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一、你被你家的小人儿“威胁”,“控制”了吗?

在我家经常会有这样场景发生:一到吃饭点,就是奶奶不断催浩爷吃饭的声音,开饭前时候催,饭中催,饭后催,可是被催的小人儿还是一动都不动的拼着他的乐高,就当没有听见,最后他的爸爸开始发话了:你再不吃,下午就不要去游乐园完了!

接着就能听到儿子扯着啥子叫:“我不要,我就要去游乐园,你不带我去,我就不理你了!”

“那你就赶快过来给我乖乖吃饭!”

“那你要带我去游乐园玩!你还要陪我吃饭!”

孩子的爸爸无奈地点点头,再次坐到到桌前,陪孩子吃饭!我们家的浩爷,在这样的状态下,还能无惧“威胁”着大人,让我感到非常困扰!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在一次与闺蜜们聊天中,因为都是宝妈,自然三句聊天都离不开孩子,我把我家浩爷最近情况说出来了,一个宝妈立即分享了她的育儿经验,而且还非常骄傲说:“我家的妞,前段时间不吃饭也是让我们愁啊,但是这几天我跟孩子说,如果你准时吃饭,把饭吃完,我就奖励你一个贴纸,积满不同数量,就可以获得你喜欢的不同礼物,自从实施了这些奖励制度,效果还不错,你可以尝试!”

当我正想准备说什么的时候,另外一个宝妈已经激动跳出来说话了:“物质奖励是见效快,失效更快”

为了让女儿多练琴,认真练琴,她答应孩子每练一个小时就奖励给她10元钱,这样他就能攒钱买她想要的玩具咯。

开始的时候,她女儿的确很积极,每天都主动练琴报备。

但是当孩子攒够了玩具的钱后,就再也不主动练琴,又回到原先天天吼叫,天天催的日子,而且现在还会跟你谈条件,说让她练琴,就要干嘛……

真的,这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干点事,可真算是操碎了心,连哄带骗,威逼利诱,“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利诱”也就是物质奖励,最省力,不费脑细胞,不用破坏亲子关系,双方都能乐呵呵。还真应了那句话,“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事”!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把作业做完,就奖励你一根冰淇淋!

考了第一名,就给你买一件玩具!

把这碗饭吃了,就带你去游乐园!

每天按时起床,想要什么就给你买什么!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最好用”,“最省事”的奖励制度,已经慢慢演变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种“交易”,孩子甚至可以和父母讨价还价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奔溃!

“你不给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写作业”

“下午带我出去玩,不然我就不吃饭”

“你让我看一个小时电视,我就愿意练琴”

······

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是越来越会讲条件了!

二、一味的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在知乎提到的育儿十大误区中,物质奖励位列其中,是否有引起各位宝妈关注?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首先,不当奖励让孩子变得功利性!

相对于惩罚来说,作为父母,采用一定的物质奖励无可厚非,但是从长期来看,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所有的努力都只以获得奖励为目的,让孩子变得功利性,认为自己只要做了就必定有回报,除此以外并不会培养孩子任何主动、上进的习惯。

其次,不当奖励会削弱孩子学习的内部驱动机!

通常意义上而言,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内部动机较强的人,在一件事情上会具有更强的主动性,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曾经,听过一个很有意思故事!

有个老人在乡下休养,但附近有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追逐打闹,嘈杂的声音让他不胜其烦。在屡禁不止后,聪明的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出门给每个捣蛋的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谁弄出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更多。”

随后,孩子们使劲想办法弄出更大的声音,而老人也根据不同的表现,给他们不同的奖赏。当孩子们习惯拿到奖励时,老人开始减少奖励,5美分、3美分、1美分……于是孩子们很生气,不给钱谁还为你叫!从此以后,孩子走了,老人的家恢复了一片宁静。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老人很聪明,他的算计也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当他操纵外部因素时,他就同时操纵着孩子们。

用通俗的话说: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

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一味的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一旦物质奖励失去吸引力,就停止追求目标了。

三,外部奖励要有,但是要有技巧

《妈妈是超人》第二季,胡可的教养方式,赢得了很多妈妈的赞同。

第一期,安吉跟小鱼儿两人抢玩具,明明是弟弟小鱼儿先拿到,然后被哥哥安吉夺走的。

在面对妈妈质问时,安吉撒谎说是自己先拿到的。胡可很认真的问了第二遍,并强调“诚实的孩子,会得到一朵小红花”。

安吉懂了妈妈的意思,果断承认玩具是抢过来的。机智如胡可,她立马在安吉脸上亲了一口印出一朵小红花,用吻夸安吉做的很棒。

同样是奖励,为什么不同的家庭,会产生不同效果!奖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该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正向作用?

