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和樂而唱”的詩歌是古代通俗歌曲嗎

“詩歌”是華夏文明與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發源於先秦時期成熟於東西兩漢,並在盛唐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時刻。詩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經過歷朝歷代的創新與改進,可以說已經形成了一種比較獨立的文化體系。

在這個文化體系中根據朝代更替,時代先後、文化氛圍轉換以及意識流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幾個比較粗曠的詩歌階段,即先秦、漢樂府、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宋元詩歌等。雖然這些朝代的詩歌體系可謂一脈相承,但是每個階段的詩歌又有其獨特魅力。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在整個詩歌文化體系的薰染之下,詩歌這種比較獨特的文學體裁。以短小精悍、言少意廣、感情深厚、內涵深刻等特點,受到了歷朝歷代文學家的青睞。並且在這些文學家的推崇之下,不斷走向巔峰時刻並影響著,華夏文明與古代文化的發展。

但是詩歌在發展過程中也並非一帆風順。筆者認為也正是因為這種曲折,才讓詩歌的題材更加廣泛,內容與形式方面也更趨於完善。尤其是秦朝設少府屬官“樂府”,以及西漢設“樂府令”之後,更是將詩歌發展推向了一個高潮。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從“樂府”至“樂府詩”的發展歷程

1.秦代“樂府”

“樂府”顧名思義一定是與音樂有關係的機構。它的實際涵義其實與“學府”類似,而且二者在某種層面還具有共性。因為無論音樂還是文化其實都屬於藝術範疇。只不過文化多以書籍、文字為載體,並且對人類思想發展有很大幫助。

而“樂府”作為古代社會中的專業音樂機構,它的主要職能就是訓練樂工從事表演,以及創作樂曲、樂譜、編曲;或是將樂曲與詩詞融為一體,然後“和樂而唱”。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當時的“樂府”,其實還與所謂的“樂府詩”毫無瓜葛。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因為筆者認為這種源於古代宮廷,將樂曲與詩歌組合在一起,並且通過樂工演唱的形式。有點類似於現代社會中,大家比較熟知的流行歌曲。由於“樂府”是宮廷機構,主要的觀看對象應該是封建帝王或達官顯貴。

所以此時的“和樂而唱”應該就是流行歌曲範疇,只不過這種所謂的歌曲僅在宮中流行。據史料記載目前可考證的是,“樂府”出自秦代宮廷。也就是說“樂府”是秦朝宮廷,設立的一種專門用來管理音樂的官署。當然主要職能與性質就是“和樂而唱”。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2.漢代“樂府”

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也只是政權更替而已。因為漢朝建立之後無論是政體、官制,還是其他方面其實都沿襲了秦朝的舊制。所以在這種大背景的影響之下,“樂府”作為一個專業的宮廷音樂機構,也被西漢王朝保留下來。

但是在西漢時“樂府”被改為“樂府令”, 實際上此時的“樂府令” 主要職能,其實與秦朝的樂府機構大同小異。公元前112年漢武帝下令正式成立“樂府令”。可以說漢代樂府在此時正式誕生。但是漢代樂府也與“樂府詩” 沒有太大關聯。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西漢時期的“樂府” 除了具有一些基礎職能之外。還增加了收集編纂各地漢族民間音樂;整理改編、創作音樂以及進行演唱和演奏等。可以說此時的漢代樂府更像是一個,兼具各類與音樂有關事宜的“樂團”。而且也沒有脫離音樂機構的屬性。

實際上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漢武帝設立“樂府令” 之後。由於採集了大量民歌,所以也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備的“采詩”制度。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漢代樂府逐漸向帶有音樂性質的詩歌體裁發展。

可以說此時的“樂府”的職能雖然,依舊以訓練樂工、制定樂譜、採集歌詞為主。但是在採集民歌的同時將樂曲與民歌完美結合。也正是在這個關鍵階段,“和樂而唱”的詩歌得到廣泛發展。雖然這種形式依然類似於流行歌曲,但是卻正在向“詩”的方向邁進。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3.漢樂府詩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漢樂府詩”,其實 就是以“樂府”機構為契機,同時以“和樂而唱”的“音樂詩”為載體。筆者認為此時的“漢樂府詩”模式已經形成。這種感覺其實與宋詞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宋詞其實也是一種“和樂而唱”的文學體裁。

“漢樂府詩”其實與“漢樂府民歌”可謂一脈相承。從古代宮廷專業音樂機構,“樂府”建立之後其實就已經預示了,“和樂而唱”詩歌形式的出現。雖然漢樂府民歌屬於漢樂府詩,但由於其內容特別廣泛,所以對漢樂府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漢樂府詩”中不僅反映出了,奢華淫靡的宮廷生活。同時也對社會生活做出了多角度的詮釋。從文學體系上可以將其分為,五言、七言和雜言詩歌形式。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漢樂府詩為後代詩歌文化發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4.漢樂府詩類型

