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老家许昌

文·图‖张延伟


如今,禹州市无梁镇草古岭一带仍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土龙沟作的怪,十八家打个寨,打得紧,扒得快。”另据《禹州市志》载:民国十七年5月5日,庙道和黑虎道众匪血洗曹姑陵寨,烧死、杀死寨内避难群众数百人……


“曹姑陵”为啥叫成了“草古岭”


《禹州市志》中提及的“曹姑陵”即今天的“草古岭”,海拔374米,位于禹州市无梁镇高垌村刘家寨西南方向。这里以前为啥叫“曹姑陵”?

据当地人传说,三国时期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都(许昌)后,修建了丞相府,将其眷属也从安徽老家一起搬来。亲眷中除了卞夫人和几个儿子外,还有曹操未出嫁的小姑。

小姑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唯一的缺憾是幼时出“天花”落下满脸的麻子。小姑的终身大事一直让曹操夫妇操心:将她嫁于平民百姓吧,有失官家体面;嫁于官宦子弟吧,人家又嫌她丑。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一直拖到30岁了还未嫁出去,成了人人皆知的“老姑娘”。

屯田都尉枣袛来相府拜望,卞夫人向他提及小姑的婚事,不由长吁短叹。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枣袛说:“丞相倡导农桑,不如让姑姑嫁个乡里人实实在在过日子,也正好与丞相以农为贵的取向契合。”一语点醒梦中人,卞夫人连连点头。

枣袛又说:“在下奉丞相之命于阳翟西北具茨山下募民屯田,识得一乡里人赵央,其身强力壮、忠厚老实、精明能干,年过三十尚无妻室,正好与姑姑般配。”

卞夫人听了十分高兴,便请枣袛做媒,将曹姑许配给了赵央。曹姑出嫁时,不要骡马良田和金银绸缎,就像平民百姓一样简单置办了几件粗布嫁妆。

曹姑和赵央婚后夫妻恩爱、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再加上他们行事低调,和睦邻里,乐于助人,深得村民敬重。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曹姑40岁那年暴病而亡,曹操夫妇亲自来为姑姑操持丧事,当地人这才知道她是当朝丞相的亲姑姑。

曹操请风水先生细细踏勘后,把姑姑葬在了村子附近那道东西走向的山岭北侧一块神龟上山、白玉满坡之地。人们为了纪念曹姑,就把埋葬她的那道山岭叫作“曹姑陵”,后来慢慢念转了音,曹姑陵便被人称作“草古岭”了。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匪盗猖獗,村民建寨求自保


上世纪30年代,禹县境内匪盗横行,特别是黑虎道、庙道等徒众盘踞在磨街、鸠山一带为匪,时常四处骚扰百姓、绑票索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每次行动多由西向东沿文殊、顺店、火龙、县城周边及郭连、古城一线村寨渐次推进,再折北西返,无梁庙一带就成了他们施暴的必经之地。

起初,匪徒把钱财、粮食、牲畜等抢到手后即行撤离,后来竟变本加厉,发展到绑票杀人的地步,无论贫富、长幼或男女,只要被他们捉住便一律带回老巢,由事主拿钱赎人。有的人因家里贫穷实在凑不够钱款,则会受到割耳、剁指等惩罚,不少人因此丢了性命。

土龙沟(今属高垌村)86岁的李中田老人,其父亲李付堂22岁那年曾被土匪绑票,关在一条黑漆漆看不到头儿的土洞里。

李付堂摸索着顺洞一直往里走了许久,发现前面有些许亮光,他蹑手蹑脚地凑近了一看,土洞的尽头居然开着个小天窗,亮光正是从小天窗透进来的,天窗外堆有麦秸垛,有几个土匪正在舞枪弄棒,原来外面是打麦场兼训练场,他心中暗喜,悄然退回原地。

傍晚,土匪从门缝里扔进来俩窝窝头,李付堂拿起来就吃,吃完了老老实实地坐着以保存体力。约摸着到了三更天夜深人静时,李付堂悄然从土洞尽头的天窗里爬出来,跳到麦秸垛上,再滑到地上,躲过岗哨,辨明路径,撒腿就朝无梁庙方向跑,第二天顺利逃回了家。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李付堂后来秘密参加禹(县)密(县)新(郑)地下党组织并成为村里的“倒地”委员,协助刘家寨地下党组织负责人李浩做了大量工作,39岁时惨遭国民党伪军杀害。这是后话。

为了躲避匪盗侵扰,无梁庙各村纷纷组织民众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先后建起大大小小10余座山(村)寨以求自保。

无梁庙西部山区原本有刘家寨和不过崖山寨两座村(山)寨,特别是修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刘家寨,寨墙高大坚固,易守难攻,曾有多股土匪屡次攻打都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国民党县大队在此驻扎,土匪愈发忌惮,这里成为附近村民躲避匪患的绝佳场所。

草古岭下有个小村落叫土龙沟,零星分布着18户人家,与刘家寨隔着一条又宽又深的河沟,来往十分不便;再加上一有匪警,到刘家寨躲避的民众太多而拥挤不堪。土龙沟18户民众一合计,决定在草古岭上自建山寨,也好遇到突发情况就近躲避。

在建寨过程中,临近的龙门沟、好汉坡、尚家门、窑沟等村子的许多村民也纷纷参与出工出力。草古岭寨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腊月间动工,历时3个多月,至第二年的闰二月底基本竣工。

