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我叫張二郎,出身於一個醫生世家,曾祖父從成化年間起,便懸壺濟世,至今已有四代,也創下了一點小名氣,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愛找我家看病。

雖然我出身於杏林世家,但從醫並不是我的第一選擇。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醫生的地位

我家數代從醫,家境比較寬裕,所以我從小就在縣城裡面的學堂唸書。古語云:“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我之所以苦讀儒家經典、 孔孟之道,目的是"學而優則仕",希望有朝一日能一舉中第,佐君行道,利 澤生民,實現讀書人"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在我們這個年代,醫學乃是"方技",屬於技藝類的 東西,即使取得再大的成就也是"儒之小道",遠沒有那些明儒學大道、 有治國大略的官員們地位高。

但是造化弄人,我的時運不濟,雖然寒窗十年,也考過幾次功名,但是和我的同行李時珍一樣,"三試於鄉,不售"。我比李時珍還要慘,我考了四次,連秀才都考不上,縣裡的教喻大人說我的文章"狗屁不通",勸我死了科舉這條心,還是老老實實回鄉操祖業為好。這位教喻大人是有名的好人,他對我說:"士苟精一藝,能推及物之仁,雖不仕於時,猶仕也。"想想他說的也有道理,誰讓我笨,就是考不上呢?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也許是我身上有學醫的天分,再加上家裡是代代相傳的醫生,人們都說"醫之為術,苟非父祖子孫傳業,則術無自而精,術之不精,其藥可服乎"?所以我學醫之路比較平坦,經過幾年的努力,很快就能獨擋一面了。

在我們大明,當醫生是一個很莊重的事情,雖然我們這個時代沒有行醫師執業資格的認證這一類手續,但是對醫生的素質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醫經》上說:"夫醫者,非仁愛不可託也,非聰明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 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處虛實之分,定逆順之節,原疾病之輕重,而量藥劑之多少,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

優秀醫生的選拔

一名優秀醫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我朝太醫院選拔太醫時,將標準歸納為"八要"分別是立品、勤學 、輕財、家學、師承、虛心、閱歷 、穎悟這八個方面,也就是醫者當志存救濟,心術純正,不能專心競逐榮勢,惟名利是務。醫者還要遠酒色,精勤不倦,博極醫源,方能臨證至誠聰明,專心診治。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咱們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所以醫生對天文、地理與人事都應有所瞭解。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說過:"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不知《易》者,不可以言醫"。

醫生的要求這麼高,那麼準醫生的學習就很重要。我朝有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局",負責醫事行政和醫學教育,每年春季招收年齡在15 歲以上、有志從醫的年輕人學習。考試時有10道題目,分別出自《難經》、《素問》、《諸病源候論》、《神農本草經》等典籍,回答出5道以上為合格,由太常寺發給正式入學資格的"牒",進入太醫局旁聽學習。 這些年輕的學生三人一組結為連保,在太醫局旁聽1年後,才能獲得正式入學資格。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太醫局用"三舍"法傳授醫術。裡面的學生被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個年級,學生通過各種考試來評定等級決定去留。考核的內容包括品行與業務知識,每年年終只有那些成績較好又遵守規守的學生才能獲得定級。凡定為上等者,可以得到授官;中等者升為內捨生;兩次公試不入等者予以除名退回原籍。

太醫局還會根據學生的表現發放"月錢"。月錢分為上、中、下三等,大多數拿不到月錢的學生只能自己解決食宿花費。這種嚴格的管理制度對醫生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提高幫助是很大的。

我朝的御醫絕大多數都是在官辦教育的醫學生中擇優錄取。御醫的篩選非常嚴格,選拔御醫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實行二級考試製度。考試以太醫院歷年頒發的題目為主要範圍,第一場考本經義一道,治法一道;第二場考本經義一道,藥性一道,不限字數。考試中的上等人才才可以加入太醫的行列。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醫生的醫德

醫德是醫生的職業道德,是調整醫生與病人、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醫德的好壞直接關係著人命的安危。正所謂"病家求醫,寄以生死",說明醫德是於病人生死所寄,性命攸關的,影響面很廣。

咱們中醫的醫德思想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概括成四個字就是"仁者愛人"。具體的說,醫德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醫乃仁術、醫者仁心、濟世活人。

