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遊記|漢武帝和霍去病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居然是一個博物館

中學時,有一陣子很迷戀李賀的詩,尤其是他那首《苦晝短》: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

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李賀的詩批評了瀰漫在漢唐間的神仙信仰,最後一句對漢武和秦皇的譏諷超拔於他所屬的時代,我第一次知道了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帝陵。

歷史遊記|漢武帝和霍去病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居然是一個博物館

漢代瓦當,上書“長生未央”,藏於茂陵博物館


早上起床後,我用高德地圖查了去茂陵的線路,從鐘樓到西安汽車西站,在西站乘坐開往興平的長途巴士,到興平後需要轉乘當地的公交車,然後走上一段路就能到茂陵博物館,茂陵景區主要由茂陵博物館與漢武帝的茂陵兩部分組成。

在公交車上可以感到地勢在逐漸增高,行駛在崎嶇不平的鄉間公路上,公交車偶爾會顛簸一下,遠離城市讓我倍感自在,有時候,我會想象自己身處城市與鄉村交界處,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麥田村莊。我坐在靠窗邊的位置,一座座土丘橫亙在關中大地,它們已經存在上千年了,默默注視著這片土地上的人來人往和時代的潮起潮落,遠處高速公路貫穿其間,上面車輛稀疏,道路兩旁是蘋果園,這時節正好趕上蘋果成熟,小時候老家有塊公地被人承包種蘋果,每年第一茬蘋果長成後,果園主人要把蘋果分給村子裡的人們當租金,第一茬蘋果通常還未完全成熟,又青又小,帶有些許青澀的酸味,後來一直想買,卻未曾再遇到。下車後是一段土路,偶爾有私家車駛過,塵土飛揚,我向一位在路旁賣葡萄的奶奶打聽路線,奶奶給我指了路,還叫我品嚐她家的葡萄說不買也不打緊。

歷史遊記|漢武帝和霍去病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居然是一個博物館

鎏金馬,以汗血寶馬為原型,藏於茂陵博物館


唐代詩人李頎的《古從軍行》有“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一句,葡萄是希臘文batrus的譯音,在《史記》和《漢書》中均稱作“蒲陶”,中間幾經變化,後來才逐漸使用“葡萄”這一名稱。地中海東岸、小亞細亞和中亞是最早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地區,後來傳到了希臘和羅馬世界,古代波斯的葡萄種植也很發達,希臘人希羅多德在《歷史》裡面說波斯人很愛喝酒,他們習慣在陶醉的狀態下討論重要事情,第二天清醒時如果贊同這項決議就去執行。早在秦漢之前,西域地區已經種植葡萄了,漢朝與匈奴間爆發戰爭,武帝為尋找和匈奴有仇的大月氏派遣張騫“鑿空”西域,一般被認為是葡萄傳入中國的標誌,《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苑左右認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這是漢文文獻最早關於葡萄的記錄。

歷史遊記|漢武帝和霍去病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居然是一個博物館

霍去病墓


茂陵博物館旁邊是一些村莊,可以看到很多玉米掛在屋簷下,這是北方常見的一種處理剛收穫玉米的方式,等到玉米曬上一段時間乾透了,用脫粒機脫粒,留下一小部分食用剩餘的用來賣錢。這裡在古代便有人居住,帝王陵附近設置陵邑的做法始於秦始皇,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茂陵邑約有5萬戶,實際人口可能要更多,茂陵邑的居民多為當時統治階級的成員,每戶的人口遠遠多於一般人家,司馬遷、董仲舒和司馬相如等都居住在茂陵邑,這樣一個地方,全國官宦富豪雲集,風俗“五方雜厝”,生活奢侈無度,而如今“宮闕萬間都變做了土”。

