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雅莉私宅,回溯李漁《閒情偶寄》

黃雅莉的私宅上了熱搜,她的日子被眾人羨慕,被稱為“這就是嚮往的生活

”;因為她“利用舊物改造,室內裝修文藝又溫馨;院裡自己種菜,還有涼亭和鞦韆”。

我們嚮往的生活,雅俗共存| 從黃雅莉私宅,回溯李漁《閒情偶寄》

圖片來自黃雅莉微博


這不經讓我想到晚明文人們生活中的雅與俗;他們以“ 情膩” 的人生態度與“ 風雅” 的人格素養去面對生活,開始了將現實人生中世俗享樂與精神世界的溝通。

明末清初的社會環境,使得晚明文人推崇莊子的超越,講究高雅情趣,以追求自由的人格。另一個方面,明末商品經濟的發展,世俗文化的發達, 使人們放縱慾望,追求享樂。

晚明文人便在這“高雅與世俗”間遊走,以尋求兩者的融合和超越。


而明末清初文人李漁所作的筆記體著作——《閒情偶寄》,就將文人儒雅的審美精神注入世俗生活,力求把生活藝術化,把藝術生活化。

我們嚮往的生活,雅俗共存| 從黃雅莉私宅,回溯李漁《閒情偶寄》

李漁畫像


1. 李漁和《閒情偶寄》


李漁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卒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原名仙侶,字曰謫凡,號曰笠翁,浙江蘭溪人,生於江蘇如皋的藥商家庭。

三十歲前後在杭州兩次應鄉試,均未能中舉而絕意仕途。早年因為藥商家庭而處於富裕的生活之中,清兵南下,於順治三年破金華,李漁回到家鄉蘭溪,此後,生活漸陷貧困,輾轉於杭州、南京諸多城市之間。

歷史上的李漁是一位文化名人,以小說、戲劇、戲劇理論等成就著稱於世。除此以外,他在建築和園林營造上也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

他的《閒情偶寄》共六卷,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其中的《居室部》是其造園思想的凝練,包括房舍、窗欄、牆壁、匾額、山石五大部分內容,其中的設計原則和審美情趣既體現了文人的雅緻,又關注世俗生活。

我們嚮往的生活,雅俗共存| 從黃雅莉私宅,回溯李漁《閒情偶寄》

《閒情偶寄》一書充滿了李漁的創新之想之思,無論填詞改曲或建築園亭、設計物事,“皆極新、極異”。

李漁是天生的設計大師,獨創新異不是其刻意的追求,而是其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這是李漁才、情、思的集中表現。


2. “高雅情趣”是生活的追求

2.1. 文人雅韻

在《居室部》中,李漁多次提到“雅”、“韻”以表達其審美情趣和造園思想,這說明了其設計追求雅緻境界和文人韻味。李漁主張“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

主人雅而喜工,則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則拙而俗者來矣”;所以“居室”的高雅和庸俗全取決“主人”的審美品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李漁對自己文人情趣的肯定與自信。

2.2. 求新貴巧

李漁“性又不喜雷同,好為矯異”,他認為那些模仿人家造園的行為,是自降身份至卑微。因此,李漁造園求新求異,總是“因地制宜,不拘成見,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

他還設計了“尺幅窗”等各式窗戶,用借景的手法,將畫卷與自然景色相結合,達到虛實結合的觀賞效果。

我們嚮往的生活,雅俗共存| 從黃雅莉私宅,回溯李漁《閒情偶寄》

“尺幅窗”的圖示


李漁在設計中創新求異,並講求“新之有道,異之有方”,他在那個物慾橫流、喜新尚異的時代中,保留了文人的孤高與自律,不“剽竊陳言”、不“網羅舊集”、不“支離補湊”。

2.3. 崇尚自然

李漁崇尚自然、順應自然。他認為建築佈局應該前低後高,如果地形不是這樣,卻非要強求,也是犯了拘泥的毛病;應該“因地制宜”的尋求解決方法。

李漁尊重材料的自然特性。在《窗欄第二·制體宜堅》中,他提出“宜簡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這樣才能將天然的精巧自然表現出來;而

過多的雕琢會破壞事物的本體,使其容易腐朽毀壞。

李漁倡導的因地制宜、取景在借的造園之法,以及順應事物的本質、遵從自然之性的造園追求,體現了其文人情趣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也是中國園林美學的傳統思想。

3. “世俗需求”是生活的源泉

3.1. 注重實用

李漁作為一名文人士子,卻不談禮制等級,肯定世俗生活,把視線轉到了實際使用功能上。

他在《居室部·房舍第一》第一句就表明房舍的作用:“人之不能無屋,猶體之不能無衣。衣貴夏涼冬懊,房舍亦然”,後文中又強調了“居宅無論精粗,總以能避風雨為貴”。


李漁還關注房屋的灑掃,認為這其中有大學問;甚至還詳細說明書房廁所的設計細節——“當於書室之旁,穴牆為孔,嵌以小竹,使遺在內而流於外,穢氣罔聞,有若未嘗溺者”。

李漁認為設計是“用”,而不僅僅是好看;所以他的設計往往從世俗生活出發,解決實際問題,以人為本,表達對人的尊重。

3.2. 講求儉簡

在《居室部·房舍第一》中,李漁主張“土木之事,最忌奢靡”,他認為建造房屋這件事,不僅普通的百姓家庭應當崇尚儉樸,就是王公大人也應該把節儉作為風尚,不應一味追求富麗堂皇、纖巧爛漫

《窗欄第二》中有關於“梅窗”設計的詳細描述。李漁將宅院中兩株堅硬難劈、形似古梅、枝幹盤桓交錯的枯木,經過巧妙的設計,保留其天然形狀,製成了窗戶;並輔以彩紙做的紅花綠萼,儼然梅花初開的樣子。

我們嚮往的生活,雅俗共存| 從黃雅莉私宅,回溯李漁《閒情偶寄》

“梅窗”的圖示

梅窗取材於生活中的廢棄物,卻成為李漁最為滿意的設計之作。

“生平製作之佳,當以此為第一”


這些都反映了李漁戒奢從簡、遵循自然的設計原則,也反映了他的設計從實際生活中取材,根植於世俗生活

4. 結語


《閒情偶寄·居室部》是李漁造園實踐的經驗總結;他追求閒情雅緻,重視合理創新,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強調設計順應自然之性、事物之本。

同時,李漁在設計中堅持“以人為本”,考慮人的實際需要和使用,保持尚儉務實、堅固適用的原則。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表達出的“文人雅韻、求新貴巧和崇尚自然”,以及“注重實用、講求儉簡”,不也正是黃雅莉的私宅吸引我們的地方嗎?

我們嚮往的生活,是以高雅的情趣去面對世俗生活,從藝術的角度發掘生活中各種雅緻,消解了“高雅”與“世俗”的界線,將藝術追求與實際生活緊緊連在一起,在世俗中追求高雅的新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