"仁愛救人"是醫生的終極目標所在。歷代學醫者都要知道"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讀書萬卷,而後可以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作為醫生必須有一顆仁愛之心,一要推己及人,二要責己恕人,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別人要懂得寬恕。對醫生這個職業忠心耿耿,感同身受地考慮到病患痛苦,對自己平時的言行舉 止有所規範,對患者的態度熱情關心,對那些蠻橫無理甚至胡攪蠻纏的病患要保持一顆寬恕之心。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醫學道德是以濟世活人為目的。"人"和"生命"的價值在傳統醫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萬病回春》中說:"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所以學醫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唐代醫聖孫思邈提出了做一個好醫生的準則,那就是"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醫生用藥時必須審慎仔細,本著對病人高度負責的態度,不能出絲毫錯誤。不問患者貴賤貧富,都要傾盡全力救治。我朝名醫萬全就是朝廷為醫者樹立的榜樣。他和胡元溪兩家之間素有嫌隙,一次胡元溪四歲的兒子咳嗽吐血,到處拜訪名醫,久治不愈,只好來求萬全。萬全"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治好了這個孩子。萬全的這種寬廣心胸,治病不別親疏,對和自己有宿怨的病家也能一視同仁的品質,得到了朝廷的表彰,為我們樹立了楷模。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醫者還應該有虛心謙恭的態度。扁鵲是千古名醫,可是他從不把治好病人當做功勞,總是說:"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 自 當 生 者,越人能使之起耳。"這種虛心謙恭的美德,是我們每個醫者都要學習的。

醫生的職業形象

醫者的職業形象是醫者內在精神的顯現,包括外在形象、品德修養、專業能力和知識結構等許多方面。我們醫者都普遍重視自己的職業形象,醫聖孫思邈在《千金方》中,用"精誠"二字對醫生的職業形象進行了總結。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所以醫生要膽大心細,智圓行方。老子說過:"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說明醫生應遵循人的基本道德,如同天地孳生繁衍萬物的大公無私的恩德一樣。"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是我們醫生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醫者奉行儒家仁愛思想,恪守推己及人的處事原則,對待病人,視人猶己,"人身疾苦,與我無異。凡來請召,急去無遲",甚至在危難時刻捨生忘死,無私奉獻。

"醫勿重利,當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重義輕利"是我們醫者追求的君子人格,也是醫者道德高尚的重要特徵。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這些名垂千古的醫家已經成為醫生職業形象的代表,他們的事蹟激勵著無數的醫者。他們身上的精於醫術,質樸淳古,忠實厚道,治病不論貴賤,不計較利益的仁義之舉,既秉持醫生的職業傳統,也為醫生的職業形象增添了光彩。

醫生的自我保護

治病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需要醫生盡心盡力,也需要量患者的配合。很多時候病人的不治,並不是我們醫者水平不夠,而是病人對我們不信任,不配合的緣故。所以醫神扁鵲提出過"六不治" 理論,即"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 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贏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六不治中,有三種情形並不是指對醫療病情的,而是直指受治者心理和態度。作為一個醫生,選擇自己的職業行為,除了需要考慮疾病之外,還要考量患者心理,這恐怕是名醫與普通醫生的區別吧。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扁鵲認為,驕橫不講道理的病人屬於比較難治的情形之一,醫家應當慎重選擇是否給予治療。這類人多是那些達官貴人。古代醫生的社會地位不是很高,民間醫生更是如此。再加上醫療技術有限,並不是什麼病都能手到病除的。但是很多達官貴人對醫者的要求很高,如果病治不好,會加罪於醫生,甚至危害到醫者的生命。因此醫者在盡責的同時,也要進行必要的自我保護。

醫者在行醫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把錢看得比命重的病人。他們捨本逐末,更看重錢財而不是健康,對收取報酬的醫家視為大敵。由於傳統儒家"輕利"文化對社會大眾價值觀的影響很大,再加之醫者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出現這種情況時,人們對醫者大多都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批判。所以醫家對於這類患者的治療也需要謹慎。當然,如果醫者將"治病"與"斂財"本末倒置,失去了一個"仁術"秉承者所應具備的基本職業操守,受到人們的譴責則不值得同情。

一個明朝民間醫生的自白:地位不高,但真心不悔

我朝也有一些達官貴人"肆其驕慢之氣,役醫如吏,藐醫如工,家有病人,遂促其調治 ,並以生死之權責成之",醫者社會地位得不到尊重。有些醫者去世後, 墓誌生平竟"無一字及醫"。這也是讓我們醫者百思不解之外。醫者為人所輕,又會有多少人主動從醫? 即使從醫, 很多人也都是把它作養家餬口 、自身生存的一種技能,很少能將它作為一門學問來看,這對醫學的發展無疑有著消極的影響 。

醫生這門技藝博大精深,玄奧難窺,是為人共識的。《內經》中反覆講"非其人勿傳,非其人勿授"。沒有較高的悟性,沒有一顆仁心的人,是不適合做醫生的。醫生雖說沒有太高的社會地位,也很少能夠發財的,但絕對不是一個人人可為的職業。從這個角度來說,做一名醫者,我並不後悔,也不自卑,我相信我們從事的,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是社會需要的,也是黎民百姓需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