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奶農又倒牛奶:為什麼不能逼著企業做慈善?


美國奶農又倒牛奶:為什麼不能逼著企業做慈善?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1.難以置信的浪費


這是一個疫情蔓延的世界。天空的顏色,似乎也變得灰暗。

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導致經濟領域進入衰退狀態。許多行業中的許多人,都在叫苦不停。

環球同此涼熱,美國人民也不好過。新冠病毒感染數字直奔50萬了。

這幾天又看到有消息說,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因為產能過剩,需求減少,牛奶賣不出去,只好倒掉。

牛奶之所以過剩,主要原因是因為通常在餐廳提供牛奶的學校現在關閉了。另外,也因為許多美國家庭在新冠大流行開始時就囤積了大量牛奶,現在對牛奶的需求不高。

將牛奶倒入下水溝,真的是難以置信的浪費。

正如當地奶農的悲傷說法:

“我們把全身心都投入其中。所有的驕傲,所有的時間,(但現在)我們卻把它(牛奶)倒進下水道”。

美國當年大蕭條時,這種現象就出現過。我們的初中課本,將此現象歸結為資本主義特有的經濟危機所致。

記得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當初還是少年的我們恨透了資本家——還有那麼多窮人喝不起牛奶,為什麼非要倒掉,而不肯送給窮人喝?

今天威斯康星的奶農們,算不上資本家。而且,沒有人比他們自己,對於這樣的浪費行為更難以容忍。

但倒牛奶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美國奶農又倒牛奶:為什麼不能逼著企業做慈善?

Photo by Mehrshad Rajabi on Unsplash


2.波動劇烈的供需曲線


產能過剩的問題,本質上是供給和需求出現失衡。當需求端已經無力消化,但生產端依然在不斷生產,過剩便出現了。

為了出清過剩產品,國內企業常常通過打價格戰的方式——其結果,往往是幾敗俱傷。

當然,供給端也可以通過控制生產規模,減少產量,來解決這個問題。財經新聞中高頻出現的石油問題,也經常是圍繞著產量、價格等展開。

但牛奶行業的供給,並不是想停就能停。奶牛不是機器,沒辦法直接做關機處理。

這次疫情的影響實在太大,直接導致學校關門,學生回家。原本大量的牛奶是供應學校的,這個渠道一下子切斷了;牛奶作為輔料的一些產品,在疫情期間也減少了生產,加上許多民眾之前開始囤貨,使供需曲線變得波動較大——於是,牛奶賣不動了。

這樣的情形,是危機狀態下的偶發現象,並非常態。以常態思維去看待這個問題,當然也是不妥的。

當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做出倒牛奶的舉動時,將此舉直接關聯美國當年的大蕭條,即認為當下世界已經出現大蕭條的信號,同樣也是不妥的。

畢竟,背後的原因並不完全一樣。

美國奶農又倒牛奶:為什麼不能逼著企業做慈善?

Photo by Niels And Marco on Unsplash


3.倒掉不如捐掉?


很多人有疑問,這麼多新鮮的牛奶,與其倒掉,為什麼不能捐給慈善機構?為什麼不能送給窮人?

美國是一個貧富差距很大的社會。美國底層的人生也很驚心動魄。這就更讓人有興趣追問:為什麼不捐掉呢?

在捐贈文化的層面,美國是有信仰的。

資中筠先生曾在《20世紀的美國》中描述過美國的捐贈文化。她以洛克菲勒家族長期堅持最初的捐贈傳統為例,稱洛氏家族的關注點停留於教育、健康、民權、城市和農村的扶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資先生認為,堅持不懈做這種事業,沒有一定的思想和理想的基礎是不可能的。

那奶農們為什麼不捐呢?

1.成本問題。捐贈出去的產品,必須保證質量。不然,被捐贈者喝壞了身體,按照美國的法律,捐贈人吃不了兜著走。而要確保質量的話,從原料到成品,這當中就會有很多工序,涉及很多成本。

也就是說,相比於倒掉,捐贈行為對於奶農來說,是要增加成本的。他們明顯不想承擔這些成本——本來賣不掉牛奶,就夠難受了,還要增加成本負擔。以理性人的角度思考,他們選擇倒掉是有理由的。

2.將商品直接轉化為慈善品,會扭曲市場交易行為。正如一個酒店客人沒有住滿,是不是就把床位送給街頭的流浪漢呢?沒有人這麼做。輿論若是施壓,那就涉嫌行為不當、道德綁架了。

慈善事業屬於社會的第三次分配,與商業不在同一個頻道中。若兩者混為一談,會容易出現問題。正如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要求企業強捐一樣,讓奶農們將過剩的產品用於捐贈,並不合適。

我們不能單單渲染苦難,而不顧及奶農的利益。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奶農倒掉牛奶是一種很大的浪費,這一點並無疑問。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與其讓奶農承擔捐贈成本,不如讓其他公益機構介入,在公益的頻道里求解,更為合適。


《華人家族財富》所刊發的文章及觀點,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閱讀者請根據獨立判斷做出投資決策,《華人家族財富》不對投資後果承擔法律責任。


- The End -


撰文 夏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