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悶聲發大財,研發“祕密武器”,想成為汽車界的谷歌?

汽車業對抗谷歌的秘密武器?

作者 | 程瀟熠

悄悄潛伏進超5000萬輛智能汽車的芯片巨頭英特爾,靠EyeQ自動駕駛芯片賺得盆滿缽滿。

4月9日,英特爾在2020年中國年度戰略線上媒體交流會上宣佈,Mobileye的EyeQ芯片已經賣出5400萬枚,被搭載在全球超過5000萬輛汽車上,高精地圖覆蓋全球3億多公里道路。2019年,自動駕駛芯片成為英特爾最大增長的業務板塊,營收同比增長26%至近10億美元,並讓英特爾收穫了全球70%的輔助駕駛(ADAS)市場份額。

錯失移動互聯網江山的PC巨頭英特爾,將汽車視作收復失地、一雪前恥的戰場。

在超萬億美元的未來出行藍海中,佔領技術高地的汽車“大腦”無疑是條熱門賽道。與英特爾同臺競爭不僅有消費芯片領域的老對手英偉達、高通、聯發科,還有虎視眈眈的跨界互聯網巨頭,以及不甘將主導權拱手讓人的整車廠商。

在老牌車企的鼎力支持下,飛速擴張的Mobileye能否成為汽車業對抗谷歌的秘密武器?

將芯片裝進5000萬輛汽車

2017年,英特爾斥資153億美元,以溢價近50倍的價格收購了以色列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與153億美元“聘禮”同時抵達Mobileye的,還有300名精心挑選出來的英特爾工程師。

令人咋舌的大手筆投入和傾囊以授的技術協助背後,是英特爾在移動互聯網份額幾乎為零、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同樣表現平平的焦慮,以及誓在智能汽車時代逆風翻盤的決心。

財報數據顯示,2018-2019年,英特爾以數據為中心的業務後來居上,佔總收入的48%,與以PC為中心的業務收入比重基本持平。2019年,英特爾下決心轉型為數據公司。不難理解,為什麼自動駕駛汽車對英特爾的未來如此重要。

英特爾認為,2020年,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每運行8小時可產生4TB數據。2025-2035年,預計自動駕駛汽車出貨量年複合增長率達47.5%。到2050年,“乘客經濟”(無人駕駛帶來的社會和經濟價值)規模可達7萬億美元,其中消費類出行服務市場規模約3.7萬億美元。

英特爾悶聲發大財,研發“秘密武器”,想成為汽車界的谷歌?

到2050年“乘客經濟”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 來源:英特爾研究報告

“10年內無人出租車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600億美元,我們的目標是佔領大部分份額。”Mobileye首席執行官Ammon Shashua近期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表示,到2030年,預計將有10%的私家車搭載L4級及以上自動駕駛系統,芯片供應商將成為汽車產業鏈中難以替代的核心環節。

Ammon Shashua的自信,來自Mobileye在L2+級自動駕駛(輔助駕駛)領域的長期稱霸。

截至2019年底,Mobileye佔領全球輔助駕駛芯片市場70%的份額,服務對象包括寶馬、日產、大眾、通用、福特等頭部整車廠。目前,L4級以上自動駕駛系統的成本約1.5萬美元,Mobileye將在2025年將這一數字降至5000美元以下。

Ammon Shashua透露,Mobileye在輔助駕駛領域有很強的盈利能力,淨利潤率高達30%,完全有能力自行承擔研發費用等支出,“並不需要英特爾資助”。

要實現自動駕駛的終極目標,高精度地圖是必須跨過的一道門檻。

目前,谷歌通過強大的測繪能力細緻記錄,拍攝圖像已覆蓋世界上98%的人類居住地。谷歌自動駕駛汽車行駛時,會用激光雷達對行駛路線進行詳細掃描,並與繪製完成的3D地圖進行比對。

但由於激光雷達價格昂貴,且掃描會佔據大量帶寬,這種投入巨大的方式難以大規模應用,也沒有獲得業內普遍認可。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羅德·拉奇(Rod Lache)認為,“收集1小時3D數據的數據量相當於一部智能手機使用20年”,即使把公路都掃描下來了,如何讓地圖始終處於最新狀態也是一個難題。

Mobileye則利用在數百萬輛汽車上安裝的鏈接車身攝像頭的芯片,創建3D地圖。據美國福布斯雜誌報道,其道路管理軟件只需要較低的帶寬(每公里約10KB),就能識別地面標記和其他經過挑選的道路信息,雖然不如谷歌3D地圖精確,但已足夠自動駕駛使用。

Ammon Shashua預計,到2025年,該公司將擁有全域的地圖。

芯片巨頭攻入汽車市場

芯片巨頭的重要性,從無人駕駛頭部企業及知名整車廠的SoC(集成)芯片架構中,不難一窺究竟。

據中信證券統計,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與英特爾合作,特斯拉主控芯片採用英偉達,Mobileye也曾是其視覺芯片供應商,奧迪使用英特爾、英偉達、英飛凌等多家公司的多芯片集成方案。百度無人車Apollo開源項目及Apollo Pilot的商用項目,則使用了Mobileye的RSS安全駕駛模型及EyeQ芯片。

英特爾悶聲發大財,研發“秘密武器”,想成為汽車界的谷歌?

