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萌聲母嬰育兒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和指點

現在這個時代,大部分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都會選擇“聽我的”教育方式,父母永遠都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讓孩子按照自己的 想法一步一步去做,正是因為這樣,卻讓孩子丟失了很多重要的東西。

相信喜歡看新聞的家長,經常會看到有孩子抗不住學習的壓力或者是考試時的分數和父母期望相差太遠,受到來自家庭和老師的雙重責罵,而最後選擇放棄生命的孩子。

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發生這種事的背後,請各位父母好好的想一想,當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孩子學習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表示,任何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當我們生活在這個群體當中時,人和人之間的內心是相互聯繫的,一旦脫離了社會關係,個體將必死無疑。

其實,家長要知道,這就是人類的本質,人類本來就是一群“群居生物”孩子最後也將會告別父母的關懷,走向社會,哪怕再怎麼逃離最後的結果也是一樣的。

當孩子處於集體生活中時,難免會發生一些衝突,如果這時父母選擇幫助娃去解決爭吵和衝突,這種做法雖然好,但是卻會害了孩子。

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孩子面對衝突的處理方式,需要父母從小對孩子進行社會能力的培養,越早培養越有好處。

當孩子的思維可以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時,相比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孩子來說,您家的娃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

IPCS的由來

大部分的家長會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但是卻忽略孩子的“社會能力”。

美國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R.舒爾曾在她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中寫道:

我們不應該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鼓勵孩子去思考,來幫助孩子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力。

其實,所謂的社會能力和溝通能力有些相似,溝通能力是培養孩子與他人的溝通和相處,而社會能力是培養孩子如何解決與他人直接的矛盾和爭端。

當孩子小的時候,解決爭端的這個角色大部分都由父母扮演。家長幫助孩子解決爭端雖好,但事實上卻會害了孩子,不利於孩子社會能力的培養,更何況,家長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會偏向自己的孩子,根本沒有辦法真正的去解決問題。

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當孩子們發生爭端時,家長一般的做法有以下4種:

◆轉移注意力:會用引起孩子興趣的物品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放任型:當孩子發生爭吵時,家長會在一邊不管,放任孩子爭吵,等到累了自己就會安靜下來。

◆溝通型:父母通過和孩子的溝通,讓娃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所在。

◆控制型:會強行命令孩子,讓他結束爭吵,如果拿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會讓他立馬拿出來。

在這4中做法中,第三種溝通型明顯更好,心理學家默娜·R.舒爾把這種行為稱作“我能解決問題(I Can Problem Solve)”簡稱為ICPS。

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目前這種辦法已經經歷了30多年的實踐,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可。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讓他自我解決,這才會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如果家長們之前教育孩子的方式發生了錯誤,現在採用ICPS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還不算晚。

家長應該如何運用ICPS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存在一個“溺愛”的誤區,總是會不小心的替孩子去解決問題,因為在父母的眼裡,孩子還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甚至有些家長還會替孩子鋪好以後要走的路,在父母眼中他們會覺得這是為孩子好,但事實卻是害了孩子。

在平時的生活中,想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家長要做到以下幾點。

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1.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小年齡的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很難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時父母就需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了。

日本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項研究:把一組不同人表情的圖片給小學各年級的孩子識別,其中大部調皮搗蛋的孩子,都無法正確識別圖片中人物的表情。

具體的培養方法

●當孩子看動畫片時,如果電視中的好人被抓住或者被威脅時,讓孩子猜測一下作為同伴的心理。

●給孩子講故事時,讓孩子想象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讓娃感受一下主人公的內心。

別看這兩種訓練很簡單,但是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遇到問題時主動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有利於孩子同理心的養成。

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2. 陪孩子一起找到問題的所在

許多家長都會有一個共同的誤區,他們始終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會替孩子去解決甚至去承擔責任。

可是,孩子永遠都沒有經歷過這個過程,就不會知道如何去處理、

事實上,當孩子來到4歲的時候,就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自行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不過,這時父母需要注意,不要直接教孩子用什麼辦法去解決問題,而是要和他一起找到問題的所在,然後輔助孩子進行思考和解決。

當孩子經歷了思考的過程時,自然會慢慢養成這種思考的習慣。

家長要知道,孩子大腦思維的形成,遠遠要比他們積累經驗有效很多。

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3. 尋找多種解決的辦法

父母在引導孩子尋找解決辦法的時候,也要主要培養孩子思維的擴散性,儘可能的讓孩子想出多種解決方案,並且在方案中選擇一個最好最有效的。

一般最有效的方式是,通過父母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孩子帶入到問題當中。

  • 遇到了什麼問題
  • 有哪些解決辦法
  • 把自己想到的辦法寫下來
  • 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好
  • 如果不管用,在進行替換

按照以上這五個步驟進行,相信孩子很快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IPCS的注意事項

讓孩子學會記錄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記錄問題。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懂,當孩子把所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時,也是在加深問題的印象。

父母幫娃解決爭吵,做法雖好卻會害了他,IPCS提高孩子社會能力

幫助孩子增加詞彙量,建立不同的思維模式

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應該有意識的去教孩子使用更多更有用的詞語,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慢慢增加詞彙量,還可以建立孩子不同的思維模式,鍛鍊孩子的表達力。

注意引導時的語氣

父母在引導孩子時,應該多采用問句,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最後的結果,而且在沒有實踐之前不要直接否決孩子的想法,要讓孩子知道失敗,這樣他才會記在心,增長記性。

小貼士

孩子的社會能力和溝通能力一樣重要,父母不要認為孩子小便不去培養他,社會能力越早培養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幫助,所以父母一定要把這項能力放在心上。

專注孩子的萌聲,幫助媽媽育兒,瞭解他們的內心,幫助孩子成長,如果你有需要可以私信我,我會在第一時間幫您解答。

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