。


查看各類大數據――現代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時代。一些專業數據庫會對前幾年高校的就業情況進行分析,你能看到該專業的就業率以及就業方向。


關注各種網絡論壇等——這是需要長時間持續關注的一件事,在這些網絡資源裡,撈到與你相關的信息,與你職業相關的信息。


多看招聘網站——好的招聘網站會有詳細的招聘要求,從招聘要求可以看出該職業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不知不覺中寫下了這麼多,如果你能堅持看到這裡,非常感謝;如果你從中得到一些啟示,我感到非常欣喜;如果能幫到你或孩子,我倍感欣慰。職業生涯規劃,離你其實沒那麼遠;網絡那端的你,我們也只距離一條網線。(作者:漢族玲兒,系一名高三黨家長;編輯:若水)


值此高考之際+頭條知識節,若水的高考專欄特價推介,祝願每位考生金榜題名:




若水:自由撰稿人。曾任報社頭版編輯、記者。高考為百萬人口大縣Z縣文科狀元,考上中國人民大學。

北大社會學系碩士,現居北京,從事文字工作。願意將自己的高考經驗和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