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 010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

一猴死,見冥王,求轉人身。

王曰:"既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

即喚夜叉拔之。

方拔一根,猴不勝痛叫。

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小古文 010 一毛不拔

譯文

一隻猴子死後見到了閻王,(向閻王)要求投胎做人。閻王說:"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將毛全部拔掉。"於是(閻王)就叫夜叉給猴子拔毛。剛剛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來。閻王笑道:"看你,連一根毛都捨不得拔,怎麼做人呢?"

【楊朱一毛不拔】

春秋時期,百家爭鳴

儒家取"仁義"、墨家取"兼愛"、法家取"法治"、

道家取"無為",而楊朱則取"為己"。

楊朱的學說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廣為人知的只有"一毛不拔"這個成語。

那麼楊朱的思想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他真的是鼓勵人們自私吝嗇的嗎?

《列子·楊朱篇》這樣記錄楊朱思想的:

"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

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認為,天下的整體利益是由無數個個體利益組成的。

你今天割掉一個個人利益,明天割掉一個個人利益,

最後天下的整體利益自然就無法保證了。

只有保證所有的個人利益,最後才能保證最後天下的整體利益。

所以每個個人都要有一毛不拔的精神!

用馬丁·內莫勒的話來說,就是:

"當他們來抓共產黨人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當他們來抓猶太人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當他們來抓天主教徒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後來,當他們來抓我的時候,已經沒有人幫我說話了。"

小古文 010 一毛不拔

而墨家的"兼愛"則恰好相反,

為了公共利益,寧願粉身碎骨。

一切以公共利益為重,將道德放在無限高度,

用道德來綁架個人的行動

所以孟子說: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兼愛,利天下,為之。

楊朱的一毛不拔強調了個人主義,而墨子則強調了公共利益

這兩種思想如果走向極端,都會產生危害。

極端的個人主義會導致"私地悲劇",

而極端的公共利益則導致"公地悲劇",

有私者天誅

無私者自絕

【司馬遷:九牛一毛】

在現代,一毛不拔用來比喻吝嗇,

而九牛一毛在比喻微乎其微,

這兩個成語裡的毛都是指毛髮、汗毛。

那寫《史記》的司馬遷跟"九牛一毛"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司馬遷為朋友李陵辯護,結果慘遭腐刑。

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

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的人的眼中,

不過是九牛喪失一毛,無足輕重。

漢·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寫道:

"假令僕,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這就是成語"九牛一毛"的來歷。

對於一毛不拔,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歡迎評論、留言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