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巧妙揣测秦孝公,成功变法得上位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商鞅以力主变法而闻名,但是变法似乎并不是他最初的主张。商鞅几次会见秦孝公,并观察他的心里所想调整了自己的语言,最后让秦孝公重用了他。商鞅的谈话里面有很多试探和智慧,我们一起看看商鞅语言的魅力。

商鞅巧妙揣测秦孝公,成功变法得上位

揣测人心的商鞅

商鞅这个人原是卫国国君后裔,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正野心勃物地想要重振祖先的基业,于是就来到秦国,并通过孝公的宠臣太监景监的引见,拜见了孝公。和秦孝公一见面,商鞅就向其大谈传说中的尧舜等圣明君主如何与民同甘共苦,以自己的行动感化百姓,从而使天下达到大治这一套所谓的"帝道"和仁政。结果,秦孝公毫无兴趣,一直打瞌睡,一点都没听进去。

商鞅巧妙揣测秦孝公,成功变法得上位

事后孝公还说了景监一通,说他介绍的商鞅只会说一些大话来骗人,不值一用。景监对商鞅非常不满,商鞅不以为意。五天之后,商鞅又一次去见孝公。君臣见面时,商鞅把原来的那一套加以修正,向孝公推荐了夏、商、周三朝的治国之道,但秦孝公还是不满意。景监又被秦孝公臭骂了一顿,这回他看到商鞅更是心头火起。但商鞅要求再一次晋见孝公。这一次,君臣相谈比较投机。但是秦孝公依旧没有表示要用商鞅的意思。他对景监说:"你介绍的这个客人还行,我和他谈得来。"商鞅也胸有成竹地对景监说:"我向国君谈了春秋时代以武力称霸的道理,我觉得对这一点大王非常感兴趣。这次如果还能让我见大王一面,我绝对可以说服他。"当孝公再一次接见商鞅的时候,商鞅向其大谈强国之术,秦孝公听入了迷,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地将座席向前移,一连谈了几天,一直都有说不完的话。接着,秦孝公就重用了他,经过了改革,秦国开始强大起来。

商鞅巧妙揣测秦孝公,成功变法得上位

对商鞅游说秦孝公的看法

看起来,商鞅像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货担里什么都有,买主需要什么,他就可以贩卖什么。但这种看法并不一定正确。商鞅自少便爱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他先前向秦孝公所提的那一些儒家的治国之道,很有可能只是他试探孝公真实意图的一种手段而已。商鞅为何不直接向秦孝公提出他的强国之术?这是因为在拿不准孝公真实意图的情况下,轻易提出自己的主张不但可能过于突兀,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其实不久前,商鞅在魏国时,因为才能出众,丞相公孙胜让魏王要么用商鞅,要么杀之,使之不能为他国服务。可以想象,如果孝公会对这些儒家的"仁政"、"圣君"思想感兴趣,那么商鞅只会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为秦孝公服务,二是以法家思想来说服孝公改变主意。而历史却恰好使他和孝公走到了一起。商鞅一步步试探,一步步接近孝公的真实意图,并采取进一步的对策,最后把自己的强国之术提出来,才是真正的水到渠成,同时也间接地否定了其他治国的方法,从而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

商鞅巧妙揣测秦孝公,成功变法得上位

商鞅变法的启示

纵横舌辩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商鞅是法家人物,但他对纵横家的这一套也烂熟于心。他所采用的方法是鬼谷子中关于刺探情报的一种方法。古代很多名家都认为,通过某种活动或言辞,刺激对方采取下一步的言行,再根据其言行分析其真意。如果有哪些地方没有试探清楚,或者感觉哪些地方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一定要反复思索,仔细观察对方的言行,然后搞清楚这些事情的真相。这种方式就好比用一张大网抓鱼一样。只要使用了合适的方法,就完全不用发愁猎物不会主动到陷阱里来。如果这种方式没有成功,那么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做法,通过一系列试探,让对方吐露出自己心里的所有想法,当获得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往往可以轻易控制这个人了。

其实商鞅的谈话方式是充满技巧的,首先,对于对方的观点他加以肯定和否定,然后对否定点进行持续的发言,接着就了解了对方心里意图,彻底搞清楚对方的利益所在。当对方开始发言之后,一定要让对方畅所欲言,搞清楚他需要的利益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对方对自己敞开心扉才能够,了解对方的想法,接着自己提出一些观点,才能让对方觉得自己很有诚意。不仅要促使对方畅所欲言,而且还要灵活应变,这也是百家学说的高级智慧。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一些细节判断这个人的人品以及作风,然后获得准确的情报。只有了解了对手,在感情角度把对手拉近,让你的对手对你敞开心扉对你无话不谈,对你好比朋友一般把所有的想法都告诉你。有了这些,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通过这些技巧的把握,可以深入彻底地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考虑范围之中。

商鞅巧妙揣测秦孝公,成功变法得上位

兵家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实际上在人和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场合都是如此,其中就包括言谈,因此有人把激烈的言谈称为"舌战"。对"舌战"而言,只有充分地了解对方,尤其是了解对方的意图,才能真正说服对方,达到"战胜"的目的。中国语言的魅力博大精深,这里面有很多技巧和智慧。如果将刺探对方的真实意图称之为"钓言"的话,那么"钓言"可以说是整个"舌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商鞅这次巧妙的看到了秦孝公的利益所在,然后根据这一点畅所欲言,让秦国国君对自己越来越感兴趣,最后实行了他的变法,让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历史的书页之上。

参考文献:《史记》《左氏春秋》《东周列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