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皇帝咸丰,有家难回,为何年纪轻轻命丧热河

纵观清朝的这些皇帝,当属咸丰皇帝是最为苦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执掌皇权的十一年里,国家内忧外患,人民苦不堪言,身为一个皇帝,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面对,没有过过一天的安稳日子。相对于他的父亲,爷爷。只能说王朝的更迭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吧了!


苦命皇帝咸丰,有家难回,为何年纪轻轻命丧热河


咸丰皇帝,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母亲是孝全成皇后。是大清王朝最为一个实际掌权的皇帝。咸丰皇帝的继位也是特殊的。在道光的最后遗诏中,有两道圣旨,第一:封皇六子奕䜣为恭亲王,第二:册封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继承大统。正式因为道光皇帝的这两道圣旨,才让这两位原本亲密的弟兄两人不和起来。因为先是册封的亲王,后册封的皇太子,让人不免猜测道光皇帝的用意。让更人怀疑册封皇太子的诏书是册封亲王诏书的陪衬。这样就不免引起皇帝的猜疑,致使两兄弟的不和。


苦命皇帝咸丰,有家难回,为何年纪轻轻命丧热河


咸丰皇帝继承皇位后,国家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联军的攻打。所以咸丰皇帝每天都在处理这些战火。因为不断增加“修约”,并且得不到满足的英国人再一次的向清王朝发动了战争,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再次侵华,占领天津大沽口。逼近清王朝的政治中心-北京。曾格林沁秘密上书,请皇帝以木兰秋狝为由,启程去热河。因为咸丰皇帝抹不开面子(身为一国之君,在国家危难之际,怎么能不顾祖宗排位,黎民百姓,自己出城逃跑呢!,但在想一下,如果国破成功,想想当年宋微宗宋钦宗的处境,咸丰皇帝应该满脸踌躇吧!)。于是向大臣们商量如何是好。掌权大臣肃顺极力主张咸丰皇帝离开北京,去热河。在与众大臣极力的争论中,因为不能保证皇帝的安危,于是咸丰皇帝决定出行热河。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二日,正直秋分,咸丰皇帝带着儿子,皇后,后妃,大臣,匆忙从圆明园大东门出发,逃亡热河。北京全权交给了弟弟恭亲王。


苦命皇帝咸丰,有家难回,为何年纪轻轻命丧热河


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在听到自己的行宫圆明园被烧,那真是痛哭流涕。面对这么一个落魄江山,咸丰皇帝也只能无奈的摇摇头吧!在与英法和平谈判之后,咸丰皇帝没有立即回鸾,而是依旧在热河行宫,饮酒作乐。咸丰皇帝应该说是清朝皇帝中绯闻最多的一位皇帝了。饮酒,好色,不务正业等等都是对这位皇帝的评价。让后人也都认为咸丰不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且看他不管黎民百姓,自己出逃就知道了。咸丰皇帝的两个爱好让人比较难以理解。第一,喜欢听戏。在热河行宫中,咸丰皇帝最为高兴的就是听戏。整天都是锣鼓喧天,直到晚上才结束。第二,就是嗜酒。每次都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后那吓人出气。等到酒醒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向这些个受苦的人发一些赏赐。最终在咸丰十一年的七月十五日,病死在热河行宫。史料记载咸丰皇帝是的肺痨而死。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却会发现咸丰皇帝的死又另有蹊跷。正常来说肺痨虽然不能治愈,但好生照料,也是可以颐养终生的。而且肺痨是不能饮酒的。身为一国的君主。周边的太医又都是国之能手,怎么会不能保住咸丰皇帝颐养天年呢!身边又有皇后,后宫妃嫔,又怎么会不劝谏皇帝少饮酒呢!这都只能说明是咸丰皇帝自己所为。


苦命皇帝咸丰,有家难回,为何年纪轻轻命丧热河


自古以来就有“醇酒妇人自戕”之说。咸丰在皇帝位的这几年,每天都是处在焦虑,痛苦,不安生的状态中。面对这国破山河,只想早早结束这生命,所以咸丰皇帝经常性的饮酒,因此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以此让自己在酩酊大醉后,可以进入休息一下,不至于在梦中也是处理国家政务。每天处在锣鼓喧天中,让自己不至于听到外界的风言风语,以此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每天找一些后宫妃嫔,以此消耗自己的身体,快速结束自己的生命。

纵观咸丰皇帝的一生,应该来说是极其辛苦的。在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在静皇贵妃的照付下,才得以长大成人。寄人篱下的生活,不免让这位少年抑郁寡欢,加上自己的阿玛更加偏爱自己的弟弟,所以自己过得更是谨慎小心。继承皇位后,更是面对国破山河,加上自己能力平平,只能是竭尽全力保全自己的国家。面对国外先进的技术的进攻,只能舍命逃亡热河。可是面对黎明百姓深陷苦楚,自己又不能拯救,所以只能以死谢罪了。不能投河,上吊,喝毒药,就只能拿自己的身体来惩罚自己。以此来结束这苦命的一生。


苦命皇帝咸丰,有家难回,为何年纪轻轻命丧热河


想想现在的我们,面对工作的上的一点压力,就喘息的不行。同样是年纪轻轻的咸丰皇帝,处理的确实国家的事务,身上的单子又怎么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呢!所以对于咸丰皇帝的评价,我们真应该是一分为的来看待。虽然他嗜酒,好色,虽然他没有治理好国家,丢失了祖宗留下的家园,虽然做了大清朝第一个出逃的皇帝。但这些都是不得去做的。或许咸丰要生活在乾隆时期,也是一位盛世之君,也能创造康乾盛世。只不过这就是王朝的更迭。一个王朝没落,必定迎来另一个王朝的兴起。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正是有了这一代又一代的王朝,才有了社会的进步,才有了技术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