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孤本李賀《歌詩編》

海內孤本李賀《歌詩編》

李賀,唐代著名詩人,字長吉。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世稱李昌谷。宗室鄭王李亮後裔。青少年時,才華出眾,名動京師。父名晉肅,因避父諱(晉、進同音),終不得登第,只做過3年奉禮郎。一生愁苦抑鬱,體弱多病,卒時僅27歲,後人稱其為詩鬼。

海内孤本李贺《歌诗编》

李賀一生,以詩為業,有詭奇之才。李賀的詩包括四方面內容:諷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會現象,個人發憤抒情,寫神仙鬼魅的題材和詠物等其他題材,其中對於黑暗現實的諷刺是李賀詩歌最重要的部分。其詩想象力非常豐富奇特,慘淡經營,句鍛字煉,色彩瑰麗。唐以後則更是傳唱不衰,可謂“歷經千載”、“傾倒百世”。唐代李商隱、溫庭筠的古詩,就是走李賀所開闢的道路。宋人劉克莊、謝翱,元人楊維楨,清人黎簡、姚燮,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受到李賀詩的影響。

海内孤本李贺《歌诗编》

李集世所通行者為《昌谷集》、《李長吉集》,《歌詩編》行世者罕。《歌詩編》宋代曾有刻本,今僅見清初錢氏述古堂影宋抄本。該抄本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與此蒙古憲宗六年(1256)趙衍刻本行款不同,知此本當屬重刻本,而非翻宋本。

13世紀初,蒙古部首領成吉思汗統一了大漠南北各部,建立“蒙古汗國”。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將燕京定為中都,政治中心南移,1271年改國號為“元”,次年升中都為“大都”,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歷史上將改國號為 “元”之前稱其為蒙古時期。受宋、金、西夏等地刻書事業的影響,蒙古時期的刻書事業也逐漸興起。《歌詩編》四卷,系當時燕京(今北京)地區趙衍刻印於蒙古憲宗六年。趙衍後序稱:“龍山先生為文章,法六經,尚奇語,詩極精深,體備諸家。”“龍山入燕,吾友孫伯成從之學。餘繼起海上,朝夕侍側,垂十五年,詩之道頗得聞之。”“雙溪中書君,詩鳴於世,得賀最深。嘗與龍山論詩及賀,出所藏舊本,乃司馬溫公物也,然亦不無少異,龍山因之校定,且曰喜賀者尚少,況其作者耶!意欲刊行,以廣其傳,冀有知之者。會病不起,餘與伯成緒其志而為之。”“雙溪中書君”指丞相耶律鑄;“龍山先生”指呂鯤,皆元初人。這是此書刊於趙衍之手的直接證據。

海内孤本李贺《歌诗编》

趙衍為今河北秦皇島碣石人,故亦稱北平趙衍。《元史·耶律希亮傳》說:“耶律希亮,字明甫,楚材之孫,鑄之子也。初,六皇后命以赤帖吉氏歸鑄,生希亮於和林南之涼樓。”“憲宗嘗遣鑄核錢糧於燕,鑄曰:‘臣先世皆讀儒書,儒生俱在中土,願攜諸子至燕受業。’憲宗從之。乃命希亮師事北平趙衍。時方九歲,未浹旬,已能賦詩。歲丙辰,憲宗召鑄還和林,希亮獨留燕。”由此可知趙衍乃鴻儒碩學,丞相耶律鑄之子曾師事之,並主持刊印《歌詩編》。此書版印極為精美,是北京地區早期書刻的上乘之作。

此書為蝴蝶裝。書中鈐有“汪士鍾印”、“虞山瞿紹基藏書之印”、“祁陽陳澄中藏書記”等印,有黃丕烈跋及陸拙生題款。黃丕烈謂此書為金刻本,非是。此本為現存《歌詩編》的最早刻本,也是海內孤本。迭經黃丕烈、汪士鍾、瞿氏鐵琴銅劍樓、陳澄中等名家收藏,流傳有緒,彌足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