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一、你被你家的小人兒“威脅”,“控制”了嗎?

在我家經常會有這樣場景發生:一到吃飯點,就是奶奶不斷催浩爺吃飯的聲音,開飯前時候催,飯中催,飯後催,可是被催的小人兒還是一動都不動的拼著他的樂高,就當沒有聽見,最後他的爸爸開始發話了:你再不吃,下午就不要去遊樂園完了!

接著就能聽到兒子扯著啥子叫:“我不要,我就要去遊樂園,你不帶我去,我就不理你了!”

“那你就趕快過來給我乖乖吃飯!”

“那你要帶我去遊樂園玩!你還要陪我吃飯!”

孩子的爸爸無奈地點點頭,再次坐到到桌前,陪孩子吃飯!我們家的浩爺,在這樣的狀態下,還能無懼“威脅”著大人,讓我感到非常困擾!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在一次與閨蜜們聊天中,因為都是寶媽,自然三句聊天都離不開孩子,我把我家浩爺最近情況說出來了,一個寶媽立即分享了她的育兒經驗,而且還非常驕傲說:“我家的妞,前段時間不吃飯也是讓我們愁啊,但是這幾天我跟孩子說,如果你準時吃飯,把飯吃完,我就獎勵你一個貼紙,積滿不同數量,就可以獲得你喜歡的不同禮物,自從實施了這些獎勵制度,效果還不錯,你可以嘗試!”

當我正想準備說什麼的時候,另外一個寶媽已經激動跳出來說話了:“物質獎勵是見效快,失效更快”

為了讓女兒多練琴,認真練琴,她答應孩子每練一個小時就獎勵給她10元錢,這樣他就能攢錢買她想要的玩具咯。

開始的時候,她女兒的確很積極,每天都主動練琴報備。

但是當孩子攢夠了玩具的錢後,就再也不主動練琴,又回到原先天天吼叫,天天催的日子,而且現在還會跟你談條件,說讓她練琴,就要幹嘛……

真的,這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讓孩子乾點事,可真算是操碎了心,連哄帶騙,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

其中,“利誘”也就是物質獎勵,最省力,不費腦細胞,不用破壞親子關係,雙方都能樂呵呵。還真應了那句話,“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事”!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把作業做完,就獎勵你一根冰淇淋!

考了第一名,就給你買一件玩具!

把這碗飯吃了,就帶你去遊樂園!

每天按時起床,想要什麼就給你買什麼!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發現“最好用”,“最省事”的獎勵制度,已經慢慢演變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種“交易”,孩子甚至可以和父母討價還價的時候,你是不是很奔潰!

“你不給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寫作業”

“下午帶我出去玩,不然我就不吃飯”

“你讓我看一個小時電視,我就願意練琴”

······

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是越來越會講條件了!

二、一味的物質獎勵,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內驅力

在知乎提到的育兒十大誤區中,物質獎勵位列其中,是否有引起各位寶媽關注?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首先,不當獎勵讓孩子變得功利性!

相對於懲罰來說,作為父母,採用一定的物質獎勵無可厚非,但是從長期來看,物質獎勵容易使孩子所有的努力都只以獲得獎勵為目的,讓孩子變得功利性,認為自己只要做了就必定有回報,除此以外並不會培養孩子任何主動、上進的習慣。

其次,不當獎勵會削弱孩子學習的內部驅動機!

通常意義上而言,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指個體對所從事的活動本身有興趣而產生的動機,無需外力作用的推動。內部動機較強的人,在一件事情上會具有更強的主動性,獲得更多的愉悅感。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曾經,聽過一個很有意思故事!

有個老人在鄉下休養,但附近有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在追逐打鬧,嘈雜的聲音讓他不勝其煩。在屢禁不止後,聰明的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出門給每個搗蛋的孩子10美分,並對他們說:“誰弄出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更多。”

隨後,孩子們使勁想辦法弄出更大的聲音,而老人也根據不同的表現,給他們不同的獎賞。當孩子們習慣拿到獎勵時,老人開始減少獎勵,5美分、3美分、1美分……於是孩子們很生氣,不給錢誰還為你叫!從此以後,孩子走了,老人的家恢復了一片寧靜。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老人很聰明,他的算計也很簡單,就是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快樂地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美分玩”,當他操縱外部因素時,他就同時操縱著孩子們。

用通俗的話說:當孩子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或內驅力時,用物質獎勵來激發他是有效的;

但當他已經對這件事物產生興趣或內驅力,一味的物質獎勵,反而會讓孩子失去內驅力,轉而將獲得物質獎勵作為目標。一旦物質獎勵失去吸引力,就停止追求目標了。

三,外部獎勵要有,但是要有技巧

《媽媽是超人》第二季,胡可的教養方式,贏得了很多媽媽的贊同。

第一期,安吉跟小魚兒兩人搶玩具,明明是弟弟小魚兒先拿到,然後被哥哥安吉奪走的。

在面對媽媽質問時,安吉撒謊說是自己先拿到的。胡可很認真的問了第二遍,並強調“誠實的孩子,會得到一朵小紅花”。

安吉懂了媽媽的意思,果斷承認玩具是搶過來的。機智如胡可,她立馬在安吉臉上親了一口印出一朵小紅花,用吻誇安吉做的很棒。

同樣是獎勵,為什麼不同的家庭,會產生不同效果!獎勵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該如何使用,才能發揮正向作用?