首先,外部奖励要以精神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精神和物质奖励都属于外部奖励,在使用时,要注意把握好度。把三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大学的的歌星陈美玲,在分享育儿经验时说过,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教育改革家科恩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说:奖励会将本来有趣的事情变得乏味。

什么样的奖励算精神奖励呢?比如,陪孩子去看一次画展、陪他去博物馆看恐龙化石,哪怕是为孩子发自内心唱一首歌也会让他感动。如果想采用物质奖励,可以采用一些对其成长有帮助的,比如一套图书、用来查资料的平板、一个心仪的书包等。总之,不要太贵重,让孩子从奖品中收获知识和满足感。


这就如孩子考的好,学校会发奖状是属于精神奖励;老师的夸奖也是属于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是低级的,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高级的,就是所谓的精神鼓励。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其次,精神奖励要有,但要注重技巧

如果你把对孩子奖励只是单纯认为是一种简单玩具或是游戏的承若,那给予孩子只是单向输出,没有太多感觉。

但是如果把这种奖励换成一种群体性奖励,或是家庭的庆祝,例如当孩子养成一个习惯,这段时间都很乖巧定时吃饭,你就可以给予孩子奖励是,全家周末去郊游,而且再去的时候,父母可以感谢是因为孩子,才能让我们有了这样愉快周末!

同时在精神奖励方面,鼓励和表扬其实是占据重要位置,而且要注意细节描述!

所谓“细节描述”的意思是,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就拿孩子画画来说,我们不要说:“宝贝,你画的真好看”,而是把我们看到的细节说出来,“宝贝,你的画有房子,苹果树,小草,小鸟,用了很多色彩,而且这次涂色都没有超出格子哦。”


再次,要让孩子明白好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父母对孩子奖励要有非常明确目标,今天对于娃的奖励都是暂时的!一旦孩子形成一定习惯,就要及时总结,同时有计划地停止对孩子的奖励,但是为了防止突然停止奖励,会引起孩子反抗,对其奖励的停止必须是逐层递减,有个过程。

例如本来是当天兑现的承诺,现在可以逐渐降低每3天奖励一次,然后延迟到每周,最后两周不等!这样形成的规律是:

通过外部动机改掉坏行为——过渡到好行为——形成习惯——形成内在动机——不再需要外部奖励


在奖励退出的过程中,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好行为本身带给TA的好处,口头表扬与物质奖励并进。

例如你可以跟孩子说,因为小宝现在每次玩玩具都记得收拾玩具,现在小宝是不是玩具很快就找到了!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最后,让孩子感受自然后果

在教育过程中,虽然物质奖励可以让做父母获得暂时性省心,但是长期效果反而让孩子变本加厉,我现在已经深刻感受到孩子对你讨价还价的无助!

有的学者建议对于孩子教育其实可以遵从自然后果教育!

所谓自然后果法是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提出来的,其重点在于: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

的后果,让他自作自受,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

意思是当孩子又把书桌弄乱的时候,告诉他:如果你不收拾,下次很容易找不到你想用的东西哦,而且你进进出出也不方便~

然后让他自然选择:是好好收拾,还是维持乱状。假设他还是选择不收拾,那就不管他。

等到他下次找不到笔、橡皮,在那着急的时候你再告诉他:都说啦房间太乱容易找不到东西的。

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自己不收拾房间的后果就是找不到东西,而这个后果是由自己来承担的,下次他就会乖乖的收拾了。

自然后果法实施的步骤就是:家长告知后果,孩子自由选择,孩子承担后果。

当前家庭里最好用“奖惩”制度,正在扼杀我们的孩子

真正能够激励孩子进步和成长的是父母的爱、关注、认可和沟通。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Deci建议过,想要刺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进步”、“优秀”“成为更好的孩子”...都是自我驱动力。

实际上,人对物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满满的爱,关注,认可,欣赏,让他们对自己满意,才是给他们最好的奖励。

我是幸福的恐龙麻麻,二胎宝妈一枚,中医育儿和思维导图的践行者,定位在0-6岁的宝宝健康、情绪和习惯培养、教育上,与每位家长一样心系宝宝健康与成长,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辣妈修养之道!

关注我,学习最实用的科学育儿知识,有关于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给我发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为您解决一点困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