汽車芯片市場主要參與者 來源:中信證券

智能駕駛要求汽車能夠獨立判斷決策,自動駕駛軟件的計算量達到10個TOPS(每秒萬億次操作)量級,傳統汽車MCU(單片機芯片)的算力已無法滿足自動駕駛汽車的計算要求。

藉此機會,AI芯片巨頭試圖蠶食汽車芯片市場。

英特爾此前專注於PC業務,設計研製的消費級芯片與汽車級芯片在製造工藝、集成方式上均有不同。從2015年開始,英特爾以收購等方式補足自身的汽車專業短板。收購Mobileye,正是其穩固在自動駕駛車載芯片行業地位的重要一步。

目前,在中國市場,與Mobileye有直接、間接合作的車企有十餘家,包括一汽、上汽、東風、長城、蔚來、威馬等。英特爾與東軟集團、一汽紅旗聯合發佈了“智能駕駛艙平臺”,Mobileye與蔚來合作車型將在2022年量產,上汽也將採用Mobileye的REM(道路體驗管理)技術,推進L2+級別ADAS系統落地。

英特爾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高通,起初也希望通過收購切入汽車領域。

2016年,高通擬以440億美元天價收購半導體公司恩智浦(NXP),並申請9個國家的反壟斷批准。但因未獲得中國地區的反壟斷批准,這場芯片史上最大的併購案以高通向恩智浦賠付20億美元解約費告終。

收購計劃落空,意味著高通在自動駕駛芯片領域少了籌碼。

不過,高通在智能手機時代SoC(集成芯片)市場佔有率常年高居第一,憑藉通信優勢,高通將在信息娛樂的長處擴大至車聯網,主打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奧迪、吉利、標緻雪鐵龍、大眾、捷豹路虎、豐田、比亞迪、小鵬汽車等主機廠,均計劃採用高通的驍龍信息娛樂系統。

與英特爾、高通並列為全球三大芯片巨頭的英偉達,則是顯示芯片(GPU)的發明者,在汽車主控芯片的GPU市場處於壟斷地位,常年保持70%的市場佔有率。目前,英偉達已與特斯拉、奧迪、奔馳、寶馬、沃爾沃、豐田、大眾、蔚來等超過370家整車廠商達成合作。

英特爾悶聲發大財,研發“秘密武器”,想成為汽車界的谷歌?

2016年-2019年英特爾、英偉達、高通收購情況 來源:crunchbase 製圖:未來汽車日報

三大芯片巨頭自成一派,各有所長,牢牢霸佔著智能汽車芯片的龍頭地位。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看似穩固,但來自傳統主機廠和互聯網巨頭的變數已然不可忽視。

畢竟,誰也不想讓汽車“大腦”的控制權旁落,被他人扼住喉嚨。

“做芯片九死一生”

在AI芯片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車企,是以科技感和未來感著稱的特斯拉。

特斯拉硬件工程副總裁皮特·巴農(Pete Bannon)去年9月透露,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FDS)系統的Autopilot芯片組,未來速度將是目前英偉達芯片的21倍,成本只有後者的80%。

特斯拉之所以堅持自主研發芯片,原因之一是其對純視覺方案的堅持。業內普遍認為,L4級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的實現起碼要配置一顆激光雷達,但特斯拉認為,“你會開車是因為眼睛看到了路況,而不是眼睛發射出激光”,因此堅持不使用激光雷達和高精度地圖。

同樣是在去年9月,吉利汽車發佈搭載GKUI19智能車機系統的新車型,所用芯片是吉利子公司ECARX和聯發科共同定製研發的芯片E01。

比亞迪旗下全資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於近日完成了內部重組,重組後業務範圍擴大,覆蓋智能控制IC芯片及光電半導體等。該公司的IGBT模塊(電力半導體)在國內居龍頭地位。

國內外互聯網巨頭也試圖分一杯羹。

基於華為昇騰系列AI芯片的華為MDC智能駕駛平臺已通過ISO 26262功能安全認證。2018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CEO李彥宏發佈了雲端AI芯片“崑崙”。騰訊投資的燧原科技發佈了AI訓練芯片“邃思”,阿里在2019年雲棲大會推出AI推理芯片“含光800”,谷歌自研的TPU比GPU更適合進行雲端的AI計算和處理。

但芯片這種技術密集型產品,自研成本十分高昂。

以手機行業為例,華為fellow(華為院士級別)艾維曾向媒體透露,華為手機AI芯片麒麟980研發耗時36個月,投入超過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億元),未來預計還將跳漲至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億元)。從時間成本上來看,華為海思用了10年的時間,才在2014年推出跨過設計門檻的麒麟920,開始正常迭代。

小米的澎湃芯片不斷跳票,至今進展仍藏在水下。小米CEO雷軍曾在2017年的發佈會上公開承認,“做芯片九死一生”。

英特爾悶聲發大財,研發“秘密武器”,想成為汽車界的谷歌?

智能汽車的車規級要求,讓芯片的研製難度又上了一個臺階。

詩航智能CTO劉振宇在接受億歐汽車採訪時表示,在(車規級芯片)初始研發過程中,千萬級美元資金的投入是必須的,整個過程需要儲備億級美元的資金。特斯拉AI部門高級主管Andrej Karpathy曾在論壇上表示,如果用一組8個GPU去訓練Autopilot的深度運算網絡,得花一年時間。

據美國調查公司Gartner報道,一輛無人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一年的數據流量超過280拍字節(Petabyte),相當於每秒流量高達8.8GB。

這也意味著,在英特爾、英偉達、高通這三大芯片巨頭的絕對優勢面前,落下的研發進度需以年為單位計算。挑戰者要想趕超,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條趕超之路,註定漫長而又寂寞。正如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在《唯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所寫:“在這段孤獨的旅程裡,如果你不是特別偏執或格格不入的人,往往最後很難活著走完。”

英特爾悶聲發大財,研發“秘密武器”,想成為汽車界的谷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