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游记|汉武帝和霍去病死后埋葬的地方,现在居然是一个博物馆

中学时,有一阵子很迷恋李贺的诗,尤其是他那首《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的诗批评了弥漫在汉唐间的神仙信仰,最后一句对汉武和秦皇的讥讽超拔于他所属的时代,我第一次知道了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帝陵。

历史游记|汉武帝和霍去病死后埋葬的地方,现在居然是一个博物馆

汉代瓦当,上书“长生未央”,藏于茂陵博物馆


早上起床后,我用高德地图查了去茂陵的线路,从钟楼到西安汽车西站,在西站乘坐开往兴平的长途巴士,到兴平后需要转乘当地的公交车,然后走上一段路就能到茂陵博物馆,茂陵景区主要由茂陵博物馆与汉武帝的茂陵两部分组成。

在公交车上可以感到地势在逐渐增高,行驶在崎岖不平的乡间公路上,公交车偶尔会颠簸一下,远离城市让我倍感自在,有时候,我会想象自己身处城市与乡村交界处,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麦田村庄。我坐在靠窗边的位置,一座座土丘横亘在关中大地,它们已经存在上千年了,默默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来人往和时代的潮起潮落,远处高速公路贯穿其间,上面车辆稀疏,道路两旁是苹果园,这时节正好赶上苹果成熟,小时候老家有块公地被人承包种苹果,每年第一茬苹果长成后,果园主人要把苹果分给村子里的人们当租金,第一茬苹果通常还未完全成熟,又青又小,带有些许青涩的酸味,后来一直想买,却未曾再遇到。下车后是一段土路,偶尔有私家车驶过,尘土飞扬,我向一位在路旁卖葡萄的奶奶打听路线,奶奶给我指了路,还叫我品尝她家的葡萄说不买也不打紧。

历史游记|汉武帝和霍去病死后埋葬的地方,现在居然是一个博物馆

鎏金马,以汗血宝马为原型,藏于茂陵博物馆


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有“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葡萄是希腊文batrus的译音,在《史记》和《汉书》中均称作“蒲陶”,中间几经变化,后来才逐渐使用“葡萄”这一名称。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和中亚是最早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地区,后来传到了希腊和罗马世界,古代波斯的葡萄种植也很发达,希腊人希罗多德在《历史》里面说波斯人很爱喝酒,他们习惯在陶醉的状态下讨论重要事情,第二天清醒时如果赞同这项决议就去执行。早在秦汉之前,西域地区已经种植葡萄了,汉朝与匈奴间爆发战争,武帝为寻找和匈奴有仇的大月氏派遣张骞“凿空”西域,一般被认为是葡萄传入中国的标志,《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苑左右认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这是汉文文献最早关于葡萄的记录。

历史游记|汉武帝和霍去病死后埋葬的地方,现在居然是一个博物馆

霍去病墓


茂陵博物馆旁边是一些村庄,可以看到很多玉米挂在屋檐下,这是北方常见的一种处理刚收获玉米的方式,等到玉米晒上一段时间干透了,用脱粒机脱粒,留下一小部分食用剩余的用来卖钱。这里在古代便有人居住,帝王陵附近设置陵邑的做法始于秦始皇,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茂陵邑约有5万户,实际人口可能要更多,茂陵邑的居民多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成员,每户的人口远远多于一般人家,司马迁、董仲舒和司马相如等都居住在茂陵邑,这样一个地方,全国官宦富豪云集,风俗“五方杂厝”,生活奢侈无度,而如今“宫阙万间都变做了土”。

历史游记|汉武帝和霍去病死后埋葬的地方,现在居然是一个博物馆

马踏匈奴石雕


武帝与匈奴的战争,使得那个年代英雄辈出,霍去病以外戚身份从军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二十多岁便“封狼居胥”,霍去病的名字并非仅希冀长寿,而是以去病为成仙预备阶段,“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先秦秦汉类似名者很多,如周哀王去疾,莒子去疾,郑公子去疾,晋顷公弃疾,平阿侯王子去疾等。根据传世文献和汉简可以知道汉代有很多叫长寿、延寿、延年的汉人,余英时认为这显示了汉代中国求仙的世间转化与普及的两个重要事实,这一事实表明普通人和皇帝同样渴望长寿或成仙,这是仙说渗透社会的标志。

历史游记|汉武帝和霍去病死后埋葬的地方,现在居然是一个博物馆

从霍去病墓封土往下望


我买了门票进去,整个茂陵博物馆只有我一个游客,博物馆由三块区域构成,进门左边草坪上有一些汉代石雕的现代改造品,右边是一个废弃的商业区,一条长长的通道直达博物馆的核心区域,这里正中间是一个水池喷泉,东西两个厢房陈列着附近陵墓中出土的文物,东厢房正在装修,暂时不对外开放,西厢房陈列品中,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一个错金银铜犀牛尊和以大宛汗血宝马为原型的鎏金马,后面是霍去病和金日磾墓的封土和墓碑,还有一个汉代的石雕展览区,保护的不是很好,风吹雨打几经风霜,一些石雕有明显的风化现象,霍去病墓前是大名鼎鼎的“马踏匈奴”石雕,这尊石雕综合运用了汉代深浮雕、浅浮雕和阴线雕刻技术,上承战国古朴神秘之风,下开魏晋自然灵动之气。金日磾墓前面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一个半开放式的小院子,建筑物用的是汉代常见的黑红相间色,院子里有好几株合抱之木,墙上贴了一个“闲人免进”的牌子,一块被工作人员开辟出来种菜蹲在墙角,整个院子异常安静,没有一个人,偶尔的“嗡嗡”声是马蜂在木柱上打洞。

历史游记|汉武帝和霍去病死后埋葬的地方,现在居然是一个博物馆

谢阁兰拍摄的霍去病墓


1914年,法国诗人谢阁兰在中国游历时曾到过霍去病墓,他用黑白照片记录下了那个时代里霍去病墓的景观,这些照片让我想起了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茂陵博物馆出来,走上大约二十分钟,就可以到武帝的帝陵——茂陵,门口一对情侣在和保安在交谈,女生觉得一个土堆还要几十块门票钱不划算,我在博物馆买的门票包含了这个景点。整个景区被围墙包围,呈现正方形,景区没有游人,四五个工人在里面修整陵园的树木,我经过时,一位工人师傅好奇的打量我,他告诉我他这在里半年了,除了土堆这里什么都没有,我微笑点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

历史游记|汉武帝和霍去病死后埋葬的地方,现在居然是一个博物馆

汉武帝茂陵


汉陵的高大土冢外表看上去像一反扣在地上的斗,称为覆斗形,西汉帝陵封土,与古埃及金字塔外形相似。茂陵坟丘高达48米,底边长230米,土方超过80万立方米。帝陵的墓室称方中,这是与方上相对而言的,方中就是地宫,帝陵的方中犹如倒置的方上,墓室上部比封土底部面积略小,深度则基本相同。《皇览》记载:“汉家之葬,方中百步,已穿筑为方城。其中开四门,四通。”方中的营筑方法,是从平地向下挖好墓穴,然后在墓穴中构筑殿堂形状的墓室——明中,也称玄宫,明中放置皇帝的葬具,主要有梓宫、便房和黄肠题凑,其上置炭石、堆沙、复土以防潮防盗。

夜色渐至,十月初的关中凉意阵阵,工人们正在收拾他们的用具,月亮挂在半空,天空不时有鸟儿掠过,知了和蛙叫述说着夏天的记忆,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芬芳,此刻,我不知身处何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