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

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到了明清時期,它就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它的長度變短,柄端手指形變為少見的靈芝形、雲朵形狀等。

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整體造型優美華麗。質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瑪瑙等珍貴材料製作成的工藝精品,並有浮雕、鏤空、鑲嵌及景泰藍工藝也用上了,而且裝飾上了精細華麗紋飾。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精品中有漢玉檀柄如意、金鏤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鑲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絲琺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藝術、鑑賞價值。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腕動苕花玉,衫隨如意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