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华侨拿出全部家产办了两所大学,如今都是重点大学

20世纪初,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各种方式创办新式学堂。其中,一个爱国华侨拿出全部家产,创办了两所大学。如今,这两所大学一个是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一个是省级重点综合大学。

这个华侨叫陈嘉庚。

爱国华侨拿出全部家产办了两所大学,如今都是重点大学

陈嘉庚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生于1874年10月21日。他父亲叫陈杞柏,在新加坡经商,开了一家顺安米店。清朝晚期,许多生活在东南沿海的福建人都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陈杞柏是这支南漂大军中的一员。

1891年,17岁的陈嘉庚也加入到南漂大军,来到新加坡,在父亲陈杞柏经营的顺安米店里做事。1904年,当顺安米店因经营不善停业后,陈嘉庚筹集了7000多元(叻币),开办了一家叫新利川的菠萝罐头厂。这是陈嘉庚一生创业的起点。

陈嘉庚很快就表现出一名企业家的天分,将菠萝罐头厂搞得有声有色,不久又创办了福山黄梨园、谦和米店、日春黄梨罐头厂等。1906年,陈嘉庚又“杀”进橡胶垦殖业,种植了大片橡胶树。到1925年,陈嘉庚已经拥有15000英亩橡胶园。加上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革厂等,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

爱国华侨拿出全部家产办了两所大学,如今都是重点大学

许多人有了钱,向往穷奢极欲的生活;陈嘉庚却不是这样。他回到家乡,兴办教育,报效祖国。

这一点,陈嘉庚一定受到了父亲陈杞柏的影响。当年,陈杞柏在新加坡创业成功后,经常慷慨解囊,捐助医院和学校。陈嘉庚在1894年时,就将家里给他准备结婚的2000银元拿出来开办了一家私塾。

1912年,陈嘉庚回到了福建厦门老家,捐资创办了一所集美小学。这是陈嘉庚第一次兴办新式学堂。为什么要兴办新式学堂呢?陈嘉庚在《集美小学记》说:“余侨商星洲,慨祖国之陵夷,们故乡之哄斗,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在陈嘉庚看来,兴办新式学堂,推进现代教育,才能改进国家社会。

爱国华侨拿出全部家产办了两所大学,如今都是重点大学

接下来的几年,陈嘉庚相继兴办了以集美中学、集美师范学校、集美女子师范学校、集美商科学校、集美水产航海学校、集美农林学校、集美幼稚师范学校、集美国学专门学校等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校。

这就是后来集美大学的前身。如今,集美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大学,属于交通运输部与福建省、国家海洋局与福建省、福建省与厦门市共建高校。

爱国华侨拿出全部家产办了两所大学,如今都是重点大学

陈嘉庚在创办集美学校的同时,积极筹办了厦门大学。1919年,陈嘉庚邀请蔡元培、黄炎培等中国教育界名流担任厦门大学的筹备员,拟订了《厦门大学组织大纲》。1921年,陈嘉庚拿出全部家产400万元,以认购的方式创办了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当时中国唯一由私人独资创办的大学。

众所周知,创办大学是一件公益事业,只有付出,没有收获。陈嘉庚为了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正常运转,舍得掏钱,自己却缩衣节食,不肯浪费一分钱。他全家居住在又小又暗的房间里,用着老旧的家具,每天开支压缩到最低。

爱国华侨拿出全部家产办了两所大学,如今都是重点大学

1929年,一场罕见的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陈嘉庚在新加坡的事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陈嘉庚坚决不肯停止提供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办学经费。他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在企业运转最困难的时候,陈嘉庚卖掉了在新加坡的3座大厦,用以保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正常运行。

1934年,陈嘉庚股份有限公司未能渡过重重困难,被迫收盘。这是陈嘉庚创业历程中第一次重大失败。假如陈嘉庚不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中投入那么多钱,他的企业不一定会倒闭。

黄炎培闻讯后,感慨万千地说:“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爱国华侨拿出全部家产办了两所大学,如今都是重点大学

数据显示,陈嘉庚一生用于教育事业的开支,共计1亿美元。这在上世纪20、30年代,是一笔天文数字。

陈嘉庚深知,私人办大学,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教育理念上也会制约学校的发展。于是,在1937年,在陈嘉庚主动申请下,厦门大学变成了一所国立大学。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厦门大学是一所由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建制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居“双一流”“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列,拥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