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 010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

即唤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小古文 010 一毛不拔

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杨朱一毛不拔】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

儒家取"仁义"、墨家取"兼爱"、法家取"法治"、

道家取"无为",而杨朱则取"为己"。

杨朱的学说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广为人知的只有"一毛不拔"这个成语。

那么杨朱的思想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他真的是鼓励人们自私吝啬的吗?

《列子·杨朱篇》这样记录杨朱思想的: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认为,天下的整体利益是由无数个个体利益组成的。

你今天割掉一个个人利益,明天割掉一个个人利益,

最后天下的整体利益自然就无法保证了。

只有保证所有的个人利益,最后才能保证最后天下的整体利益。

所以每个个人都要有一毛不拔的精神!

用马丁·内莫勒的话来说,就是:

"当他们来抓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帮我说话了。"

小古文 010 一毛不拔

而墨家的"兼爱"则恰好相反,

为了公共利益,宁愿粉身碎骨。

一切以公共利益为重,将道德放在无限高度,

用道德来绑架个人的行动

所以孟子说: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利天下,为之。

杨朱的一毛不拔强调了个人主义,而墨子则强调了公共利益

这两种思想如果走向极端,都会产生危害。

极端的个人主义会导致"私地悲剧",

而极端的公共利益则导致"公地悲剧",

有私者天诛

无私者自绝

【司马迁:九牛一毛】

在现代,一毛不拔用来比喻吝啬,

而九牛一毛在比喻微乎其微,

这两个成语里的毛都是指毛发、汗毛。

那写《史记》的司马迁跟"九牛一毛"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司马迁为朋友李陵辩护,结果惨遭腐刑。

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

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的人的眼中,

不过是九牛丧失一毛,无足轻重。

汉·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写道:

"假令仆,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这就是成语"九牛一毛"的来历。

对于一毛不拔,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欢迎评论、留言和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