歷史遊記|漢武帝和霍去病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居然是一個博物館

馬踏匈奴石雕


武帝與匈奴的戰爭,使得那個年代英雄輩出,霍去病以外戚身份從軍征戰,立下赫赫戰功,二十多歲便“封狼居胥”,霍去病的名字並非僅希冀長壽,而是以去病為成仙預備階段,“欲求永年,先須祛疾”,先秦秦漢類似名者很多,如周哀王去疾,莒子去疾,鄭公子去疾,晉頃公棄疾,平阿侯王子去疾等。根據傳世文獻和漢簡可以知道漢代有很多叫長壽、延壽、延年的漢人,余英時認為這顯示了漢代中國求仙的世間轉化與普及的兩個重要事實,這一事實表明普通人和皇帝同樣渴望長壽或成仙,這是仙說滲透社會的標誌。

歷史遊記|漢武帝和霍去病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居然是一個博物館

從霍去病墓封土往下望


我買了門票進去,整個茂陵博物館只有我一個遊客,博物館由三塊區域構成,進門左邊草坪上有一些漢代石雕的現代改造品,右邊是一個廢棄的商業區,一條長長的通道直達博物館的核心區域,這裡正中間是一個水池噴泉,東西兩個廂房陳列著附近陵墓中出土的文物,東廂房正在裝修,暫時不對外開放,西廂房陳列品中,讓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一個錯金銀銅犀牛尊和以大宛汗血寶馬為原型的鎏金馬,後面是霍去病和金日磾墓的封土和墓碑,還有一個漢代的石雕展覽區,保護的不是很好,風吹雨打幾經風霜,一些石雕有明顯的風化現象,霍去病墓前是大名鼎鼎的“馬踏匈奴”石雕,這尊石雕綜合運用了漢代深浮雕、淺浮雕和陰線雕刻技術,上承戰國古樸神秘之風,下開魏晉自然靈動之氣。金日磾墓前面是工作人員的辦公區域,一個半開放式的小院子,建築物用的是漢代常見的黑紅相間色,院子裡有好幾株合抱之木,牆上貼了一個“閒人免進”的牌子,一塊被工作人員開闢出來種菜蹲在牆角,整個院子異常安靜,沒有一個人,偶爾的“嗡嗡”聲是馬蜂在木柱上打洞。

歷史遊記|漢武帝和霍去病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居然是一個博物館

謝閣蘭拍攝的霍去病墓


1914年,法國詩人謝閣蘭在中國遊歷時曾到過霍去病墓,他用黑白照片記錄下了那個時代裡霍去病墓的景觀,這些照片讓我想起了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從茂陵博物館出來,走上大約二十分鐘,就可以到武帝的帝陵——茂陵,門口一對情侶在和保安在交談,女生覺得一個土堆還要幾十塊門票錢不划算,我在博物館買的門票包含了這個景點。整個景區被圍牆包圍,呈現正方形,景區沒有遊人,四五個工人在裡面修整陵園的樹木,我經過時,一位工人師傅好奇的打量我,他告訴我他這在裡半年了,除了土堆這裡什麼都沒有,我微笑點點頭,算是打了個招呼。

歷史遊記|漢武帝和霍去病死後埋葬的地方,現在居然是一個博物館

漢武帝茂陵


漢陵的高大土冢外表看上去像一反扣在地上的鬥,稱為覆鬥形,西漢帝陵封土,與古埃及金字塔外形相似。茂陵墳丘高達48米,底邊長230米,土方超過80萬立方米。帝陵的墓室稱方中,這是與方上相對而言的,方中就是地宮,帝陵的方中猶如倒置的方上,墓室上部比封土底部面積略小,深度則基本相同。《皇覽》記載:“漢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築為方城。其中開四門,四通。”方中的營築方法,是從平地向下挖好墓穴,然後在墓穴中構築殿堂形狀的墓室——明中,也稱玄宮,明中放置皇帝的葬具,主要有梓宮、便房和黃腸題湊,其上置炭石、堆沙、復土以防潮防盜。

夜色漸至,十月初的關中涼意陣陣,工人們正在收拾他們的用具,月亮掛在半空,天空不時有鳥兒掠過,知了和蛙叫述說著夏天的記憶,空氣中瀰漫著蘋果的芬芳,此刻,我不知身處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