首先,外部獎勵要以精神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精神和物質獎勵都屬於外部獎勵,在使用時,要注意把握好度。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大學的的歌星陳美玲,在分享育兒經驗時說過,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教育改革家科恩在《獎勵的懲罰》一書中說:獎勵會將本來有趣的事情變得乏味。

什麼樣的獎勵算精神獎勵呢?比如,陪孩子去看一次畫展、陪他去博物館看恐龍化石,哪怕是為孩子發自內心唱一首歌也會讓他感動。如果想採用物質獎勵,可以採用一些對其成長有幫助的,比如一套圖書、用來查資料的平板、一個心儀的書包等。總之,不要太貴重,讓孩子從獎品中收穫知識和滿足感。


這就如孩子考的好,學校會發獎狀是屬於精神獎勵;老師的誇獎也是屬於精神獎勵。物質獎勵是低級的,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最高級的,就是所謂的精神鼓勵。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其次,精神獎勵要有,但要注重技巧

如果你把對孩子獎勵只是單純認為是一種簡單玩具或是遊戲的承若,那給予孩子只是單向輸出,沒有太多感覺。

但是如果把這種獎勵換成一種群體性獎勵,或是家庭的慶祝,例如當孩子養成一個習慣,這段時間都很乖巧定時吃飯,你就可以給予孩子獎勵是,全家週末去郊遊,而且再去的時候,父母可以感謝是因為孩子,才能讓我們有了這樣愉快週末!

同時在精神獎勵方面,鼓勵和表揚其實是佔據重要位置,而且要注意細節描述!

所謂“細節描述”的意思是,對孩子的表揚一定要具體明確,要表揚過程而不是結果,比如他的努力、專注、堅持、創意、策略等等。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就拿孩子畫畫來說,我們不要說:“寶貝,你畫的真好看”,而是把我們看到的細節說出來,“寶貝,你的畫有房子,蘋果樹,小草,小鳥,用了很多色彩,而且這次塗色都沒有超出格子哦。”


再次,要讓孩子明白好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獎勵

父母對孩子獎勵要有非常明確目標,今天對於娃的獎勵都是暫時的!一旦孩子形成一定習慣,就要及時總結,同時有計劃地停止對孩子的獎勵,但是為了防止突然停止獎勵,會引起孩子反抗,對其獎勵的停止必須是逐層遞減,有個過程。

例如本來是當天兌現的承諾,現在可以逐漸降低每3天獎勵一次,然後延遲到每週,最後兩週不等!這樣形成的規律是:

通過外部動機改掉壞行為——過渡到好行為——形成習慣——形成內在動機——不再需要外部獎勵


在獎勵退出的過程中,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好行為本身帶給TA的好處,口頭表揚與物質獎勵並進。

例如你可以跟孩子說,因為小寶現在每次玩玩具都記得收拾玩具,現在小寶是不是玩具很快就找到了!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最後,讓孩子感受自然後果

在教育過程中,雖然物質獎勵可以讓做父母獲得暫時性省心,但是長期效果反而讓孩子變本加厲,我現在已經深刻感受到孩子對你討價還價的無助!

有的學者建議對於孩子教育其實可以遵從自然後果教育!

所謂自然後果法是法國教育學家盧梭提出來的,其重點在於:如果孩子犯了錯,造成了不良

的後果,讓他自作自受,親身體驗並承擔自已所犯錯誤造成的不良後果,從中接受教訓。

意思是當孩子又把書桌弄亂的時候,告訴他:如果你不收拾,下次很容易找不到你想用的東西哦,而且你進進出出也不方便~

然後讓他自然選擇:是好好收拾,還是維持亂狀。假設他還是選擇不收拾,那就不管他。

等到他下次找不到筆、橡皮,在那著急的時候你再告訴他:都說啦房間太亂容易找不到東西的。

這樣孩子就能體會到:自己不收拾房間的後果就是找不到東西,而這個後果是由自己來承擔的,下次他就會乖乖的收拾了。

自然後果法實施的步驟就是:家長告知後果,孩子自由選擇,孩子承擔後果。

當前家庭裡最好用“獎懲”制度,正在扼殺我們的孩子

真正能夠激勵孩子進步和成長的是父母的愛、關注、認可和溝通。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Deci建議過,想要刺激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是讓孩子覺得“我能做到”。“進步”、“優秀”“成為更好的孩子”...都是自我驅動力。

實際上,人對物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只有讓孩子體會到滿滿的愛,關注,認可,欣賞,讓他們對自己滿意,才是給他們最好的獎勵。

我是幸福的恐龍麻麻,二胎寶媽一枚,中醫育兒和思維導圖的踐行者,定位在0-6歲的寶寶健康、情緒和習慣培養、教育上,與每位家長一樣心繫寶寶健康與成長,不斷追求自我實現和辣媽修養之道!

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科學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