他们利用草古岭的土石资源就地取材,硬生生把原本冒尖的山顶下挖削平,挖出来的石块儿用来垒砌寨墙,建起来一个面积十三四亩大、寨墙约1.5丈高的小山寨,寨内临时搭设草棚作为避难时的栖身之所。同时准备了几把大刀、几十根缠有铁条的白蜡杆和两门土造“扑棱机”铳炮作为守寨武器。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内鬼通外匪,寨破人亡酿惨案


草古岭寨建成后,成功帮助当地村民躲过几次小股土匪袭扰,后来县城周边不少民众遇到匪警向北“跑反”也到这里躲避,其中不乏拖家带口、携带包裹行李者,当地人来者不拒并提供吃喝便利。

不料,龙门沟、好汉坡、合庄分别有姓李、姓郭、姓侯的三人,暗地里做了土匪“眼线”。他们眼见到草古岭寨避难的外地人增多,遂通过特定渠道通知杆匪,说草古岭寨中躲藏有富贵之人,钱财甚多。

1928年5月5日(农历三月十六)对草古岭寨来说是个黑色的日子。这天,黑虎道大首领黄金山亲率匪徒近二百人攻下古城寺的桐树张寨之后,于申时(下午3至4点)左右来到草古岭寨下。土匪诈称只是路过歇脚,要求村民为其提供茶水、饭食,吃完了便会离开。

当时寨内有避难民众近千人,大家谁也不敢出面和土匪交涉,于是土匪就围坐在寨墙下静等时机。

后来,家住土龙沟的李水全(李中田的爷爷)胆大心细,他说:“这样总耗着也不是办法,干脆我去给他们弄点吃喝,看他们戏咋往下唱!”于是他找根绳子拴着腰,让上面的人拉着,顺寨墙慢慢溜下来。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土龙沟与草古岭寨垂直距离100多米,中间以层层梯田间隔。李水全在两名持枪土匪的看护下回到家中,把进寨躲避时没来得及带走的厚厚一沓杂面馍拿上,又挑了一挑儿水重新上山。

眼看距离土匪们只有百八十米距离了,李水全抬头看到黄金山凶神恶煞般的样子,不由得猛打个机灵:假如我把东西送到跟前,他们把我绑走当人质咋办?想到这儿,李水全把水桶往地上一丢,扭头就跑。

当时三十五六岁的他麻利地从地堰边一跃而下,再猫着腰溜堰根儿跑出一段距离,再跳到下一级梯田……

土匪站在高处接连打了好几枪,因为李水全地形熟悉又有地堰作掩护,最终顺利逃脱。

此时已近酉时,土匪们终于忍耐不住,黄金山下令攻寨。土匪们在下面打枪,寨内民众则利用有利地形,发挥土铳土炮和大小石块的作用与土匪交战。两三个钟头过去,寨内民众毫发无损,寨下土匪却死伤20余人。此时,驻扎在刘家寨的国民党县大队突然朝着草古岭方向放了几炮,土匪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撤退。

黄金山和众匪撤至草古岭西面的不过崖山脚下清点人数,正商讨着改日如何报仇,草古岭寨上突然响起一串“啰啰,啰啰”的叫猪声。黄金山不由得大喜过望,原来这是他和眼线约定的信号,于是迅速集合人马反扑回来。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此时天色已晚,土匪们没有马上攻寨,而是围着寨墙细细探查,终于发现了眼线暗示的机关——寨子西面一个水桶粗的排水道。土匪分成两拨,一拨在东面佯攻分散寨上人的注意力,一拨人找来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杠插进排水道口,多人压着木杠使劲向左右和上方撬动。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寨墙被撬塌一个豁口,土匪们很快蜂拥而入,朝着手无寸铁的民众大开杀戒,枪声、喊杀声、哭号声此起彼伏,寨内的草棚也被点着,整个草古岭寨成为一片火海;残暴的匪徒甚至把哭叫的孩子扔进火堆里活活烧死。

在寨内避难的近千名民众,除个别年轻力壮者不顾一切跳下寨墙逃生外,其余全部死伤在现场,仅龙门沟、好汉坡、尚家门、窑沟、土龙沟及附近民众惨死的就有300余人,最惨的是土龙沟,原有18户,死绝的竟有13户。

李中田的爷爷李水全兄弟七人,除李水全提前逃脱,二爷李万义躺在死人堆里装死而侥幸存活外,其余兄弟五人及李中田的老太爷、姥姥等眷属悉数死于这场惨案。农历三月十六成为数百人共同的忌日。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再说土匪血洗草古岭寨后,现场并未得到多少钱财,且自身损失惨重,颇有得不偿失的感觉,不知他们出于什么目的,临走时大喊眼线李某、郭某、侯某的名字,让三人随他们一起撤离。据说这仨人怕黄金山“秋后细账”,最终没有跟土匪走,而是选择连夜拖家带口远逃他乡。

为了探寻这段历史,清明节前夕,笔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草古岭,所见之处仅留存有几段残破的寨墙根基,据说寨墙上的耐火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人扒掉运走用券砌白灰窑的内壁了;寨内则长满了一人多高的黄荆、酸枣等灌木丛,偶尔还能看到显露的碎煤块和锈迹斑斑的铁条等人为活动痕迹;因地势高且交通不便,土龙沟的居民逐渐迁移到山下居住,仅有的几个老住户家里饲养着牛羊等畜禽,鸡鸣犬吠之声不绝于耳,仿佛世外桃源。

因为爷爷和二爷都是草古岭惨案的亲历者,李中田老人从他们口中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现在重提发生在92年前那场惨案,在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92年前发生在禹州的一场血案,惨不忍睹

【作者简介】张延伟,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