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悲哀的代工厂成了最软的柿子?

4月,春暖花开,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大部分人也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复工通知,一切看起来都越来越好。但现实却似乎并没有那么友好.......“我们快要放假了!做完今天白班,就放假了,通知已经下了。”一位印染厂的挡车工小伙子边收拾东西边说。

疫情下,悲哀的代工厂成了最软的柿子?

很多人没想到事情的转折来得这么快:一二月份中国疫情严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无法生产,海外客户紧急催单;进入三月份,中国工厂纷纷吹响复工复产的号角,国外却开始疫情加重,原本催单的客户纷纷推迟订单,甚至取消订单。刚刚从国内延迟复工复产的第一波压力之中走出来的代工企业,又迎来了第二波压力:订单取消、暂停!无单可接,无单可做!随着局势进一步严峻,全员进入休假模式,并鼓励员工主动辞职的企业越来越多。

世界的工厂,中国的代工,怎么就这么容易被击垮呢?

深度爆料

利润低到尘埃里!中国代工60%以上的利润给了销售渠道商,30%归了品牌商,而中国耗费大量资源、辛苦劳作的制造商拿到的只有区区10%。广东东莞乔鸿鞋业生产过Hello Kitty、New Balance、Paul Frank在内众多品牌鞋子。他们称现在“卖一双赚一块钱”。像乔鸿鞋业这样有着300多人规模的工厂,一个月必须代加工10万双以上的鞋,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这种劳动密集型又利润率极低的产业,一旦没有订单支撑,只能以停工放假甚至裁员的方式来解决危机。

疫情下,悲哀的代工厂成了最软的柿子?


没有话语权。面对上游原料供应商,工厂都得先全额付款后提货。而在面对品牌商销售收款时,想要赢得订单合同就需要有较长的付款期,短的45天长的半年,工厂要垫付2至6个月的货款,给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带来影响。很多工厂只能向银行贷款上千万才能勉强维持运营。冗长沉重的资金链就像给代工厂套上了一个枷锁,不得喘息的机会,一崩就断。

没有自主权。代工厂仅有的利润来源都是依靠品牌商扔过来的订单。自己普遍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更无市场优势,没有了订单就像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植物人。平时面对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业态,也要面临接单利润极低,不接单停工赔得更惨的尴尬局面。此时疫情导致外需疲软,相当于直接切断了代工厂的口粮,停工放假自然也成了他们最直接的处理方式。

疫情下,悲哀的代工厂成了最软的柿子?

代工厂还有出头之日吗?

对于国内纺织企业而言,能够叫的出名字的休闲、时尚品牌并不多。眼下更多的是拱手让出国内市场,甘心成为优衣库等国际品牌的代工厂,还要承担国际产业链转移带来的风险。如果按照大部分代工企业的现状发展下去,估计倒闭已是不远的事实。但事实上,在给他人作嫁衣的同时,中国代工厂在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积累了和世界一流工厂相当的水准。只要这些高水准的代工企业将管控、研发、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嫁接到自己创立的品牌中,完成代工厂走向品牌设计机构,并不无可能。

山东鲁泰纺织是高档色织面料生产商和品牌衬衫制造商,在每年2000万件衬衫的产能里,虽不乏有ARMANI、HUGOBOSS等国际品牌的代工业务,但鲁泰却把它最优秀的生产线留给了自己的品牌产品,生产自主品牌衬衫。目前,鲁泰已积极通过天猫等电商平台成功转型。

对此,卫士蓝高端猎头业务副总武素菊认为,对于任何企业形态而言,核心技术都是最有发言权的。对于代工企业,抓紧时间引入专业的设计人才,搭建营销体系,利用好疫情这个黄金宣传期以及移动互联网新媒体这个阵地,转危为机,那么疫情结束很可能就会柳暗花明。

疫火中,保命要紧,这些代工企业能否涅槃重生,你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