關於“漢樂府詩”的形成與發展,被記錄於宋郭茂倩編纂的,《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之中。從類型上來講主要分為三大版塊,即貴族頌歌、軍樂、民間歌辭。

歌功頌德類型《郊廟歌辭》、《燕射歌辭》、《舞曲歌辭》;古代軍樂《鼓吹曲辭》、《橫吹曲辭》;民間歌詞《相和歌辭》、《清商曲辭》、《雜曲歌辭》。這些充滿古代社會特色“樂府詩”,不僅是一種時代鑑證,而且也是中國文化發展的里程碑。

“漢樂府詩”中傾瀉而出的人文情感

漢樂府詩作為中華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神秘寶藏,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關注社會各個層面。雖然漢樂府詩中也有很多歌功頌德類型的詩歌,但從整體上來看它的側重點,依然是反映民間疾苦以及人們對美好感情的期望。

如果從漢樂府詩的語言特色,以及藝術價值角度去分析,不難發現這種充滿古樸韻味的詩歌形式。在語言方面總是給人一種樸實自然的感覺;而且在創作手法上多以對話或獨白的形式出現;而且不乏浪漫主義色彩與現實主義交融的文學風範。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1.勸誡世人惜時奮進名篇《長歌行》

很多人在啟蒙教育階段都曾學習過,《長歌行》這首古樸自然的漢樂府詩歌。從這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去看,實際上就是為了勸誡世人一定要珍惜時光。這首詩歌中的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直到現代社會也依然非常流行。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菜園中的葵菜已經露出嫩芽並且長得鬱鬱蔥蔥。清晨的露水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晶瑩剔透。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溫暖的春季向大地揮灑著希望,萬物在春天的恩澤下茁壯成長。當然也可以演隱身為在青春年少之時,一定要積極努力拼搏奮鬥。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最擔心的就是秋天來得非常快,因為秋天到了之後萬物都會變得特別羞澀。樹木、野草、鮮花都會在秋天凋零。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大江大河日夜不息奔騰向東流入海中,什麼時候能看到它們從東向西流呢?實際上這兩句詩比喻的是青春易逝容顏易老。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如果年輕的時候不努力或努力程度不夠,等到年紀大了的時候,即使後悔也無濟於事,

筆者認為從這首《長歌行》中,完全可以看到娓娓道來的勸告。雖然語言方面並沒有過多雕琢,或者說就是在平鋪直敘。但是每一句詩歌彷彿都非常有魅力,因為正是在這種看似平淡無奇的敘述中,才能給人以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衝擊。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2.漢樂府愛情詩之《上山採蘼蕪》

很多對古代詩歌特別感興趣的文學愛好者,在讀到漢樂府詩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漢樂府詩的最大特色,就是語言上看起來比較樸實直白。但是在反映詩歌思想和內涵的時候,這種看似平鋪直敘的樸素語言,這往往能夠給人以心靈衝擊。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一個婦人山採摘蘼蕪的之後,在下山的過程中看到了前夫。這位女子跪在地上問她的前夫,你新娶的妻子和我比有什麼區別?“蘼蕪”一種香草其葉風乾可做香料。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她的前夫說新妻子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卻總感覺沒有你好。雖然你們兩個的美貌都差不多,但是她的紡織技巧以及針線活根本不如你。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這位婦人的前夫說他娶新娘子的時候,這位婦女只能委屈的從小門離開家。“新人工織縑”在這裡是指,新妻子喜歡過奢侈的生活。而自己的前妻平時只穿白素,形容會過日子懂得節儉。

樂府詩為何又稱“音樂詩”?作為華夏文明的精髓,是如何發展的?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新妻子雖然每天能夠織一匹黃絹,但是你卻可以織五丈多白素。如果從這一點上對你們兩個進行比較,我還是感覺新妻子根本不如你。

《上山採蘼蕪》作為漢樂府詩中的經典名篇,其實反映的就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這首詩通過婦人與故人巧遇,並且以對話的形式描述了新人和舊人的差距。進而表達出了故人後悔娶新人,而且心裡面還有婦人的內容。筆者認為這其實就是樂府詩的魅力所在。

結 語

從“樂府”到“樂府詩”的轉變過程,雖然僅有短短的一二百年時間。但卻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藝術,融合在一起之後創造出來的文學精粹。如果從漢樂府詩的性質來看,筆者認為這種“和樂而唱”的詩歌,其實完全可以稱為古代通俗歌曲。

“樂府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中的一個發展高潮,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學特徵。深刻的表達出了當時社會的文化形態,以及古人思想中的文化訴求。雖然漢樂府詩歌中也有歌功頌德類的詩篇。但筆者認為從現實角度來講,“樂府詩”其實更像是反映民間生活的詩歌總集。


【參考文獻】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

萬青《漢代樂府詩歌中的女性形象》

李靜《楚辭、樂府詩和宋詞比較略談》

錢志熙《樂府古辭的經典價值——魏晉至唐代文人樂府詩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