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养成“创新思维”,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前几天,和一位在设计领域发展不错的大学同学聊天,谈到“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他直言不讳,说现在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很高——“

对自身专业要有深度、技术过硬,对其他行业也要有一定广度的认识”。这不就是“T型”人才嘛。

了解“T型人才”是在《创新化生存》一书里,它是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王可越博士的最新著作。这本书的出发点,是希望在这个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当我们面对新问题时,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以新方法应对,用行动解决问题。

3步养成“创新思维”,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创新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这点我很认同。全书从“反思”、“感受”、“洞察”、“创意”、“行动”和“创变”对创新化进行了分解;它们之间只有不断循环演化,方能不断提升创新化生存的能力。

正如作者在序里所写的那样,这本书不是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提供一些思路、开辟可能的视野。我觉得,要养成创新思维,可以分为“确立目标”、“学会质疑”和“宽容失败”三步

1. 确立目标

在这个数字时代,无论在哪个领域,仅仅精于某一专业已经不够了,否则“跨界”也不会成为如此热门的词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T型人才便脱颖而出。

“T型”人才——T的”一竖“代表人才的专业素质,用来衡量人才在某领域的深入程度;“一横”,象征人才超越特定专业,向其他领域拓展,同时意味着人才互相合作的意愿与行为。


3步养成“创新思维”,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创新思维首先要确立目标——成为“T型”人才,打破专业壁垒,跨出个人角度,对自身进行不断”深入“与”展开“的学习与挖掘。

2. 学会质疑

在《创新化生存》有这样一个观点:小包装食品设置了“少吃多餐”的规则,因此能降低用户饕餮的“心理负担” ,反而吃的更多。真的是这样吗?我有些质疑,于是拿自己做了实验。

3步养成“创新思维”,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在购买疫情期间的物资时,我选择了小包装的太平苏打和大包装的闲趣,这两种都是我家人喜欢吃的饼干。结果是太平苏打早已经吃完,二闲趣还有好多。大概因为小包装吃起来比较方便,“才三片嘛,再来一包吧”,所以消耗非常快;大包装总想着,打开了要吃完,会有压力吧。

我还用新出的迷你可乐在自己身上做了观察实验。原本330ml一听的可乐,喝完后很少会有再来一听的想法;换成200ml的迷你可乐后,总觉得一听喝完不过瘾,想着再来200ml;实际往往比330ml喝的更多。嗯,小包装是“迷雾弹”!

看了书,有了提问和反思,拿自己做实验进行体验感受,尝试去分析原因;这便是书里提到的“反思、感受和洞察”吧。这是抛弃固有思维的重要一步,开启创新思维模式。

3. 宽容失败

创新化生存》书中提出“失败越早,效果越好”,因为要尝试新的东西,便难免会失败。

在周轶君最新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也提到过类似的话题,那一集是关于“创新之国”以色列的教育,特别提到了犹太人对于失败的宽容。以色列的风险投资人甚至愿意投入大笔资金给暂时失败的创业者,因为他们认为,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是重要的财富,让创业者不重蹈覆辙。

3步养成“创新思维”,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在教育领域,我们对于失败的宽容度不够高。‘恐惧失败’成为成长的氛围,成绩越好的孩子越怕失败,似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对失败宽容一点,再尝试几次吧。每一次失败的行动,都是发现和洞察的过程,总结下经验,在下一次的行动里做些改变,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创意吧!



“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我们应对时代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不要指望看一本《创新化生存》就能拥有“创新思维”,但能对自己周边习以为常的事情有了新发现和新反思,能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哪怕是都一点点也是好的吧。

3步养成“创新思维”,行动应对“不确定性”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行动起来,应对我们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